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最突出的人,也正是這些人引領(lǐng)著時代的潮流。在唐朝,有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在宋代,有蘇軾,辛棄疾,李清照。這些人之中,蘇軾的名字最為人們所熟知,也最得大家所喜愛。
而對蘇軾的喜愛,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華,那是因為他非常的厲害,就連當(dāng)時的皇帝每天都想看蘇軾所寫的詞句。甚至有一次京城中流言說蘇軾死了,這讓皇帝非常的難過,茶不思飯不想的。
在北宋年間,蘇軾因為寫了一篇文章來批判新法,而被當(dāng)時變法的人所攻擊。因此,是就此去了,當(dāng)時現(xiàn)有的官職去杭州做了通判。而去的路上,他路過了金山寺說起金山寺,很多人會把它和白娘子所聯(lián)系起來。而當(dāng)時他只是上去游玩一番,對這兒的景色非常喜愛于是便寫下了一首詩。
《題金山寺》: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橋?qū)λ麻T松徑小,檻當(dāng)泉眼石波清。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晴。遙望四邊云接水,碧峰千點數(shù)鴻輕。
這首詩中,蘇軾其實并沒有用太多的復(fù)雜的東西來描寫意思也非常通俗易懂。這無非是他站在金山寺上游玩,金山寺所描繪的自己所看到的景色。單看這首詩是里面有山有水,有云有橋,還有一葉扁舟,一些余漁火為長江做了一些美輪美奐的裝飾。這首詩哪怕放在如今,也是沒有人可以超越的。由此可見,蘇軾的才華是有多么的高超。
首詩妙就妙在,它反過來讀也是毫無違和感的,不信你可以試一試。大家讀過之后可以看看有什么新的體會?
這首詩無論站著讀還是反著讀她的意見還有即使都是各不相同的,跟著讀是寫事物從早上到晚上的變化,而反著讀也是相反,是寫著事物從晚上到早上的變化。不管如何讀都非常的通順,我知道一首詩的好壞在于我們要掌握它的押韻,蘇軾寫的這首詩,無論站著讀,反著讀都非常的押韻,非常具有穿透力。
而我們知道詩人一般不會在明面上抒發(fā)自己的感情,都是通過字里行間來表達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這首詩出來的時間太過于敏感,常常有一些小人,把這首詩與當(dāng)時的官場爭斗聯(lián)系起來。
都知道嘴是長在人身上的,想說什么都行,最關(guān)鍵的是在于聽的人會不會往你所希望的那方面發(fā)展。偏偏有些人常常會想到一些別的事情上,一首詩的出現(xiàn),當(dāng)然與他所處的時代有一些必要的關(guān)系,可你妄加揣測就不對了,凡事都要適度。
這首詩里面用了我們很多寫作中的修辭手法,讓人讀起來都覺得極具美感,不管是順讀還是倒讀,都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覺。然而能將這種方法融會貫通的可以說蘇軾是其中的一個,他隨便作一首詩就成為了我們現(xiàn)在人人稱道的佳作。雖然后來也有很多關(guān)于金山寺的文章出來,但能夠與蘇軾的這首抗衡的,可以說沒有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