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痛略論(一)
一講到痹痛,人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風寒濕痛,各種骨質增生,關節(jié)酸痛,及一切勞損所產生的疼痛。
現(xiàn)代人在認識研究古人經絡學說基礎上,發(fā)明了不少經絡治療儀器來治療痹痛,有一些疼痛得以治愈,有一些痹痛得以緩解,有一些痹痛起初治療有效,久治卻效果不好或無效。用盡了很多方法來治療,或吃藥、或針灸、局部熱敷、撥火罐、藥膏、推拿按摩,或叫物理療法、化學療法。
為什么有的痹痛都不會好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種原因是,對傳統(tǒng)醫(yī)學的認識存在片面性,不識其深奧內涵,不識其廣泛性和統(tǒng)一性,對其認識的綜合能力不足,對中醫(yī)整體觀和辨證觀的認識不足。認為自已研究的是科學,有化驗和儀器是科學,不知古人能治好病的方法才是真的科學,不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注重事物的表面性,著于某一特性,而不注重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性。
何為痹?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內經對痹病的病因,病機,疾病的變化有諸多說解,但有一共同點,所有的痹病者都會給人體的經絡、臟腑、筋脈、肌膚造成生理性障礙,以至代謝功能失常,氣血運行受阻,陰邪污著凝聚;以至陽氣不生,衛(wèi)氣固攝溫養(yǎng)不能。痹痛范圍沉著陰邪,這一種有害人體的物質,是一種引起疼痛的物質,是一種因氣候環(huán)境變化引起疼痛的物質,是一種有形的沉積物,如同瘀血、敗血、離經之血與痹雜合的一種物質,著久留而不去,故為痹痛。痹痛日久,病邪入深,榮衛(wèi)行澀,經絡空虛不通,則生麻木不仁,或生痿。
痹痛為陰邪,為陰氣勝,為陰氣實,為寒,為堅,為結,為客,為勉,為損,為陽氣虛。治則: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寒者溫之,堅者削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勉者行之,損者溫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治法當因人因時因地而施,無統(tǒng)一準則,但有一共同目的,就是有利病體康復。
治療痹痛的方法:
目前各民族各地區(qū)都有一些治療痹痛的傳統(tǒng)方法,如今現(xiàn)代醫(yī)學已是前沿科學,她代表著這個時代,代表著這個時代的方向。說傳統(tǒng)醫(yī)學及民間傳說,不是厚古非今,那沒有意義,因為大家都是現(xiàn)代人,只不過是那幾千年以前的方法和古人的智慧還可以為現(xiàn)代人服務,還可使病人的痹痛康復,謹此說明一點。
傳統(tǒng)醫(yī)學治療痹痛的方法樣式很多。有些人認為傳統(tǒng)醫(yī)學就是中醫(yī),當然中醫(yī)是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部分,準確地說傳統(tǒng)醫(yī)學還包括民間代代相傳的治病方法。民間很多方法在書本里找不到,因為是“下里巴人”,常會被有文化的人小看,或叫“土法”,或叫“土醫(yī)生”,但確實民間傳統(tǒng)的一些方法用來治療痹痛效果很好。
今就中醫(yī)和民間用來治痹痛的方法談一些看法。
做任何有意義的事都要有正確的邏輯思維,都要有理論指導系統(tǒng),都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這樣做事才不會茫然,才會有理、有法、有節(jié)地從事治療。在傳統(tǒng)治療痹痛的方法中,有服藥、針灸、火針、推拿按摩、膏藥、拍打、熱敷、藥浴、引導等諸多方法。
在治療痹痛之前,要用中醫(yī)的“四診八綱”對病進行分析,痹痛日久,肌膚腠理開合失利,從肉眼可觀之與正常肌膚不同,以手觸其患處感覺不同,或肌肉較硬、較滑、有塊狀、筋結狀,此皆物之沉著也。若是老傷痹痛點,稍力按下,患者痛不可奈。辨證之后,分清陰陽虛實,對癥治療。
病例:中年女患者,廈門人。1998年底找來看病,問她何病,答曰:經常頭暈,睡眠不好,上班站久常不能支持,后項不舒。問其治療否,答曰:醫(yī)院的醫(yī)生說她是頸椎增生,吃藥、針灸、火罐,治療了二年多,起初有所好轉,現(xiàn)癥如此。診其脈稍弦,左脈關部偏揚,觀其舌少津,苔薄白偏后,舌質近粉紅色,質前偏紅有星點,舌體大小正常,再觀其眼白前位有細微血絲曲起。綜述分析,因病及事常使心情不好,肝氣郁結,胸中時有悶痛,但癥狀不十分典型,因胸悶痛只是暫時,病人并不在意。此肝郁化火,內灼液津,經云:是夜陽入于陰,人臥血歸于肝,令“相火”內動,心神被擾,故夜眠不好,醒來常覺口干。又因頸部增生,影響腦部供血不足而頭暈。治療當疏肝理氣,清火佐以養(yǎng)津為先,中以調養(yǎng)氣血,舒經活絡,后以補肝益腎固其本。思路如此,與患者說明治療方法,此增生須藥物、針灸、火針、按摩、拍刮,多法合用方能有效,告之此土法按摩、拍刮,起初很疼,及火針可怕否?答曰:不怕。因此治法如下,先服中藥。
柴胡5克 薄荷5克 木胡蝶5克 竹葉10克 連翅10克 麥冬10克 石斛10克 炒山枝10克
夏枯草10克 半夏10克 白芍10克 甘草10克
兩劑 日一劑水前服
服完兩劑后,患者來復診。問其服藥后有什么感覺,答:沒什么變化,病還是象以前一樣。切脈后,脈象較前緩,左手關部脈也有所減,舌津較前多,苔薄白,較前均,舌質前尖紅有所減。綜析:病人情志以是趨緩,內火得降,陰當回生。是故問病人,夜間睡覺還口渴否,答已不什么渴了;胸中舒暢否,答胸已不悶,較前舒服多了。令其中藥再服一劑后再來治主癥。隔日病人來診,治法第二階段開始,治病當循序漸進,扣住病因,主次分明,先后有數(shù)。診畢處方如下:
葛根10克 獨活10克 細辛3克 威靈仙10克 當歸10克 川芎10克 甘草10克 白芍20克 烏藥10克 黃芪20克 麥冬10克 麥芽15克 炒山枝10克
此方在配合它法治療過程中,加減變化甚多,不一皆述。方中葛根、獨活,入足太陽膀胱經;細辛、威靈仙通利筋絡;當歸、川芎、甘草、白芍、黃芪,益氣活血養(yǎng)血;麥冬、炒山枝,調陰;烏藥行氣;麥芽健胃和肝。
藥服后可漸入手法。初次按摩手法要揉,手法檢查從“風府穴”至“大椎穴”,從“風池穴”至“肩井穴”,從上往下,由表及里,順筋觸按。針灸,頸部選一“阿是穴”,另針一處“中渚穴”,初次針灸運力不可太過,但觀病人承受力如何,以便下次治療。隔日患者來診,自訴頸后還是不舒,只不過口渴、頭暈、睡眠皆有所好轉,精神也較前好。觀此增生,痹痛日久,不合“土法”并用,難得見效。是以按摩手法由輕入重,深入筋骨觸其患處,將其粘連肌腱分離開,肉較硬處,有不大索狀之物,筋結。此邪物沉著粘連筋骨,若非手力將其分開,沉著筋骨之痹物,不能上浮于表。上浮之物形狀各有不同,可高于肌膚,青瘀如點狀,如綠豆、黃豆般大小不等,或有彎曲之筋。此皆邪實外現(xiàn)也,是故經云:血實宜決之,可選用大針決之黑血,可選用火針決血刺筋,火針治痹痛效果較好。但何時用針灸,何時用火針,何外敷藥物,按摩的程度如何,都要視實情而定,施法因人而異。
手法處理后,選兩處上浮黑筋點,即刻“火針”,針畢令其回家后中藥續(xù)服,當日不要沖澡,針口不得碰到水。三日后患者再來,依前法操作幾次后,患者自訴頸后已無不舒之處,睡眠好,吃飯好,精神好,工作也不頭暈,心情較前舒暢多了。事畢,針“中渚”穴,針感由手上行于頸后,熱量遂漸加強,此時患述頭部和脖子感覺非常輕松舒服,針感沿膀胱經輸布全身,凡原先有過疼痛的地方,如腰部、頭頸部,悉皆微汗出,此時患者說全身從末有過的舒暢。針畢出針,開一處方令其服一段時間,或加量泡酒服用,皆可以益元壯筋骨。方如下:
黃芪20克 黨參10克 當歸10克 川芎10克 甘草10克 白芍10克 桂枝10克 茯苓10克 巴戟天10克 仙茅10克 肉蓯容10克 枸杞10克 石斛10克 麥冬10克 砂仁10克 神曲5克
服藥一段后,在一年之內還要來檢查,須經四季后無有不是,方可言愈。此女士在半年后見到,她說一切還好,但見面色較前光潤而透紅。
就此說明一點,此例針法之感,屬微針法,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會有的,有的病輕之人,初次即可出現(xiàn)此針感,有的病人要調治一個過程后,方有此針感,有的病人無論如何操作,都難有此針感。此針法,法在心,意隨心轉,非一般儀器所為,是故經云,針者“如握虎尾,如臨深淵”“淺深在志,遠近如一”,然其要一也。
手法,針灸,火針,在操作過程中,醫(yī)者要留心注意觀察病人的表情變化,病者稍不能支持,醫(yī)者都要暫停手法,特別是手法推按,器具拍刮,因手推按筋骨,用力分離粘連之筋很痛,有不少人都怕痛,寧愿痛上幾十年,也不愿短痛一陣子。治病不得勉強,體弱,心臟不好的病人,最好不要用此法,針灸、火針也是如此。經云:“虛人不可針”,如中氣不足之人,針之則易損陽氣,手法亦然。在推拿、針灸、火針的操作過程中,不要在空調、風扇、或空氣對流較強的地方進行,還是按古人之法,注意風寒為好,因為推拿和針灸、火針,人之腠理開合,較常不同,風寒易入,醫(yī)者當依法施治,才有利于病人。
一般來說,針灸合適痹痛的初中期階段,此時針灸有一定的效果,吃一點中藥和草藥都會有用。如是痹痛日久“寒氣客于俠脊之脈”,則深入不能及,針炙按摩效果都不會好,當用中藥調養(yǎng)一段時間再行處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