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希來面診時15歲,湖南長沙人,高瘦個子;面容清秀,但表情并不舒展,看得出來,她是迫于家人的壓力前來就診,心里非常不滿。
而小希家人最大的苦惱是——孩子說什么都不愿上學,甚至連“上學”兩個字都不能提及,否則立刻焦慮、煩躁、甚至大發(fā)脾氣?!昂吾t(yī)生,有什么辦法能讓孩子愿意上學?”這是他們最大的訴求。
此外,休學在家后,小希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對家人大發(fā)雷霆,摔東西,大吼大叫。家人知道,小希的學習和心理出了問題,不敢與她再起沖突,只能盡量忍耐,但小希反而變本加厲,而且更加任性,家中氛圍非常壓抑。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不過,除了以上情緒問題和學習障礙外,表面來看,小希并無其他較重的精神心理癥狀,家人反饋,她與表哥在一起,玩得也很開心,總體病情好像并不嚴重。這也可能是她不愿意接受治療的重要原因,更反感家人帶她去精神病院看精神科大夫,對吃藥極端反感。
校園創(chuàng)傷:被同學嘲笑、欺負
一開始,由我先給小希進行認知治療。這并不是傳統(tǒng)的認知行為治療(CBT),而是根據我們對于精神心理障礙本質的理解,向她解釋病理性記憶、尤其是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方面的理論,引導其意識到問題的原因和形成過程,并激發(fā)她的求治動機。
可是,小希開始時的配合度并不高,態(tài)度消極,對于家庭的關系問題,欲言又止,對我的解釋也難以聽進去,也缺乏康復的信心。還有好幾次因情緒不穩(wěn)定臨時取消了治療。
另一方面,其母親雖然是在醫(yī)生朋友的介紹下找我們來治療的,但對我們信任度明顯不足,尤其是看到我們當初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的簡陋,這可能加重了她的疑慮。
而且她在事業(yè)上非常成功,屬于典型的女強人,對于自身在家庭教育方面上的問題并沒有反省意識,還認為自己都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考慮,幫助她設計好了人生的道路,是孩子不聽話也不爭氣。
所以,她當時并不認同我對于其家庭問題進行的分析,反而過于急切地追問我到底如何才能讓孩子上學,何時能夠見到明顯的治療效果。
而且,在治療前期,雖然我多次提出小希的父親也要參與家庭治療,但他一直未出現。
實際上,關于小希的問題及其家庭沖突,我大多是從小希的表哥處得知的。當時,他是小希的陪護人,在了解了我們的治療理念、理論、技術和案例后,他意識到問題的復雜性,從更加客觀的角度描述了他的觀察,這讓我得以迅速地、更加深入地看清楚小希家庭系統(tǒng)問題的關鍵所在。
總之,在前期,對患者本人和媽媽的治療都進行得不順利。如果是現在,在面診這一關,我們可能就會拒絕給小希和家人做心理干預。
為了讓她們對治療快速建立起信心,我把小希轉給Lucy,先針對“厭惡上學”的問題進行深度催眠下的創(chuàng)傷修復(TPTIH)。
我們早已經發(fā)現,對學校、學習有強烈抵觸的青少年都經歷過相關方面的心理創(chuàng)傷。果然,小希也不例外。
剛上初中時,小希結識了一名好友小夏,關系非常好。但后來因產生了一些矛盾,小夏開始在背地里散播小希的壞話,同學們逐漸疏遠、孤立小希。
圖片來源于網絡
有一次,小希在講臺上發(fā)表演講,小夏大聲地嘲笑她,說了非常難聽的話,其它同學也跟著哄笑起來。小希在深度催眠下“看到”當時的自己雖故作鎮(zhèn)定,完成了演講,但其實內心非常難過,“我覺得全班同學都在笑話我,心里有哭的感覺”。這是一記重大的打擊。
小夏還總是聯(lián)合其他同學捉弄小希。小希上的是寄宿中學,她就把小希的洗發(fā)水、沐浴露全倒掉,把她的衣服弄亂。小希發(fā)現后大聲質問是誰,舍友們都不吱聲,反而偷著樂。
總之,小希在學校里遭遇了一連串的欺凌,這是她拒絕上學、一提起學校就憤怒的重要原因。
Lucy逐一修復了校園方面的創(chuàng)傷后,其母親反饋,效果非常明顯!家人跟小希提起上學時,她不再大發(fā)脾氣,甚至開始考慮復學計劃;其整體的情緒波動也相對緩和了一些。
家庭創(chuàng)傷:父母粗暴的教育
眼見治療有效果了,小希和家人對我們的信任度迅速增高。不但小希積極配合認知治療,其母親對我們提出的意見、建議也能聽進去了,慢慢地反思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方式;父親也在我們的督促下,來到我們這里接受過家庭治療,雖然只有一次。而我們也由此發(fā)現了其家庭系統(tǒng)更深層次問題。
小希的母親總是抱怨女兒的脾氣暴躁,一點就著,但其實我們發(fā)現,他們一家子都是所謂的急性子、暴脾氣。
在小希從小的印象里,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總是相互吵架,一天到晚沒個消停。即使到了周末一家人出外游玩,也總免不了有摩擦、拌嘴,“沒有一次是開心的。本來開始出發(fā)的時候一家人非常開心,但路途過程中總是會發(fā)生一些事毀了出游的好心情,讓人悶悶不樂,非常壓抑!所以,現在我們一家人一提到出游就緊張?!倍?,小希年齡最小,經常成為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出氣包。
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影響下,小希的性格也自然變得非常暴躁,現在我們明白主要是疊加性創(chuàng)傷導致的。尤其是其患病、休學以后,小希內心無聊、壓抑,更是動不動就對家人發(fā)火,砸東西。
圖片來源于網絡
媽媽曾咨詢省內權威精神科醫(yī)生,被認為是“躁狂發(fā)作”,并作出雙相情感障礙的診斷;但其實,這是小希遭受一系列疊加性創(chuàng)傷導致的,按照我們現在的診斷,屬于創(chuàng)傷后應激反應失調(PTSRD)。
而且,小希父母一方面對她非常溺愛,物質上的要求完全滿足,又因家庭富裕,小希的物質條件比絕大多數同學都優(yōu)越。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卻簡單粗暴,缺乏耐心,不理解小希的心理感受,要求她完全服從家長的安排,并多次對于小希所謂的“不聽話”行為施以肢體暴力。
用小希的話來說,其父親動不動就罵人、打人,曾經一腳踹開她的房門,把她從床上提起來,“咣咣”上去就是兩腳。而母親對她期待很高,在學習和行為規(guī)范方面施加了很大壓力,如果小希達不到要求就會挨打、挨罵。
小學時,小希每天放學后到母親的公司做作業(yè),但母親經常當著公司上百號員工的面嚴厲訓斥她,有一次還扇了她一耳光。小希又羞又怒,哭著就跑回了家。
這些家庭給小希帶來的創(chuàng)傷,Lucy在深度催眠下給予了快速修復。
后來,當小希的父親參與家庭治療時,我們發(fā)現他們夫妻倆也存在著嚴重的沖突。
小希母親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是老大,好勝心強,離開家鄉(xiāng)來到小希父親的家族,特別想證明自己,工作非常拼命,完全是一個“拼命三郎”的做派,并總是把商場上的強勢作風帶到自身的家庭中。
而小希父親雖然表現得很儒雅,但是事業(yè)心重、能力強,夫妻倆在事業(yè)和家庭教育觀念上都有沖突,對小希她們帶來很大的壓力。
因為父親沒有再來接受家庭治療,所以,我就把家庭系統(tǒng)矛盾沖突的解決希望寄托在小希的母親身上,引導她不但要改進與丈夫和小希的相處方式,還要注意角色的切換,不要把工作中對待下屬的態(tài)度帶回家中,應注意營造融洽、溫暖、包容的家庭氛圍。
這不但對小希的康復很有幫助,也能增進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減少爭吵,這對整個家庭都有益處。
案例反思
總體而言,小希經歷的創(chuàng)傷數量雖多,但并不復雜。而且,在治療中、后期家人和她都積極配合,治療效果和速度都非常理想。
她接受了3次深度催眠下的創(chuàng)傷修復治療,共接受了近20小時的心理干預,便提前結束治療,沒有按照我們的計劃接受完系統(tǒng)的干預,這令我十分擔憂病情會有復發(fā)的風險。后來,家人反饋她順利返校讀書,并在家人的相處中學會換位思考,更理性地控制情緒。
回想這個案例,有兩點感觸比較深。
第一,這個案例其實是體制內三甲醫(yī)院的專家轉介過來的,那位醫(yī)生知道我們在臨床心理干預方面做得比較深入、專業(yè)。小希的母親是他的好友,當前者向他求助時,他第一時間就推薦了我。
其實,我們機構雖然積累了不少成功案例,也從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尤其是病理性記憶的角度,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較完善的關于精神心理障礙的病因、發(fā)病機制、高效康復的理論及臨床治療技術,但目前在國內精神心理領域的影響力仍然較小。不少體制內的精神科醫(yī)生或對我們機構有所耳聞,但不甚了解,或帶著對民營醫(yī)療機構的負面刻板印象,對我們持以質疑、否定的態(tài)度。
可是,我們欣喜地發(fā)現,有部分精神科醫(yī)生比較客觀、理性,知道心理干預在精神心理障礙康復過程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對我們的理念、理論、技術和治療成果有所了解后,對我們十分認同;其中不乏北京、上海等國內著名精神科醫(yī)療機構中的著名精神科專家,將一些更適合臨床心理干預的個案轉介給我們。
這樣的認可我們十分珍惜,也激勵著我們要繼續(xù)前行,潛心臨床,并增進與業(yè)界的交流,令更多患者、家屬、精神心理從業(yè)人員和大眾了解“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精神心理障礙高效康復模式。
第二,小希的高效康復離不開我們的治療,更離不開其母親的反省和提升。
我在前面提及,其母親一開始并不認為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方式有問題,并對我們的治療理念和技術有一定的質疑。但當孩子的問題明顯改善時,她的固執(zhí)和成見開始松動。
很快,她不但把我們的話聽進心里去了,而且悟性極高,自我改變的速度和程度都出人意料,懂得體貼、理解家人,不但為小希創(chuàng)造了非常良好的康復環(huán)境,也大大改善了其根源性的家庭系統(tǒng)問題。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臨床中,我遇到不少這一類型的家長——他們能力強、事業(yè)有成或學歷高,總之在某方面非常突出,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非常自信;但也正因如此,他們很可能過于自信,甚至自負、自以為是,固執(zhí)于陳舊的觀念和教育方式,在家中的態(tài)度比較專橫,聽不進家人的意見,不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和想法。
這樣的家長很可能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而且在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端倪時,也不夠重視,總以為孩子是“叛逆期”、“故意跟自己作對”;往往等到孩子的問題非常嚴重,其束手無策時,才有可能真的給予重視,聽取外界的意見。
不過,這一類型的家長通常也悟性較高,理解能力和執(zhí)行力較好。一旦他們開始認同我們的理念和建議,便會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曾經的愚昧和過錯,非常積極地改變和提升。
所以,想借此告誡廣大的家長,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在以往教育觀念落后、物質條件匱乏的年代,大部分人也沒有機會學習如何當一個合格的、優(yōu)秀的父母。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路途中犯了錯、走了彎路,這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當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還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不懂得自我反省和積極改正。
反過來想,曾經的錯誤和彎路并不完全是壞事,如果父母學會了改變、提升,將會給孩子、家長、家庭、甚至整個家族后代都帶來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