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門下有兩對高徒,孫臏跟龐涓,張儀與蘇秦。就大格局而言,蘇秦和張儀對戰(zhàn)國形勢的影響遠勝孫龐二人,不過作為縱橫家,蘇秦和張儀難免被人認為是耍嘴皮子的人。相較而言,孫臏和龐涓的生死較量,更讓人驚心動魄。一般人看來,孫臏的才能遠勝龐涓,龐涓雖非等閑之輩,但怎奈既生瑜何生亮,孫臏似乎總是技高一籌,這里頭或許是天賦使然,就連授業(yè)恩師鬼谷子都對孫臏偏愛有加,做父母的都很難做到公平對待所有的兒女,更何況師徒。
面對天賦上的差距,鬼谷子難免產生“重男輕女”的情緒,所以龐涓自然會時常感受到師傅對自己的“冷落”,仇恨的種子也就此埋下。龐涓并非無才,他能被魏惠王重用,一來是才華卓越,二來是忠心耿耿。在帝王眼中,臣子們互掐,并非是個壞事,所以龐涓陷害孫臏,即便魏王知道龐涓嫉賢妒能,也不會替孫臏主持正義。再者,孫臏跟龐涓誰親誰疏,魏王還是拎得清的,龐涓才能不及孫臏,但至少對自己忠心,而且龐涓也非泛泛之輩,魏王怎么可能為了這點才能上的差距,舍龐涓而選孫臏呢。
咱們認為孫臏才智勝過龐涓,不過是因為孫臏是最后的贏家,但是從孫臏戰(zhàn)勝龐涓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孫臏的智謀賭性太大,說他是一個軍事賭徒并不為過。就拿圍魏救趙來說,魏國大舉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援,孫臏建議不去馳援趙軍,而是直接發(fā)兵魏國都城大梁,京師告急,龐涓必然撤軍救援,趙國之危瞬息瓦解。此計甚妙,但細想之下卻不免有點想當然了,孫臏圍困魏都,他怎么就算準了龐涓一定會救援,圍魏和救趙,并不存在必然性。
魏惠王和龐涓是兩個關鍵人物,魏惠王若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或許會獨自抵抗齊軍,但龐涓收拾完趙國之后再讓龐涓馳援,歷史上這樣的案例并不是沒有,孫臏即便了解魏王的性格,大概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比魏王還重要的是龐涓,之前說到龐涓忠心,此處正是體現(xiàn)。正所謂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龐涓可以不聽調遣,或者等到趙國這邊大勢已定再班師回朝。龐涓沒這么干,有人說龐涓拘泥不化,換做孫臏,大概不會撤軍。
這就很說明問題了,孫臏終究是個賭徒,輸定的局他肯定不賭,撤軍必然會輸,堅守或許還能占到點便宜,所以讓孫臏選,還真會不聽調令。孫臏圍魏救趙,其實也是在賭,賭魏惠王的怯懦,賭龐涓的忠心,假若魏王霸氣一回,抑或是龐涓硬氣一下,結局就很難說了。當然,兵行險著本來也不算什么怪事,兩軍對峙,賭也是必然,若都像諸葛亮那樣亦步亦趨,歷史上也就少了很多經典戰(zhàn)役了。跟孫臏的賭性相比,龐涓更像一個老實人,一個守規(guī)矩、重利益的老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