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尋跡
秋末初冬,在西樵山腳下河邊農莊晚餐,邊嚼西樵大餅,邊回味三十三年來三上西樵山的行蹤,尋跡那座沉睡了四億五千萬年的古火山。
1985年的深秋,與單位的同事一起從奎光樓健步登上西樵山,朝氣蓬勃地趕上潮流,八十年代的潮流是單位組織,利用周日集體去周邊一天游。
2001年的初冬,九運會在廣州密鑼緊鼓進行時,偷得半日閑,勸動剛獲得全國男子100米自由泳冠軍的謝旭峰結伴,直奔南海觀世音腳下,旋風地轉了兩圈,來個臨急抱佛腳,采借佛光。
2018年的立冬后,與九旬老丈人仰望觀世音,信步寶峰寺,漫步過天湖,探望天窗格,繞過石屏風,尋望石燕巖,回首白云洞。
1995年農歷六月十九日奠基,歷時三年營建,1998年農歷二月十九日開光并對外開放。61.9米高的世界第一座銅觀音像屹立在海拔292米的大仙峰上,背枕西樵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大仙峰,左馬峰,右馬鞍峰,形成了“左青龍蜿蜒,右白虎馴伏,背玄武垂頭、前朱雀翔舞”之最佳吉穴之勢。
佛教說,農歷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誕生日,六月十九日是觀音的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觀音的涅般日。
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寶峰寺,是南粵四大名寺之一,從晉代佛教東傳后到明代趨向鼎盛,其后歷盡滄桑剩下殘壁斷瓦,2005年在石牌村蛇崗重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塑像,本地人稱為三佛殿。
寶峰寺的第一殿----天王殿,瑞氣高照這大肚的菩薩彌勒佛,殿內笑容滿面,殿外陽光燦爛。
西樵山還有一大特點是“山里有湖湖里有山,水在山中山在水里”。全山有16個巖洞,232個泉眼,28處瀑布,山頂有3個“天湖”,眼前這個天湖算是最大的,陪襯的兩個是東湖和南湖。
人工開采形成獨特的“西樵山文化”,同時開創(chuàng)珠江文明。16個巖洞以石燕巖為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大的石器制造場,與山西懷仁鵝毛口并列為我國南北兩大石器制造場。
洞口如燕,型似屏風,巖石崩潰侵蝕成冬菇石、天窗格、石祠堂、云巖飛瀑、壁立洞。
回旋下山時路過一亭,眺望片刻,西樵鎮(zhèn)滄桑巨變映入眼簾,掠過腦海。
夕陽西墜時趕到白云洞,在奎光樓下,一下子尋回1985年上西樵山的記憶。遂意準備“退樵”時,老丈人提醒:28處瀑布,以“飛流千尺”、“云巖飛瀑”最為壯觀,敬佩他超凡記性。
趕夜色四合前奔上“飛流千尺”,再度感受這清涼的飛流,目測這夸張的千尺?!帮w流千尺”在清朝就列為“羊城八景”之一,她的幽壑清流早已被改朝換代的新景替換了。
明代嘉靖年間( 1522年---1566 年),白云先生何亮父子棲身洞中,薈萃名流,讀書講學,逐漸成為儒、佛、道三教共處福地。洞內周圍峭壁凌空,奇石銹屏,云蹬天梯,飛泉吐玉,亭臺樓閣掩映于蒼松翠柏之中。
回途時穿插在亭臺院榭,崖題石鐫,泉歌互答,湖山輝映,林木蔥郁中,我想起了“預覽西樵勝,先應訪白云”之說。西樵山半天的尋跡我走錯了,尋跡時間過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