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情深,思念釀成滿腔愁,辛深刻,于無聲處炸響驚雷。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江城子》
蘇軾十九歲與十六的王弗結婚,婚后二人恩愛情深,可惜未能攜手一生,王弗27歲逝世,蘇軾悲痛不已。
十年倏忽而過,但思念不變,其悲“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
為什么少不讀蘇軾?
只因:若過早讀懂撕心裂肺的痛,那一生都將帶著有傷的記憶前行,蘇軾的雖經歷了喪妻之痛,卻能靠對儒釋道的領悟慢慢化解。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公元1181年,辛棄疾早已被免職,閑居帶湖,左右無事,去了博山游覽,四周景色雖秀美,但他卻無心欣賞。
一腔愁緒無法排遣,唯有詩可抒發(fā)一二,人至中年,歷經滄桑,方真懂愁之一字。
為什么老不讀辛棄疾?
只因:若年老還在揮之不去的愁中生活,那你也參不透悲苦,活得不通透,辛棄疾一生的愁與無力感,被俠氣和將士之風化解一二。
少不讀蘇軾,老不讀辛棄疾,皆因詩詞由心,蘇辛所寫是自身。
同處低谷,蘇軾無論何時都能淡淡接受,且樂在其中,有佛家不爭之意。
辛棄疾則是隱忍居多,只要有機會,定要重返朝堂戰(zhàn)場,壯志一生未改。
年輕時讀蘇軾,總會不自覺的學其曠達,佛系的順其自然,看似灑脫,實則消極,東坡先生的超然物外,是已登高峰,而后遇挫折,方才漸漸悟透的。
年輕時讀太多東坡詞,一不小心就會走入虛無。
年老時讀辛棄疾,常會陷入與他一樣的憤懣里,不是每個人都能學曹孟德一般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大多數(shù)人,回首年輕時的意氣風發(fā),望著如今的滿頭白發(fā),心里也只剩下遲暮之悲。
人數(shù)自古有盡,天命從來無常。
老來再讀稼軒詞,一生將至盡頭,讀詩越是盡興,合卷就愈加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