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因為出生貧寒就停滯不前,我現(xiàn)在還會像以前那樣在放牛呢?!?/div>
阿姜查也是老年時很有智慧。他出國時,一個英文字都不認識,卻被邀請到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無論別人問他什么,他總能回答出來。不難看出,心靈與大腦不會隨著肌肉的老化而老化。
如果你讀過巴菲特的傳記,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生活很簡樸。他沒有司機,自己開車出行,他穿著樸素。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他說:“要對自己所擁有的感到滿意,要知道自己的優(yōu)勢在哪里。”如果你知道自己真正的本質(zhì),你就不會被誤導。如果你不會被誤導,你就會很快樂。
第三部分 與痛苦好好相處
當你愛一個人,你希望你的心靈富足,而不僅僅是你的身體健康。誰都是希望找到精神上和情感上都滿足自己的人。如果我們和所愛的人在一起,并且感到安全(不是身體或經(jīng)濟上),我們就會感到安心、受保護、溫暖、愛與關心,這種安全已從身體層面躍升到精神層面。
如果你所愛的人離你而去,不論你做什么——聆聽佛法開示,閱讀,旅游,向朋友傾訴或借酒澆愁——你都無法恢復你們的關系,因為它比理性思考更深入。在這種潛意識層面,即使擁有博士學位的聰明人,也無法以智性來應對。然而佛教上指明了第三種應對方法,即培養(yǎng)正念。
你在洗盤子,就要清楚地知道你在洗盤子。但是如果你洗盤子,卻想著要把它洗干凈,你就沒有活在當下
她領悟到債務與心靈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東西的這個瞬間,她才明白真相。她的心將債務從身體和焦慮中分離出來,它們實際上是三個各自獨立的實體。
她說債務需要償還,但心靈不能像背負債務一樣而煩惱。因為心是不會負債的,它本身就是純凈的、光芒四射的。債務是屬于物質(zhì)世界的,因此她必須用相應的物質(zhì)去償還。她通過自己的努力積攢錢,一點點地還清了債。她每天都通過打坐來照顧自己的心,因此她生活得很快樂。沒過幾年,她便還清了她的債,之后,她把事業(yè)做到她丈夫在世時創(chuàng)下的高峰。到了35歲,她宣布退出商界,現(xiàn)在,她不再做什么工作了。之前,她說過,她為生活而耗費自己的生命,但如今要好好享受生命。
她的丈夫只死過一次,但他的死使她死了無數(shù)次,因為她害怕承擔這筆難以置信的債。
只要你沒待在當下,你就落入思維模式中。心的變化是超速的。
無論你想什么,你都必須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你知道你在想時,這種思想就會終止,會轉(zhuǎn)瞬即逝。
他們應該向佛教徒學學心理學,難怪西方心理學家對它充滿興趣。
有個女士去馬爾代夫度假,有一天去海邊游泳,被突然而來的急流帶離岸邊。急流趁她不注意時卷走了她,她出于生存的本能,逆著水流拼命往岸邊游去。然而不管她使出多大力量,她都無法沖擊強大的急流。她認為她的生命完蛋了:“我來這里度假,但我的生命就此結(jié)束。沒有人能聽見我,也沒有人知道我被卷進這個讓我下沉的旋渦。”她一想到自己的生命快完了時,便停止游動和為生命所作的努力。她那雙已停下游動的雙腳觸到水底,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片海域不深。
事實上,發(fā)生的已經(jīng)過去,也成為一種過去。我們應只覺察到當下,然后一直保持新鮮感。
因為不斷地想著過去,所以我們的生活缺乏新意。我說,這是拿過去來傷害我們的現(xiàn)在
她姐姐在她七歲時把她推下樓梯,而她卻讓姐姐重復這一行為達三十余年。事實上,這件事只發(fā)生過一次,而她卻重復上演了無數(shù)次。
如果你不斷地覺知你的思想,你就會生活得更加輕松。因此,為了跟上自己的思想,我們必須練習正念。
第四部分 快樂的秘訣
做一個快樂的傳播者,并不需要很多外在的東西。他只需要同情、聆聽,讓他人傾訴他們的痛苦。只有這樣做,他們才會快樂。
“盡管你父親沒有養(yǎng)過你,但他給了你生命。你不能從商店里買到你的生命。假如你想要新的生命,你無法在罐頭瓶里找到,因為在任何地方都沒有賣。只有你父母,才能給你生命。”
即使在夢中他離我而去,我感到傷心欲絕,禁不住哭泣。如今,他還活著,并且活得很好,我必須盡我所能地照顧好他。我夢見親人與我死別,這喚醒了我要珍惜身邊還活著的人。
當我向你打招呼:“愿菩薩保佑你過得好!”盡管你心情不怎么好,聽到我的問候,你會不由自主地回答:“謝謝菩薩保佑?!边@樣也會使我心情舒暢。
孩子不小心把水灑到桌子上,媽媽會說:“你怎么這么笨!你這輩子還會有什么出息?”孩子只是把水潑到桌子上,媽媽就詛咒他這輩子可能一事無成,這種做法過于刻薄。
第五部分 人生四大快樂
如果你想要一種可操控的生活,就盡量把你的生活降到基本需求。問問你自己哪些是真正必需的,去除那些多余的物品。當你發(fā)現(xiàn)生活是可以掌握的,你就會有更多時間享受,你的心靈也會更加輕松自在。
一種良好的生活,不是不斷地添加新東西,而是減少多余的、不必要的東西。大多數(shù)人一生都喜歡不斷地增添新東西,期望過得快樂。
妒忌他人會讓我們的心靈遭受折磨。我們的心靈因折磨而扭曲,看見他人微笑,我們會感到不舒服;看到別人成功,我們會痛苦不堪。只要那個人還活著,我們就痛苦。妒忌是讓我們的心感到不適的一種病。
即使是億萬富翁,他也無法從他的財產(chǎn)中找到滿足。他擁有得越多,就會想要得到更多。如果他對自己擁有不滿足,他就不會快樂。只有當他認為自己擁有足夠的時候,不管是多少,他都會找到快樂。
如果你能把你的心安住在當下每一刻,你就會在所做的事中找到樂趣。盡管這有點困難,但我希望你能盡力做到。
你是否體驗過這些心靈狀態(tài)呢?你是否只在發(fā)工資那天感到快樂,或者在每月1號和16號等待樂透結(jié)果感到興奮,或者給女朋友(男朋友)打電話感到快樂?這種快樂都是有前提條件的,不是來自內(nèi)心的真正的快樂。你應當注意那些使你不快樂或快樂的人。另一方面,也應知道,真正的快樂就在你的心中。我們所有人都具備這種快樂的能力。我們通常都會認為快樂來自外部,比如看到蓮花或鮮花的美而快樂,我們忘記要從內(nèi)心來看。你明白自己的身心是如何沉浸在舒適的狀態(tài)中的嗎?
當你執(zhí)著于某事物,你會隨事物改變它們本來的面貌而變得緊張不安。你無法避免因為執(zhí)著無常而帶來的痛苦,萬事萬物都在改變,你卻緊握不放,想要它們還和從前一樣。這本身就已違反了自然規(guī)律,違反自然規(guī)律就會讓你產(chǎn)生痛苦。
所有的佛像都是微笑的,因為它們代表的是正念的狀態(tài),因此,你應該注意自己的精神食物。
身體的電池可以通過禪修來充電。好好地觀察你每天晚上是如何入睡的。睡覺時,要觀察你的呼吸,醒來時,不要馬上起來,可以繼續(xù)跟隨你的呼吸,盡你所能地去經(jīng)常練習。經(jīng)常給你的心靈電池充電,一直到它充滿為止。
許多人都被禁錮于他們所熟知的世界,他們只做他們習慣做的事情。
附錄 伐札梅諦的智慧箴言
感謝不足,促使你勇敢面對和奮斗。
感謝貧窮,能讓你鍥而不舍,堅持不懈。
感謝失敗,讓你提高技能和專業(yè)水平。
感謝錯誤,讓你更加聰明。
感謝渴望,激發(fā)你的創(chuàng)造力。
感謝批評,讓你精益求精。
感謝無知,把你介紹給“經(jīng)驗”這個老師。
感謝失望,讓你重新振作。
感謝競爭,讓你看到自己的不足。
感謝疾病,讓你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健康上。
感謝痛苦,讓你意識到快樂。
感謝分離,讓你不要執(zhí)著。
感謝染污,讓你想要達到涅槃(完全證悟)。
感謝死亡,讓人生圓滿。
微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