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天之道、圣人之道和人之道

       道的分類:天之道、圣人之道和人之道

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將道分為“天之道”、“圣人之道”和“人之道”,分別對應(yīng)上天運行的規(guī)律、圣人行事的規(guī)則(注1)、一般人行事的規(guī)則。其中著名的論述是第八十一章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和第七十七章的“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上天運行的規(guī)則是利益而不傷害,筆者理解,這需要有相應(yīng)的能力和資源,一般人往往短時間內(nèi)做不到,就是圣人也只能做到努力做事而不搞惡性競爭,不爭功。老子認為,天之道是一種公平的調(diào)整,削減占有多的,拿去補充給不足的;人之道卻相反,將本來已經(jīng)不夠的,拿去給占有多的。人類社會的自然發(fā)展通常確實是形成“馬太效應(yīng)”: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這是人性和社會形勢使然。如果誰能反其道而行,將自己多余的東西奉獻給社會上的人,那他就是了解了天道并依天道而行的人(第七十七章:“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如果我們能依道而行,社會的調(diào)整和運行就可以順暢和諧,如果人們不能順利地自我調(diào)節(jié),最后上天的調(diào)整往往是介入阻斷式和出人意料的。

第二章中的“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笔鞘ト瞬拍茏龅?,一般人不容易做到,或者不容易接受。第三章的“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币矊偈ト酥馈?/span>

第五章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碧熘篮褪ト酥蓝际遣捎庙樒渥匀坏姆绞?,區(qū)別在于適用范圍的不同。

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狈从吵鍪ト朔滦斓氐姆▌t,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的利益之后,就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不過多地考慮自己的利益反而能保存自己的利益,這就是通過無私的方式實現(xiàn)了私。

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闭f明上佳的善具有水的品格: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如前所述,利而不害符合天之道,不爭和處眾人之所惡符合圣人之道,所以,水的品格接近道。

第九章有“功遂,身退,天之道?!保渲?,“功遂”是“利”,“身退”是為了“不害”,故而是天之道。

第十二章“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表示圣人之道是追求實質(zhì),而舍棄形式。

第二十二章的“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笆且允ト吮б粸樘煜率?。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說明從對立的方向著手,以達到目的是圣人的行事規(guī)則之一。不自我顯現(xiàn),不自以為是,不自夸,不自視甚高。這些看起來不爭的方式,卻達到了天下人都爭不過他的目的。

第二十三章的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說明天地也要依自然而行,人亦不能違背自然。

第二十四章的“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北砻髁私饬说赖娜瞬粫砸姟⒆允?、自伐、自矜。

第二十五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憋@示了人、地、天、道、自然之間的遞進效法關(guān)系。此處可以推出概念上存在人之道、地之道、天之道和道。

第二十六章的“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睂Ρ攘耸ト伺c萬乘之主的不同行事規(guī)則,圣人注重根本和主宰,萬乘之主在此處代表一部分普通人,他們選擇輕而舍棄重,選擇燥而舍棄靜(代表態(tài)度),這樣做事就失去了根本和主宰。

第二十七章的“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闭f明在圣人的觀念里,沒有應(yīng)該放棄的人,也沒有應(yīng)該拋棄的物。一般人不懂得善待善人,也不懂得愛護不善之人,雖然看起來很有智識,實際上并沒有辨明事物的本質(zhì)。

第二十八章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筆者理解,老子認為圣人的行事規(guī)則就是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這樣就可以依道管理世界。

第二十九章的“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北砻魇ト瞬粫幮姆e慮地取天下,圣人不采用過分的方式行事。

第三十章的“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惫P者理解,老子認為,不論基于天之道或圣人之道,輔佐最高管理者的人,都不應(yīng)該給出以武力逞強天下的策略。因為,事物發(fā)展得過于強盛也就開始走向衰落了,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的東西不可能長久。

第三十一章的“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崩献诱J為,武力是容易導(dǎo)致生命喪失的東西,了解道的人不應(yīng)該過分推崇武力,只是在不得已的時候才使用武力。

第三十二章的“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闭f明道像江海包容河流一樣包容天下萬物。

第三十四章的“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北砻鞯雷甜B(yǎng)萬物而不推辭責任,成事不居功,養(yǎng)育萬物而不支配,不自以為大,最終成就了大。

第三十七章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憋@示道以無為的方式運行。

第三十八章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贝_定道、德、仁、義、禮在位階上的順序。老子認為,當人類社會需要用禮來約束時,社會的整體精神境界已經(jīng)低落到相當不理性的地步了。

第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苯沂玖说肋\行的方式和發(fā)揮作用的方式。與一般人的認知和做法不同,道是通過守弱和示弱來發(fā)揮作用的。

第四十一章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善成?!北砻魈熘琅c一般人的理解非常不一樣,只有悟性高的人了解了道之后能孜孜不倦地依道而行;悟性一般的人會半信半疑;悟性不足的人會大聲嘲笑天之道。因為天之道顯示出來的樣子跟我們的認知太不同了:光明的道看起來像昏暗,前進的道看起來像后退,平坦的道看起來像坎坷,上佳的品德看起來像謙下卑弱,純潔的品行看起來像蒙受恥辱,廣大的德行好像有缺點,秉持美好的品德好像做小偷,高品質(zhì)的物質(zhì)看起來好像有瑕疵,廣大的空間是無邊無際,美好的事物需要時光雕琢,有影響的聲音是無聲,宏大的形象是看不到形狀的形象。天之道是籍籍無名的,道善于付出和給予,所以道就經(jīng)??梢猿删褪聵I(yè)。

第四十六章的“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闭f明依天道而行與不依天道而行出現(xiàn)的兩種結(jié)果。

第四十七章的“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說明不用走出家門,不用望出窗外,也可以了解天道。有時候,走得越遠,知道得越少。所以圣人不是靠出行獲取知識,不是靠顯現(xiàn)自己獲得名聲,用無為的方式成事。

第五十一章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北砻鞯郎L萬物,而不居功、不控制、不占有,取得了尊貴的地位。

第五十三章的“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為盜夸。非道也哉?!憋@示施行天之道之難。天之道平坦,但普通人喜歡走捷徑,(而不管走捷徑是否危險)。老子認為宮殿修建得高大,但田園是荒蕪的,倉房是空虛的。還炫耀服飾、利劍、食物和財物的做法不符合天道。

第五十五章的“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贝颂幍慕忉屌c在第三十章作出的解釋是一致的。

第五十九章的“重積德,則無不可;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表明重積德是符合道的,可以成就長久的事業(yè)。

第六十章的“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表明老子認為,在天下依道而行,鬼神就不會傷人,圣人也不傷人。這樣天之道和圣人之道都給老百姓帶來益處。

第六十二章的“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說明道的作用是實現(xiàn)愿望,避免災(zāi)禍。

第六十五章的“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闭f明上古時期好的行道者不是教給老百姓不受道德約束的機巧,而是讓老百姓保持淳樸、誠信的品性。

第六十七章的“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闭f明一般人對道的理解與天之道的真實狀況是不一致的。一般人認為,老子所講的天之道過于宏大、深邃,看起來不像能成為人們行為準則的道。老子告訴他們,天之道宏大、深邃,看起來不像可以成為人們行為準則的道,但是,那些看起來能成為人們行為準則的道,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之后,就會變得渺小,而不足以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了。

第七十章的“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北砻魇ト酥啦蝗菀妆灰话闳怂斫?,所以圣人經(jīng)常是身著樸素的衣服,而懷藏美玉的人。

第七十一章的“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苯沂臼ト酥院苌儆腥秉c,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有缺點,并改進缺點,所以就很少有缺點。

第七十二章的“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span>

說明圣人的行事方式是了解自己而不顯現(xiàn)自己,愛護自己而不抬高自己。

第七十三章的“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span>

對于該章前段,筆者理解,老子認為,勇于敢就容易招致生命的危險,勇于不敢就容易生存,這兩種做法各有利弊,老天的好惡,讓人猜不透,就是圣人也覺得為難。這里顯示出:老子認為,圣人也沒有能夠很好理解天之道為何選擇勇于不敢。

該章的中段表明,老子認為天之道的行事方式是:通過不爭的方式來取得結(jié)果不錯的成功,通過無言的方式來作出好的回答,不需要召喚就已經(jīng)到來,輕松自然就得出好的謀略。

該章的尾段揭示:天之道是公平的,天網(wǎng)看似疏松,其實天之道對每件事都不會錯失作出評判的機會。

第七十八章的“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闭匀舴?。”顯現(xiàn)出圣人之道與一般人的認知有相當大的差距,所以圣人說出來的話,在一般人看來就像說反話一樣。

第七十九章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憋@示出圣人之道與人之道的不同;天之道常常幫助了善人。

第八十一章的“圣人不積,既已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币诧@示了圣人之道。

體會:天之道,往往高遠、宏大、深邃,看起來美好,令人向往。但修行者每每修行于當下,當下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和個人條件,使得我們的修為常常不容易立即能達到天之道那種境界,所以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注2)”但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引自《史記》)”,現(xiàn)時不能馬上做到,不代表我們沒有努力的方向。修行者從人之道從發(fā),向圣賢學(xué)習,努力實踐圣人之道,不斷地接近天之道。這樣才使修行者有機會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為自己積累精神資糧,以良好的心態(tài)和狀態(tài)面對人生和未來。

道的普遍施行,需要具備一定精神的條件和物質(zhì)的條件。精神條件指人們的精神境界(覺悟)達到一定的水平,了解道、接受道和自覺依道而行;物質(zhì)條件是指社會的生產(chǎn)力達到較高水平,溫飽問題容易解決,人們不會為了爭奪食物而自相殘殺;如果再進一步,普遍富足,人們不會為爭奪財富而自相殘殺,人們對道的理解和接受又會更上一個層次。在精神條件和物質(zhì)條件暫時達不到較高水平的情況下,要結(jié)合當時的時間、地點、人物、環(huán)境修行,在人們不理解、不接受時強行開展,效果不見得好,要尋找適合當下的修行路徑。

有人說,道家學(xué)說在中國古代社會不是主流理論。筆者認為,《道德經(jīng)》自問世之日起,就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社會。但在以逐鹿中原、攻城掠地為管理者主要業(yè)績考核指標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主張無為、非不得已不使用武力的道家學(xué)說自然不被管理者所青睞。崇尚法家的暴力美學(xué)的秦朝二世而斬,讓人們重新意識到道家學(xué)說的價值,故漢以后管理者們開始重黃老之術(shù),宋徽宗就自稱為道君皇帝。但囿于當時的社會條件,全面推行道家學(xué)說尚不現(xiàn)實,故而多采用了“內(nèi)圣外王”的模式,即當時的管理者內(nèi)心是認可道家學(xué)說的,但在形式上還得借助當時流行實用的馭民之術(shù)。這樣的社會治理結(jié)構(gòu)無法自我實現(xiàn)社會利益的調(diào)節(jié),社會公平存在相當大的問題,社會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以暴力、戰(zhàn)爭等慘烈的方式來實現(xiàn)社會平衡。

當今社會出于相對和平的時代,物質(zhì)也比較豐富,人們的素質(zhì)和文明程度也在不斷提高,老子推崇的天之道、圣人之道有了施行的可能。老子希望的以德修身、以德修家、以德修鄉(xiāng)、以德修國、以德修天下的愿景也出現(xiàn)了可能?,F(xiàn)在要看社會整體的精神境界(覺悟)是否可以達到可以普遍接受天之道或圣人之道的水準。如果還達不到,修行者還是要結(jié)合實際情況從當下做起。

無論如何,以老子的《道德經(jīng)》為代表之一的東方哲學(xué),是當代解決人類面臨的沖突、矛盾、爭斗的優(yōu)選。

《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八章有:“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币赖佬扌芯褪菍⒂袨榈奶撏郎p損再減損,當除去所有有為的虛妄之后,就是“有為如實相(注3)”,得到事物的真實面貌——無為。達到無為,才可以真正從本質(zhì)上解決問題?!督饎偨?jīng)》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注4)”說的是同樣的意思。

修行者在當下的塵世中修行,一方面不要被虛妄的有為遮蔽了雙眼,迷失初心,將虛幻的東西作為最終的目標;另一方面,還要“不盡有為(注5)”,借助當下的資糧達到修行的目的,但要注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注6)”當對虛妄的東西的追求超出你應(yīng)得的份額時,就可能招致羞辱(注7);當對虛妄的東西的欲望沒有止境時,就很危險了。不擇手段追求虛妄的東西,是非常不可取的,你追求的是虛妄的東西(也許可以暫時得到,但最終會失去?!兜赖陆?jīng)》第二十九章“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卻失去了最珍貴的財富——善良、中道和公義。后者對于一名修行者而言,卻是彌足珍貴的,是修行者提升境界的精神資糧。同時還有如影隨形的報應(yīng)在等待著你的惡行(《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三章“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在紅塵中修行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既不能背離道,又要應(yīng)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有時候,為了達成生活中的一個小目標,可能不小心就背離了初心。就像網(wǎng)絡(luò)上流傳的那個著名的段子:有個人本來是為了給自己養(yǎng)的寵物魚送葬而架火烤魚,聞到烤魚的香味后,又開了幾瓶啤酒,變成了啤酒烤魚BBQ了。所以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注:1、劉坤生著的《老子解讀》將圣人解讀為:“老子理論中完美人格的體現(xiàn)者,也就是抱道而行的人。與儒家的圣人不同。”見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版《老子解讀》第9頁;前述書第245頁還作以下解讀:“以道治國者老子稱為圣人......

謝志強編著的《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壇經(jīng)》將圣人解讀為:“圣,即具有正理的意思,指證見諦理,舍去凡夫之性,發(fā)無漏智而證理斷惑,屬見道的人。”見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1月第3版《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壇經(jīng)》第11-12頁。

2、《道德經(jīng)》第七十章 ,見劉坤生著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版《老子解讀》第326.

3、大藏經(jīng)—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持世經(jīng)第四卷(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有為無為法品第十

4、見謝志強編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1月第3版《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壇經(jīng)》第40頁。

5、見《維摩詰經(jīng)》菩薩行品第十一 中華書局出版發(fā)行《佛教十三經(jīng)》201011月北京第1版第278頁。

6、《道德經(jīng)》第四十四章 ,見劉坤生著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版《老子解讀》第228頁。

7、當下,由于經(jīng)營能力的不均等,善于經(jīng)營者集中管理并運營財富,有利于財富的增值。但管理者應(yīng)當有為社會管理巨額財富的理念,將財富用于社會需要之處。否則就會變成為了私欲而擁有巨額財富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道德經(jīng)圣解(六十一)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莊子《大宗師》《天道》全文譯注
《老子》中的“道”的含義和作用
小川說老子
《老子道德經(jīng)解》下篇--明建鄴憨山道者德清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