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著自己忙碌的一塊領地,或投資或建企業(yè)或打工或求學,干什么的都有。但無論做什么,過得幸福自在可謂是我們的共同的愿望。換句話說,幸福是人一生的主題。這個說法不見得人人都同意。我知道社會中,有的人把活著看成是自己的人生主題——只要能活著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樣子無所謂。存有這樣愿望的人,生活的本身完全失去意義,生活狀態(tài)必然是一團糟。
我有一位朋友平時無事可做的時候就買瓶啤酒帶去網吧上網,別人都問:你上網怎么還帶酒?。克麌@嘆氣,回答道:哎……,人生就這么點樂了。后來他跟我聊天時告訴我說:你知道嗎?我都二十九了,到現在,連女孩的手都沒拉過……。不過,這也沒關系,我只是想活著,活著,我就不明白活著對我來說怎么就那么難?!——對一些人來說人生真是太不容易了,生老病死處處緊逼,每一天的勞碌只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命之燈不至于滅掉。還有一部分人有這樣的想法:她們把自己的某位親人離開人世當作是自己的愿望。接觸那些有重大殘疾病苦的人群就能體會到這樣的想法。我去普陀山時曾遇到一對母女,女兒因為腦癱的緣故,二十一歲了,個子不超過半米,不能走路,除了叫聲媽媽,別的話語都不會。媽媽四十多歲,與我們談天時,她跟我們講:因為這個孩子,自己前面十多年,心中都像壓著個大石頭,那種眼前黑暗的感受非常真實,生命在黑暗之中掙扎煎熬,苦不堪言。孩子自己呢,她也飽受人間之苦,作媽媽的看著實在心酸,于心不忍。而且給她把屎把尿幾乎占去了我的一半時間。因為這樣,我曾背著孩子跑在大街中央,心中祈求著來個大車幫我們解決痛苦,也曾經把孩子扔在荒郊野外,但自己轉頭卻邁不開步,眼淚止都止不住,畢竟那是自己的骨肉,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無論她給我?guī)砹耸裁?,她還是我的孩子啊。我現在只希望這個孩子能早日地離開人世,了結這世間的苦難。聽了她的一翻話,我忍不住擦眼角……
想必,生活中大多數人的生活境況比上面兩個例子都要好得多。活著對我們來說或許不成問題,也沒有嚴重殘疾的親人帶給我們痛苦。追求幸福就變成是很多人一生的主題。比如想生活的好些就去爭奪權力或狠命的賺錢或去贏得榮譽,以此來尋求幸福。但事實呢?賺錢、爭權、求名的過程中是痛苦不堪的,最要命的是這個過程遠大于獲得的那一瞬間。換句話說,許多人在追求幸福的這一人生主題上得到的結果卻是無限的煩惱與痛苦。因為幸福與痛苦無非是一種感覺,是虛的,抓不住的。痛苦雖然是虛的,卻是通過實質的、看得見的努力獲得的——明明是追求幸福,但不知為何卻把自己的日子變成了受罪。我們用實際行動換來痛苦,把自己的幸福愿望掩埋,生活的本身變得糟糕透頂!
這一切是因為什么?糟糕的生活為何總是纏著自己?越是追求幸福煩惱越是接踵而至,這究竟是怎么回事?經濟學教授朗咸平說:“做企業(yè),找不到自己企業(yè)的行業(yè)本質,就注定要最終失敗。”依我看人生也是如此,搞不清楚人生的本質就注定要痛苦與煩惱。
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促成了社會的發(fā)展——這是一種很流行也很普及的想法。但它卻是錯誤的,是制造人生痛苦乃至人間苦難的源動力。先拋開社會苦難不說,就人自身來講,競爭必然是你踩我、我踩你,勾心斗角、爾虞我詐,沒有人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感覺很自在、很舒心。因為人是感情動物,我踩別人的過程自心就是緊閉的,不放松的,而被踩的人自然也不會感覺很爽。并且他的這種不爽情緒就又變成我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我就又增加一份不爽。這種不爽的感覺說白了就是煩惱,煩惱積攢得多了就變成了痛苦。那么我們人生的幸福又從哪里來呢,找不到的。人們總是愿意去尋找一個好的氛圍,喜歡樂觀的朋友和同事、親切舒適的就餐環(huán)境和微笑的服務等等,因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自己可以感覺到安心與舒適。但實際行為中卻是用自私的念頭,做著損人利己的事。給別人創(chuàng)造痛苦,其實質上也就是給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煩惱的環(huán)境。我們身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和氛圍里,自己也就被感染得唉聲嘆氣,想感受到快樂那根本不可能!別說前面幾十年的人生經歷了,如果依然如故,到死也是這種結果,因為優(yōu)勝劣汰無非是自私的派生詞而已,自私的本身就是痛苦,就是一種不爽的感覺,把這種感覺落實于行動,得到的回報是不會變成幸福的!故而這種做法能不能叫做尋求幸福之道,實在值得懷疑。
這個道理并不難,只是人們都隨波逐流,不去分辨。我曾勸說那位只為了活著的朋友說:你不要想成是因為自己善良、不夠自私、不夠狠,所以才過得不好,如果你真的善良你就能過得好。他說:怎么可能?我一個人善良,他們都自私的要命,我能活的好?!我說:你錯了,很嚴重的錯誤!生活的不好,不是因為你善良,而是因為你善良的還不到位、不徹底。當然,人的思維有時是很僵硬頑固的,這位朋友對我所講的聽進去的不多。但無數徹底善良達到無我的祖師大德們的人生經歷都驗證了我所說的不是虛的,而是非常實用的。就包括我自己,一個很笨很笨的人,都因為落實慈悲而得到受益。其實,人生的本質就是無我的慈悲,也就是徹底的善良,如果把握住這個人生本質,自己的人生就無往不利,就會真正幸福自在。
無我的慈悲就是舍棄自己的得失而成就別人的幸福。以無我的慈悲為主導,落實于行動,那就是幸福,就是自在。這一人生本質運用到任何一處,你都會收獲到不可思議的回報。不求回報,卻得最大的回報,這正是宇宙的鐵率。比方說,做餐飲行業(yè)的人,如果以顧客為中心,致力于奉獻給顧客一種祥和舒適的用餐環(huán)境,得到的回報必然是生意興隆。因為人們是受感覺影響的人,沒有好的感覺就談不到其它。比如女友拋棄男友時總會說“沒感覺”。所以,給別人營造幸福自己必然得到幸福的回報。以小喻大,人生中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把握住了無我的慈悲這一人生本質,自己的人生就會變得光彩、幸福。如果后面的生活還是復制以前的自私,那等于是復制了以前的痛苦,幸福就無從談起。
我在普陀山上遇到的那對母女,她們是在偶然的機緣到了普陀山,一天晚上觀世音菩薩到她夢里跟她聊天說:這個世界沒有一樣東西屬于你,你只有一心向佛。因為這句話,她心中的大石落了地,開始變得放松了,眼前也有了光亮。隔了一天再去看她們母女時,媽媽對我說:因為你前天說的一句話,我心中的結也打開了,說不出的輕松自在。我有些受寵若驚,問:哪句話?她說:你告訴我誠心誠意為經過這里的人祝福,無論是通過持咒還是念佛。這句話幫了我的大忙了,因為我跟女兒來這里已經四年了,來這里之后我開始信佛,但是我把女兒放在上山的途中,雖然我沒有讓女兒向人乞討,但其實這幾年我們也一直是因為別人的施舍而過活的。我總覺得這是一種罪過,但又沒有辦法,所以一直很苦悶。聽了你的話之后,我想了很久,現在就把這樣的觀念放下了,心想著利用著這樣的機會為路人念佛消災也是非常好的,是菩薩給我一個奉獻的機會??粗怯鋹偟谋砬?,我也高興的笑了。
無我的慈悲并非是大修行人的專利,而是所有人的權利,只要有心愿就能做到,非常簡便易行,無需其他復雜條件。點滴的去做,你所處的生活的氛圍就會發(fā)生潛移默化的變化,一段時間之后,你會發(fā)現生活境況大為改觀,幸福不再是越來越遠,而是逐步的深入自己的人生!
所謂大修行人,是落實行動把每個人本有的權利,送還回來。所以,一個真正的覺悟者一定是在不停的幫助眾生,落實慈悲,讓所有的眾生都覺悟,這是他的工作。儒家講“大隱于世,小隱于野”,這話實在是好。一個大覺悟者,是在世間落實無我的慈悲之道,躲在山洞里尋求自我的內心安詳,那還遠遠不夠。相反,真正的大安祥就在塵世中?! ?span lang="E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