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腫脹一般發(fā)生在妊娠6個月以后,如果僅腳踝部輕度水腫,休息過后水腫自動消失,無其他不良癥狀,此屬正?,F(xiàn)象,無須治療;但若腫脹部位從下肢開始延至外陰、下腹部甚至全身,并伴有排尿量減少、體重明顯增加等癥狀,則需及早治療,以免病情加重。
特效穴位按摩
No.1 按壓豐隆穴
【穴位位置】位于小腿前外側(cè),條口外1寸,距脛骨前緣兩橫指處。
【按摩方法】用食指指腹端按壓豐隆穴2~3秒鐘,重復(fù)操作5次即可。
No.2 按壓足三里穴
【穴位位置】位于小腿前外側(c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端按壓足三里穴5分鐘,力度稍大,每日2次。
No.3 按壓上巨虛穴
【穴位位置】位于小腿前外側(cè),足三里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按摩方法】用雙手手指指腹端垂直按壓上巨虛穴5分鐘左右,力度稍大,每日2次。
No.4 按壓犢鼻穴
【穴位位置】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內(nèi)外側(cè)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端垂直按壓犢鼻穴5分鐘左右,力度稍大,每日2次。
No.5 按壓陽陵泉穴
【穴位位置】在小腿外側(cè),腓骨頭前下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端按壓陽陵泉穴3分鐘左右,每日2次。
辨證加減按摩
孕期身體腫脹依據(jù)病因和癥狀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兩種類型,即腎陽虛型和脾陽虛型,不同類型的病癥需要采用相應(yīng)的按摩手法進行治療,方可取得良好的療效。
腎陽虛型
【病癥特點】腫脹部位主要在下肢,常伴腰腿酸軟、心跳氣急、排尿量少等癥狀。
【按摩方法】點按太溪、水泉、復(fù)溜穴。
脾陽虛型
【病癥特點】腫脹部位見于全身各部位,常伴有全身乏力、四肢畏寒、食少便溏等癥狀。
【按摩方法】用五指上下來回捏拿大腿外側(cè)肌肉3分鐘;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足三里穴、陽陵泉穴、豐隆穴、復(fù)溜穴、公孫穴、太白穴各1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或熱脹感為宜。
TIPS自我保健
·多吃富含蛋白質(zhì)的食物,如肉、蛋、奶及豆類食品。
·多吃蔬菜和水果,不僅可補充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提高機體抵抗力,加強新陳代謝,還具有解毒利尿的作用。
·多吃清淡食物,減少鹽分和水分的攝取量。
·少吃或不吃難消化和易脹氣的食物,如油炸糯米糕、白薯、洋蔥、土豆等,以免引起腹脹,使血液回流不暢,加重水腫。
·不宜走路太多,或站立太久,這些都會加重腫脹。
·睡覺的時候,腿腳部稍微放高一點,有利于消除腫脹。
·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xí)慣,早睡早起,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