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南懷瑾說:
“我們?nèi)松谑?,一切的因果和遭遇,本身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才有其必然的結(jié)果?!?/strong>
人這一生,行善作惡,福報災禍,都自有它的因果關(guān)系。
做人,唯有做到真修,消掉自己的業(yè)報,智慧方能得以啟發(fā)。
別看小人眼下貪了便宜,事后種種,虧損道義災禍生。
別瞧好人當下吃了大虧,往后余生,福報終究常伴左右。
正如永嘉禪師所說:
“了即業(yè)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strong>
人生在世,做到施德不求望報,厚道不必苦惱,因為因果關(guān)系會告訴我們:
人品好,人生就好,人善者,厚道仁善,天必佑之。
1:說話要善
小小三寸舌頭,可興風作浪,害人不淺,亦可積功累德,救人水火。
俗話說,一言既出,禍福相隨,說話豈能不謹慎?
那么,如何說話最為謹慎,在于做到說話要善意一點。
哲學家培根曾說:
“說話周到比雄辨好,措辭適當比恭維好。”
說話周到,比精于算計好,更比雄辯到底要好,因為別人也不傻,也不蠢,不會因為你說得多大聲,詭辯得多有力就屈服于你,在條理和邏輯面前,事實最為重要。
同時,說話注重分寸,講究措辭,則能顯現(xiàn)出一個人的人品,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教養(yǎng)。
所以,在人品和教養(yǎng)面前,所謂的恭維,就是一種虛偽,久而久之,這種拙劣的演技早晚會被識破,被揭穿。
于是,因果關(guān)系就體現(xiàn)出來了。
大家都聽過“狼來了”的故事,說到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一個因果關(guān)系就是:
人的信任度是有底線的,如果一味地利用、算計和消費他人的信任,其實那也是在消減自己的信任形象。
哪天你在對方那里的信任沒了,自然你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只能帶上“騙”的色彩,再也得不到任何人的信任。
你的不道德,你說謊成性,你的不仁善,聽到的人,看到的人都心知肚明。
反之,你的仁善,你的真誠,你的用心,明眼人同樣都看得到。
所以,講話之前,要謹慎一點,真誠一點,善意一點,而不是虛偽、狡詐、討巧。
曾國藩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不要小看語言的力量,常說溫暖動人的善語,最后受益的一定是你自己。
真誠的言語,總能夠擊穿虛偽的造詞遣句,笨拙的厚道,能夠勝過任何討巧賣乖的言行。
語言最能暴露一個人的人品,只要你說話,總有人能夠輕易地識破你的心里究竟涵養(yǎng)了多少見識、水平、格局。
2:做事要善
做人,說話要善、要謹慎、要真誠。
做事,同樣也要做到真善美。
徹悟大師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
“善談心性者,必不離棄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
行動是思想的工具,而思想則是心性的工具。
一個人,如果在“心性”里有了善惡之分、是非之分,那么在現(xiàn)實行動里,他們就有標尺來衡量自己的所言所行。
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后,發(fā)表了一個演講,里面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小時候,因為貧窮,跟著母親到集體的地里撿麥穗,哪知被看守麥田里的人發(fā)現(xiàn)了,于是心慌得跑了起來。
因為母親是小腳,跑得非常慢,很快就被看守人抓到,那人非但沒收了母親手里的一把麥穗,還扇了她一巴掌,最后吹著口哨,得意洋洋離開。
小小年紀的莫言看到了母親嘴角流出了血絲,眼里布滿了絕望。
多年以后,成年之后的莫言陪同著母親趕集市,再次遇到了當年那個看守人,白發(fā)蒼蒼,年老無力。
莫言內(nèi)心激動,本想沖上去報了當年的仇,可就在這時,也認出了那個看守人的母親,一把拉住了莫言的手,平靜且堅定地說:
“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并不是一個人?!?/strong>
母親脫口而出的這句話,讓莫言瞬間開悟,如夢初醒。
莫言演講完了母親這個故事之后,在場的嘉賓深受觸動,紛紛站起來,足足鼓掌有一分多鐘。
其實,人世間的一切事情,都存在因果,但并非一定要一報還一報。
正如曾經(jīng)受過作惡者傷害的人,哪天知道了作惡者已經(jīng)老了,生活窘迫了,無人搭理了。
那么, 這個時候,你完全沒有必要還在這種時候插上一腳,也沒有必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如果真的那樣做了,說明格局還是太小,而自己還停留在往日的傷害陰影之中。
很多時候,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心中再糾纏不休,耿耿于懷,時時掛懷,苦的還是自己,難的還是自己。
不如放下仇恨,放下哀怨,解脫自己的心。
這,是一種寬恕的力量,這,也是一種仁善的力量。
做事,有了仁善的智慧,才能遇到問題,理性對待,遇到難題,智慧應付。
做人,有了仁善的人品,才能做到不再計較,給自己另尋一條生路。
寬恕別人,也就是寬恕自己,這不是自己的懦弱,而是對自己的一種人生成全。
3:人生要善
做人,還是要仁善些。
因為你根本預想不到,究竟哪一天,你會因為自身曾經(jīng)的仁善舉動,為自己積攢了多少福報。
當然,做一個仁善的人,你也會給別人帶去更多溫良的、溫熱的、溫情的愛和浪漫。
一念善舉,來日或許讓自己抽離于水火之中,好比自己為別人撐過的傘,或許哪天化作了躲雨的屋檐。
要相信,自己仁善渡過的人,已然變成了自己行走于人間的康莊大道。
莎士比亞說:
“對眾人一視同仁,對少數(shù)人推心置腹,對任何人不要虧負。”
如同西塞羅說的那樣,仁慈是最受人歡迎的。
一個人,要做到無愧于人,無愧于天下,則必然要做到對萬事萬物一視同仁,對志同道合之人推心置腹。
同時,更要做到對誰都沒有虧負,這樣坦坦蕩蕩,通透坦然的人生觀,則能夠為自己積累越來越多的福分。
待人:不管別人善不善,自己要心善;
做事,不管別人對不對,自己要選對;
做人,不管別人好不好,自己要做好。
如此,厚道、仁德、積善,方能載物。
仁善人生,亦能自立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