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侯澤龍
導讀:本篇文章通過對鄭魁山教授創(chuàng)新針法“熱補法”與“涼瀉法”淵流的追溯,并將其與燒山火、透天涼針法術式對比剖析,探討其創(chuàng)新點與臨床應用優(yōu)勢。鄭氏“熱補”“涼瀉”針法源于“燒山火”“透天涼”針法;其術式由捻針補瀉、提插補瀉、三五助補助瀉與開闔補瀉等單式補瀉手法組成,其中捻針補瀉和三五助補助瀉法為鄭氏所首倡,也是鄭氏針法特色之一?!盁嵫a”“涼瀉”針法操作術式較“燒山火”“透天涼”針法簡易,擴大了臨床應用范圍,又不失“燒山火”“透天涼”針法之功效。
本文轉載自:中國針灸2012年1月第32卷第1期
鄭魁山教授是我國著名的針灸學家,在其近70載的臨床、科研、教學工作中成就斐然。他一直倡導并致力于中國針灸傳統(tǒng)針法的研究,對中國乃至世界針灸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有“中國當代針灸針法研究之父”之譽。鄭老繼承從曾祖父開始歷經(jīng)4代流傳下來的寶貴針灸經(jīng)驗,并根據(jù)他本人60余年針灸臨床、科研和教學的心得,整理和完善家傳針刺手法,使之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形成了獨特的鄭氏針刺手法。其針灸學術自成一家,對傳統(tǒng)針法做出了獨創(chuàng)性的發(fā)展。
本文旨在通過對鄭魁山教授創(chuàng)新針法“熱補法”“涼瀉法”源流的追溯及其與燒山火、透天涼針法術式的對比,以及對其創(chuàng)新點與臨床應用優(yōu)勢的探討,為后世“熱補”“涼瀉”針法的發(fā)揚傳承與規(guī)范操作、臨床運用提供理論依據(jù),為名老中醫(yī)學術思想及臨床經(jīng)驗的繼承與發(fā)揚提供借鑒與參考。
1“熱補”“涼瀉”針法的創(chuàng)立依據(jù)
鄭氏針法歷經(jīng)四世傳承,至鄭魁山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針刺手法操作體系。在傳統(tǒng)針刺手法中,“燒山火”“透天涼”操作難度最大,許多針灸學者只聞其名,不見其實,很多人演習終生也未見其效。所以有人便妄言“燒山火”“透天涼”是古人杜撰的玄學,是欺世之舉。鄭魁山從其父親那里學到此法的真?zhèn)髅刂?,但也深感其操作難度較大,不利后學學習[1],而且臨床應用范圍比較局限。因此鄭老在融匯貫通傳統(tǒng)針刺手法理論的基礎上,本著執(zhí)簡駑繁的原則,在不失“燒山火”“透天涼”精髓及療效的前提下,創(chuàng)立了“熱補法”與“涼瀉法”。并將此法寫進了《針灸集錦》、《針灸補瀉手法》等著作,同時傳授給了他的弟子們,使這一瑰寶廣布流傳,造福黎庶。
為了證明傳統(tǒng)針刺手法的科學性,在鄭魁山教授的主持和帶領下,他的學生、弟子圍繞傳統(tǒng)針刺手法完成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如“熱補和涼瀉不同針刺手法對失血性休克的實驗觀察”[2]“傳統(tǒng)“熱補”針法對實驗性關節(jié)炎兔的鎮(zhèn)痛效應及腦脊液中β-EP、CCK-8含量的影響”[3] “熱補針法鎮(zhèn)痛后效應及其對關節(jié)局部組織β-內(nèi)啡肽和前列腺素E2的影響”[4]等。在傳統(tǒng)針刺手法機制研究方面,其學術地位得到國內(nèi)外同行的普遍認可和贊許。這些研究也證明了“熱補”“涼瀉”針法的可信性與科學性。
2“熱補”“涼瀉”針法與“燒山火”“透天涼”針法術式之異同
“燒山火”“透天涼”針法始見于《金針賦》。本文以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刺法灸法學》中“燒山火”“透天涼”[5]的操作術式與鄭氏“熱補”“涼瀉”針法[6]術式進行比較分析。
(1)燒山火操作:將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天、人、地三部),進針時醫(yī)者重用指切押手,令病人自然鼻吸口呼,隨其呼氣時,將針刺入淺層(天部)得氣,得氣后,重插輕提9次(行九陽數(shù));再將針刺入中層(人部),重插輕提9次(行九陽數(shù));其后將針刺入深層(地部),重插輕提9次(行九陽數(shù))。如果針下產(chǎn)生熱感,少待片刻。隨病人吸氣時將針1次提到淺層,此為一度。如針下未產(chǎn)生熱感可隨病人呼氣時,再施前法,一般不過3度。手法操作完畢后,留針15~20min,待針下松弛時,候病人吸氣時將針快速拔出,疾按針孔。
(2)熱補法操作:進針時,術者左手示指或拇指緊按針穴(揣穴),右手將針刺入穴內(nèi),候其氣至(得氣后),左手加重壓力,右手拇指向前連續(xù)捻按3~5次,候針下沉緊,連續(xù)重插輕提3~5次;拇指再向前連續(xù)捻按3~5次,針尖頂著產(chǎn)生感覺的部位守氣,使針下繼續(xù)沉緊,產(chǎn)生熱感。留針20~30 min,緩慢將針拔出,急按針穴。
(3)涼透法操作:將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天、人、地三部),進針時醫(yī)者輕用押手,令病人自然鼻呼口吸,隨其吸氣時,將針刺入深層(地部),得氣后,輕插重提6次(行六陰數(shù));再將針提至中層(人部),輕插重提6次(行六陰數(shù));再將針提至淺層(天部),輕插重提6次(行六陰數(shù)),此為1度。如針下未出現(xiàn)涼感,可再施前法,一般不超過3度。手法操作完畢后,留針15~20min,待針下松弛時,隨病人呼氣將針慢拔出,不按針孔。
(4)涼瀉法操作:進針時,術者左手食指或拇指緊按針穴(揣穴),右手將針刺入穴內(nèi),候其氣至(得氣后),左手減輕壓力,右手拇指向后連續(xù)捻提3~5次。候針下沉緊,提退1分(2mm)左右,針尖向有感應的部位,連續(xù)輕插重提3~5次,拇指再向后連續(xù)捻提3~5次。針尖拉著產(chǎn)生感應的部位守氣,使針下松滑,產(chǎn)生涼感。留針15~30 min,急速將針拔出,不按針穴。
從上面操作可以看出,“燒山火”“透天涼”針法需要分三層(天、人、地部)進行操作,由徐疾補瀉、呼吸補瀉、提插補瀉、九六補瀉、開闔補瀉法組成?!盁嵫a”與“涼瀉”針法不需分層,只需一部操作即可,由捻針補瀉、提插補瀉、三五助補助瀉與開闔補瀉法組成。
3“熱補法”與“涼瀉法”針法術式剖析
3.1捻針補瀉
“熱補法”“涼瀉法”操作術式分別為“右手拇指連續(xù)向前捻按3~5次”“右手拇指連續(xù)向后捻提3~5次”即指捻針補瀉法?!夺樉膯枌Α吩唬骸鞍?,欲補之時,以手緊捻其針按之,如診脈之狀,毋得挪移,再入。每次按之,令細細吹氣五口。故曰按以添氣。添,助其氣也?!保弧疤?,欲瀉之時,以手捻針,慢慢伸提豆許,無得轉動,再出。每次提之,令細細吸氣五口,其法提則氣往,故曰提以抽氣?!?sup>[7],鄭魁山教授正是在《針灸問對》中提法與按法的基礎上創(chuàng)用捻針補瀉法。捻,亦作“撚”,指用手指搓[8]。搓的本意為,兩個手掌反復摩擦,或將手掌放在別的東西上來回揉[8]。捻、搓應為同義詞,因此捻法與搓法相類?!夺樉膯枌Α吩唬骸按辏箩樦?,將針或內(nèi)或外,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令人肥肉纏針,難以進退。左轉插之為熱,右轉提之為寒,各停五息故曰搓以使氣?!?sup>[7]?!夺樉拇蟪伞分杏涊d:“搓而轉者,如搓線之貌,勿轉太緊,轉者左補右瀉,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進為之左;大指往下,退之為右,此則迎隨之法也?!?sup>[9]。鄭老在前人的理論與實踐基礎上把捻針補瀉法運用于熱補、涼瀉針法中,作為熱補、涼瀉針法的組成部分。此法也是鄭氏針刺手法的特色之一。
3.2提插補瀉
“熱補法”“涼瀉法”操作術式分別描述為“連續(xù)重插輕提3~5次”“連續(xù)輕插重提3~5次”,即指提插補瀉。《難經(jīng)·七十八難》曰:“得氣,因推而內(nèi)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為瀉”,“推”是將針下插,“伸”是將針上提,是根據(jù)陰陽理論推導針刺手法的提插補瀉。即針體向下、向內(nèi),插者為補,針體向上、向外,提者為瀉。《醫(yī)學入門》云:“補瀉提插活法,凡補針先淺入而后深入,瀉針先深入而后淺。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瀉也;慢提急按火燒身,補也?!?/span> [10]?!夺樉拇蟪伞芬嘣?“慢提緊按,若覺針頭沉緊,其針插之時,熱氣復生,冷氣自除……緊提慢按,覺針頭沉緊,徐徐舉之,則涼氣自生,熱氣自除;”[9],說明提插補瀉可引起針下寒熱的效應。提插補瀉是熱補法和涼瀉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燒山火”“透天涼”針法的核心內(nèi)容。
3.3三五助補助瀉
“熱補法”“涼瀉法”操作術式描述中多處出現(xiàn)數(shù)字3、5;以數(shù)為補瀉依據(jù)的方法古已有之,其典型代表為九六補瀉,是古人根據(jù)《周易》理論,以奇數(shù)1、3、5、7、9為陽,偶數(shù)2、4、6、8、10為陰,選取9、6兩數(shù),以奇數(shù)九和補法相配,以偶數(shù)六和瀉法相配行針的一種補瀉方法。九六補瀉是針刺操作的基數(shù),只有配合捻轉、提插等具體手法才能起到熱補涼瀉的效果。
《針灸大全》記載:“一曰燒山火……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有準。二曰透天涼……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sup>[11]?!夺t(yī)學入門》載:“…氣行針下緊滿,其身覺熱,帶補慢提急按老陽數(shù),或三九二十七數(shù),即用通法……名曰進氣法,又曰燒山火……而后暫淺退針,俱瀉少陰數(shù)。得氣覺涼,帶瀉急提慢按初六數(shù),或三六一十八數(shù),再瀉再提,即用通法。徐徐提之,病除乃止,名曰透天涼?!?sup>[10]。《針灸大成》:“燒山火能除寒……行九陽數(shù),其一寸者,即先淺后深也。透天涼能除熱……行六陰之數(shù),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淺也?!?sup>[9]。因此,徐鳳、李梃、楊繼洲等醫(yī)家在“燒山火”“透天涼”手法中都主張配合九六補瀉。鄭魁山教授師古而不泥古,將九、六之數(shù)簡化為三、五之數(shù),獨創(chuàng)性地運用到熱補與涼瀉手法中。老子《道德經(jīng)》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河圖生成數(shù)中,五為生數(shù),位于中央,中央為土,土為萬物之母,象征“化”,萬物有土才能化生[12],所以三、五之數(shù)為化生萬物之數(shù)。因此,三、五之數(shù)與捻針補法、提插補法配合有助補助熱之作用,與捻針瀉法、提插瀉法配合有助瀉助涼之功用,故命其名曰三五助補助瀉法。鄭老在熱補、涼瀉手法操作中采用三、五之數(shù)取代了九、六之數(shù)的繁瑣,同時三、五之數(shù)與捻針補瀉、提插補瀉相配合同樣能彰顯取熱、取涼之效果。
3.4開闔補瀉
“熱補法”“涼瀉法”操作術式分別描述為“出針時,緩慢將針拔出,急按針孔”“出針時,急速將針拔出,不按針孔”,即是開闔補瀉。該手法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靈樞·九針十二原》記載:“補曰隨之……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即是在右手持針退出針穴時,迅速用左手按閉針孔,以閉闔外門,是開闔補瀉的補法操作?!端貑枴ご讨菊摗吩唬骸胺驅嵳?,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針孔也。入虛者,左手閉針孔也?!?;《靈樞·終始》曰:“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yǎng)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靈樞·官能》曰:“瀉必……搖大其孔,氣出乃疾;補必……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笨梢钥闯?,開闔補法時按閉針孔,是為了不讓正氣隨針孔(古語稱痏)發(fā)散于外;瀉法是在出針后不按閉針孔,以使邪氣隨針孔發(fā)散而排出體外,從而達到瀉法的效用。但此方法一般不能單獨使用,常與其他補瀉方法同用。開闔補瀉體現(xiàn)在出針時的操作,是“熱補法”“涼瀉法”以及燒山火、透天涼針法操作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4“熱補”與“涼瀉”針法的創(chuàng)新點與臨床應用優(yōu)勢
鄭魁山教授在其論著《鄭氏針灸全集》中指出:“熱補”手法比燒山火、進火補簡便,刺激量介于兩者之間,實驗證明,它不但能使患者產(chǎn)生熱感,而且能使皮膚溫度升高。適應癥:中風脫證,癱瘓麻痹,風濕痹證,腹痛泄瀉,陽痿遺精等一切虛寒證?!皼鰹a”這種手法比透天涼、進水瀉簡便,刺激量介于兩者之間,實驗證明,它不但能使患者產(chǎn)生涼感,而且能使皮膚溫度下降。適應癥:中風閉證,暑熱高燒,譫語癲狂,目赤齦腫,唇爛便秘等一切實熱證[6]。
《金針賦》記載的復式針法——燒山火、透天涼無論在臨床療效還是在實驗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驗證了燒山火、透天涼針法的科學性和實效性。但其操作步驟比較繁復,需要三部進針分層操作,臨床操作難度較大不易掌握;且刺激量較大,只能在四肢肌肉豐厚的部位施針,臨床應用范圍比較局限?;谝陨显?,鄭老在歷代醫(yī)家經(jīng)驗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臨床實踐,汲取精髓、推陳出新,將古之繁復針法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簡化成易于操作、掌握和運用的簡易針法熱補、涼瀉針法,并創(chuàng)用捻針補瀉、三五助補助瀉法,不需分層,一部操作即可,不局限于肌肉豐厚的部位,從而擴大了臨床選穴和應用范圍,又不失“燒山火”“透天涼”之功效,方便了后學。近年來鄭魁山教授的弟子學生們在臨床上運用熱補法與涼瀉法治療相適應的各種虛寒型和實熱型疾病都取得了顯著療效。
參考文獻
[1]方曉麗,田大哲,李金田等.針壇魁斗照河山-記中國當代針灸針法研究之父鄭魁山教授[J].中國針灸,2007,27(2):141-146.
[2] 鄭魁山,徐鴻達,李茂言等.熱補和涼瀉不同針刺手法對失血性休克的實驗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1993,10(5):22-23.
[3] 杜小正,秦曉光,趙彬元等.傳統(tǒng)“熱補”針法對實驗性關節(jié)炎兔的鎮(zhèn)痛效應及腦脊液中β-EP、CCK-8含量的影響[J]. 針刺研究,
2006,31(2):86-88.
[4] 杜小正,秦曉光,方曉麗.熱補針法鎮(zhèn)痛后效應及其對關節(jié)局部組織β-內(nèi)啡肽和前列腺素E2的影響[J].針刺研究,2009,34(5):319-323.
[5] 陸壽康.刺法灸法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72-74.
[6] 鄭魁山.鄭氏針灸全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98:289-291.
[7] 明·汪機編著.針灸問對[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5.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M]. 第2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9.
[9] 明·楊繼洲原著,靳賢補輯重編.針灸大成[M]. 黃龍祥整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6:144-150.
[10] 明·李延著;鄧必隆,王魚門,伍炳彩等注.醫(yī)學入門[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244-245.
[11] 明·徐鳳撰;鄭魁山,黃幼民點校.針灸大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87:125.
[12]楊力.周易與中醫(yī)學[M].第3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