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在糧草匱乏,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潼關(guān),準備暫時不與闖軍交鋒避其鋒茫,等待朝廷補給,崇禎逼其迎戰(zhàn)闖軍,無奈之下孫傳庭只得率軍出戰(zhàn),大軍出關(guān)后從陜西入河南與總兵陳永福并肩作戰(zhàn),剛開始還算順利,李自成誘敵深入派小股軍隊引誘明軍深入,孫傳庭一路追去逢敵必勝,追至河南郟縣,襄城一帶,天降大雨,孫傳庭部過分依賴火車營。
所謂火車營乃孫傳庭首創(chuàng),將大炮架于戰(zhàn)車之上守備后勤能力極強但機動性較差,柿園一戰(zhàn),大雨滂沱,道路泥濘,火車營行動極為不便嚴重的影響了明軍的行軍速度,火器受潮,無法使用,李自成趁官兵人困馬乏之機四面出擊,大破火車營。
這一戰(zhàn)孫傳庭的陜西王牌軍基本報銷,明軍死傷4萬余人,傷亡慘重,孫傳庭滄惶回撤潼關(guān),李自成率軍猛追,孫傳庭麾下總兵白廣恩,高杰等部迅速崩潰,潼關(guān)破,孫傳庭自知無力回天與副使喬遷高沖入農(nóng)民軍陣中,力戰(zhàn)而死,嗟爾明朝,氣數(shù)盡矣。
總的來說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1. 崇禎皇帝把能征善戰(zhàn)的陜兵調(diào)去遼東平叛了,又在松山之戰(zhàn)中全軍覆沒。至此,明廷北方已無能戰(zhàn)之兵。孫傳庭當時極力反對崇禎這一決策,力主攘外必先安內(nèi),崇禎皇帝大怒,還將孫投入大獄。孫第二次復出之時,手里只有幾千老弱病殘,又缺少后勤訓練,自然一觸即潰,孫將軍也馬革裹尸,以身報國。
2. 崇禎皇帝態(tài)度猶疑不決,不能接受洪承疇和孫傳庭的正確意見,對李闖時剿時撫。李闖一會兒投降,一會兒又叛了,叛軍的問題始終不能得到徹底解決。隨著官軍實力的消解,自身實力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