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許多新事物映入孩子的眼簾時,他們喜歡別人指給他們看,并講給他們聽,使他們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孩子對這個世界還缺乏了解,所以他們會不斷地提出一些新奇而幼稚的問題:為什么樹的葉子不都是綠的?為什么魚離開水會死?為什么媽媽沒有胡子?…這些問題有時令人啼笑皆非,有時令人張口結(jié)舌,甚至感到很難堪。
這時就要求為人父母者別輕易動怒,更不可不懂裝懂,胡亂作答,寧可讓孩子知道大人也不會回答,也不能教孩子似是而非的東西。
孩子只是一個竭力渴求知識的接受者,錯誤的答案對他們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還是免開尊口的好。
我國當前教育中總把分數(shù)和聰明視為等同,其實提出問題、尤其是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是思維發(fā)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xiàn)。
中國的父母總會在孩子放學回來后問“今天的測驗得多少分,全班最高分數(shù)是多少?”這類問題。而美國的父母則會問“你今天向老師提問題了嗎,是否有價值?”多么明顯的差別。任何有價值的思維都是從提問開始的,沒有問題,思維就無法運轉(zhuǎn)、無法深入。不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不能抓住事物矛盾的焦點然后一針見血地提出問題,也就無法有效地解決問題,所以提出問題并不比解決問題容易。
強烈的求知欲和敏銳的觀察力有助于問題的提出。孩子對任何事物都不十分了解,都沒有固定的成見,他們很可能會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并提出問題;
也會不滿于通常的對問題的解釋,去進一步追求現(xiàn)象的內(nèi)部原因和結(jié)果,于是就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新奇而古怪、甚至屬于深奧問題的提出。面對這些愛動腦筋、愛提問題的孩子,做家長和教師的都應注意引導,不要對所提出的問題感到幼稚而不屑于回答,也不是因為問題深奧而拒絕回答。
對孩子多一份耐心,幫助他們增長知識。對于那些自己也不太了解的問題可以向別人請教或查閱書籍,然后再給孩子一個完滿的解釋。最好是鼓勵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在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無形地增長知識。解決問題是通過思維后再現(xiàn)知識的過程。由此可見,提出問題,尤其是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比考分更能反映孩子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聰明程度。
所以為人父母者應該愛護孩子愛提問的天性,并鼓勵他們多發(fā)問,培養(yǎng)他們提問題的興趣和習慣,說不定還會發(fā)現(xiàn)和造就一個神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