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蒼翠而欲滴
秋山明凈而如妝
冬山慘淡而如睡
——郭熙
郭熙(1023?約1085),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北宋時期著名畫家。神宗熙寧元年曾奉詔入畫院,任翰林待詔直長,頗得宋神宗賞識。擅長山水,師法李成山水畫法。早年筆法纖細、工致、清秀,至晚年漸變?yōu)槁涔P豪邁大方。所提出的“高遠、深遠、平遠”山水畫“三遠法”,對后代山水畫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蒼翠而欲滴
秋山明凈而如妝
冬山慘淡而如睡
——郭熙
細細讀來,這四句畫論,讓人魂牽夢繞。
【早春圖】 絹本(原)158.3X108.1cm
作于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
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早春圖》中,郭熙用他的畫筆為人們創(chuàng)造了一片紙卷上的春山寒林。他曾經(jīng)提到,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中,要分清四時的差別——“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保ā读秩咧隆罚?。我們在《早春圖》中,仿佛可以看到這種澹冶的環(huán)境和“笑”的動態(tài),正是這種環(huán)境和動態(tài),渲染出畫面寧謐而生機勃勃的氛圍。而這種氛圍的營造又得益于《早春圖》的全景式構(gòu)圖,巧妙地將他所提倡的高遠、平遠、深遠“三遠”表現(xiàn)手法融為一體。
畫面中的主體為呈“S”狀盤旋的巨大山巒,與左右峰巒結(jié)合。主峰結(jié)頂一筆施以濃墨,形成上有蓋、下有承、左有據(jù)、右有倚的高低起伏之勢。山體多石而少土,是典型的北方大山。山巒頂部以尖頭點繪制雜樹、荊棘等,其間墨色深淺變幻,主次有別,使山巒得以潤滌。畫面中的樹木都沒有茂密的枝葉,而那種“有枝無干”的樹木,也是郭熙畫風的一個標志。至于那被描繪為蟹爪一般的樹枝,更是郭熙畫派的經(jīng)典象征。山體坡腳處則施以卷云皴,層層交疊,體現(xiàn)了山石的厚重穩(wěn)健之姿。山勢雖在畫面中部被云霧隔斷,卻絲毫不掩其硬氣,從近山看去,山脊挺立而分明,予人坦身露體、直面蒼天之感。
《早春圖》是郭熙流傳有序的重要存世作品之一。這幅圖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畫軸縱158.3厘米,橫108.1厘米,絹本雙拼成幅,水墨淺設(shè)色。畫左中間部位署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畫”,現(xiàn)“熙”字處已殘損,不易辨識。署款處鈐有“郭熙筆”長方朱文印。而畫中所署壬子年即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此畫正是郭熙晚年之作。
《早春圖》【局部】
畫中出現(xiàn)的大面積水域有三處,分別在畫面左上方以及下方左、右;此外還有多處泉瀑。畫面下方左右兩邊各有一湖泊,皆有漁人停舟登岸。左邊有一婦人懷抱嬰兒,手牽著一個黃發(fā)垂髫的小童,婦人回首望著身后挑擔的男子,而童子則似乎被前方歡脫的黑色小狗所吸引而趨步向前,一幅春游歡愉的還家場景。畫面右邊則是兩個正準備登岸的男子,左邊的男子手中拄著竹篙,抬頭好似凝望著眼前的高山,這便是“自山下而仰山巔”的“高遠”;右邊的男子則低頭擺弄漁網(wǎng),船上依稀可辨魚簍等物,春江水暖漁人先知。
在兩男子上方,還有垂瀑三疊,是春來解凍的清流,源頭活水,寓示勃勃生意。與畫面中其他處多枯枝不同,此處樹木已發(fā)出嫩芽,雖沒有江南春(微博)來常見的桃柳相映,卻可以從山中煥發(fā)出的裊裊春霧中嗅出一絲冬去春來的暖意,正如畫面右上角干隆題詩所言“樹才發(fā)葉溪開凍,樓閣仙居最上層。不借柳桃閑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畫幅中的第三處水域位于畫面左邊的被虛化的遠山與層層淡墨渲染的天空中間,隨著一淙泉水緩緩流下,使得觀者的目光隨著流水為棧道上的行旅及樵夫的身影停佇,三人之間因前方男子的回首而產(chǎn)生互動。正是透過他們進山的腳步,我們“自山前而窺山后”,得到“深遠”的視覺效果。縱觀畫面,正在活動著的共有三組9人,無一例外都表現(xiàn)出人的渺小與山的偉岸??梢姡诠醍嬛?,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他雖仍然強調(diào)從北宋早期就已形成的“大山堂堂”的構(gòu)圖模式,但更加強調(diào)畫中的人文氣息,他想畫的是一處君子渴慕的林泉之所。
【秋山行旅圖】絹本141x97_臺北故宮博物院
《秋山行旅圖》軸峰巒高聳,山間構(gòu)樓閣,山腳下叢樹掩映著村居。溪橋上、山徑間有往來的行旅。是圖采取北宋大山堂堂、位于中央的全景式構(gòu)圖,具高遠、平遠的效果。題材、構(gòu)圖、筆墨氣韻都十分接近郭熙的畫風。元代山水畫家多有承襲郭熙風格者,若論筆墨最為接近者應(yīng)屬唐棣。畫幅左上自識“吳興唐棣子華作”,未署年款。此圖摹仿的痕跡較濃,或為畫家稍早時的作品。圖中鈐有明司馬“司馬蘭亭家藏”印,清初耿昭忠“都尉耿信公書畫之章”及清內(nèi)府“宣統(tǒng)御覽之寶”等鑒藏印。
圖中山石先用濕筆勾出輪廓,線條柔渾圓勁,形如云層,復在陰凹處以片狀或卷曲之筆墨密皴,或如亂云,或似鬼臉,因而被后人稱之為“鬼面石”“亂石皴”,黃公望《寫山水訣》中也說“郭熙畫石如云,古人云天開圖畫是也”。其實這是畫家根據(jù)火成巖型的山石,觀察提煉而成,這種皴法特別適宜表現(xiàn)光影變化,并成為郭氏特有的藝術(shù)符號。
近景中間和右側(cè)數(shù)棵大樹長滿虬枝,用筆瘦勁屈曲,主干瘦長多用中鋒,畫小枝則多用草書法,略帶側(cè)鋒,上仰似鹿角,下垂似鷹爪、蟹爪,自有一種蕭瑟之感。其樹法承李成的枯木紋而進行發(fā)揮,經(jīng)過馬遠、夏圭而流廣。整幅氣勢雄渾,中央山巒螺旋上升,朦朧中樓宇若隱若現(xiàn),山路上點以行旅人物,乃“臥游”之上品。郭熙為山水畫新增了一個表現(xiàn)程式,將畫面表現(xiàn)推向更加真實細膩的微妙變化境地,并賦予它以強烈的感情色彩。此畫是其晚年畫作的精品。
【雪山行旅圖軸】絹本106x51cm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絹本,水墨,104.8*51.1cm,故宮博物館藏。繪山峰高聳,山勢險峻,一簾瀑布從山澗中傾瀉而下;山肢古木數(shù)棵,樹葉凋零,枝杈橫生,風格似南宋馬遠一派;四柱涼亭建造考究,尖頂飛檐,四周以布簾遮之,前方一行人舉著傘正往亭子走去。
宋 佚名(舊題郭熙)【春江帆飽圖頁】絹本25.8x27cm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宋畫《春江帆飽圖》,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繪遠岫高松,中分一水。右岸竹離茅舍,竄石叢林。岸邊二帆船停泊。遠方夕陽西下,江水如潮。二小船飽帆破浪前進,從而點出了畫面的主題。圖中遠山用淡墨勾染,濃墨點小樹,松樹,帆船用細筆勾描。全圖筆法縝密嚴謹,畫風學郭熙一派而又另立新意,不愧是南宋初期小幅山水的佳作。畫面無款。對幅有清高宗弘歷的題詩。此作曾經(jīng)清內(nèi)府收藏,《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
【窠石平遠圖卷】絹本 縱120.8厘米,橫167.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窠石平遠圖》畫面近景,溪水清淺,岸邊巖石裸露,石上雜樹一叢,枝干蟠曲,有的葉落殆盡,有的畫出老葉,用淡墨渲染。遠處,寒煙蒼翠,荒原莽莽,群山橫列如屏障,天空清曠無塵,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窠石平遠圖》左側(cè)有款“窠石平遠”四字及“元豐戊年郭熙畫”。鈐“郭熙印章”一方。有“晉國奎章”、“敕賜臨濟壹宗之印”等印記十一方和半印一方。
在郭熙的山水畫理論中,主張深入真山實水作觀察體驗為創(chuàng)作的先決條件。在深入實際體察時,他采用了對比的觀察方法。《窠石平遠圖》畫的是北方的深秋。從對比觀察中,他體會到“西北之山多澤厚”,“其山多堆阜,盤礴面連延,不斷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頂而迤邐,拔萃于四逵之野。”畫中的窠石和遠山正體現(xiàn)了這些特點。 圖左有小字落款:“窠石平遠,元豐戊午(1078年)郭熙畫”,知是其晚年的作品。
此圖自題《窠石平遠》,而中國山水畫的“三遠”取景法,正是郭熙始創(chuàng)。從圖中看,一派平曠的原野,著重畫近景的坡、石、水流、叢樹,只在右邊畫一座不高的遠山,畫面的上半部幾乎不著筆墨,正適以烘托秋景的空曠蕭瑟。
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現(xiàn)北方山水的渾厚和盤礴,是郭熙的創(chuàng)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凈而如妝”,“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畫中沒有蕭瑟和悲涼,從構(gòu)圖的氣勢,用筆的利爽,給人以肅穆、莊重、清神的美感。特別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鮮,不激不怒,且清且淺,與歷歷的窠石相聯(lián)系,給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覺。這一深秋景色富于神韻,是一般畫家難以察覺和表現(xiàn)得出的。
《窠石平遠圖》若從畫面上由遠及近的來看,依次是山,水、窠石,寒林,并沒有那種令人們激動感覺,反而令人們感到的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此圖較多變化,或樹身虬曲,細枝向下,藤蔓纏身,或樹身挺直,細枝向上,密集而錯落,爽利堅挺,顯現(xiàn)其晚年筆墨愈益老辣放縱。而樹葉或闊筆清點,或細筆雙勾,又填以赭紅,映襯秋色,窠石依然以粗筆勾席,以破筆似“卷云”掃出大致結(jié)構(gòu),淡墨誼染,形似“鬼臉”。遠山也只是略加勾皴,注重淡墨的層層渲染,益增清幽曠“遠之感。
《窠石平遠圖》標明了所采用的是“平遠”法。郭熙解釋說:“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畫中取景,視平線在下部約三分之一處,平視中使景物集中。自前景透過中景而望遠景,層次分明,表現(xiàn)出縱深的空間距離,畫面雖著墨不多,但境界闊大,氣勢雄壯,使人觀之精神振奮。
【橫屏欣賞】
【樹色平遠圖】絹本縱32.4厘米,橫104.8厘米
美國大都會美術(shù)館
《樹色平遠圖》描繪了河流兩岸樹色平遠的景色。畫中之景以河為界可分作前后兩部分。前景畫河流近岸,平地坡石,其上生古樹數(shù)叢,枝干盤曲伸張,樹上枯藤纏繞,垂蔓點水。開卷處為遠山野水,次而出現(xiàn)坡陀老樹,岡阜上筑有涼亭,正是文人雅士詩酒嘉會的理想佳處。畫中點綴有拄杖的老人,攜琴捧盒的仆夫,水面的小舟和飛翔的野鳧,都渲染了濃郁的詩意。
《樹色平遠圖》以獨特的時空意識在眾多以高遠構(gòu)圖的大山水畫中獨樹一幟,郭熙主要通過“蟹爪樹”點明畫作的創(chuàng)作季節(jié),又以流水、小舟、漁翁、行人賦予畫作時間的變化性;接著通過平遠的布局,群山的后退,加之“S”形的構(gòu)圖的動態(tài)性,使得整個畫面空間流動起來。整幅畫以其獨特的時空意識召喚觀者去暢游山水,體味林泉山水的生命精神。
《樹色平遠圖》描繪的畫面以平遠布局,構(gòu)景簡潔,開闊而均衡,墨色濃淡變化豐富而微妙,所造之境具體真實。
【溪山秋霽圖】絹本 縱120.8厘米,橫167.7厘米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
《溪山秋霽圖》繪秋日雨過天晴后的山青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