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河北省設(shè)兩個鑄錢局,即宣府與薊[jì]鎮(zhèn),皆始建于順治二年(1645年)。順治、康熙之后宣府鑄錢局停廢不復開設(shè)。雍正年間又廢“寶薊”錢局。乾隆十年(1745年),于保定府設(shè)“寶直”鑄錢局。至道光、咸豐年間,太平天國等農(nóng)民起義運動風起云涌。為解決軍餉和財政不足,清政府不得不重啟停廢鑄局及開設(shè)新鑄局。于是,咸豐四年(1854年),河北省在承德添設(shè)“寶德”鑄局及重立“寶薊”。滿文薊字作 。此一滿文,在光緒年又作吉林之“吉“用,自然又有”寶吉局“之稱,令人混淆。 河北省清代稱“直隸”,所以,“寶直局”鑄錢由直隸總督管轄,年鑄錢不下一百萬吊。“寶德局”鑄錢之鑄額少于“寶直局”,屬熱河都統(tǒng)所轄;“寶薊局”鑄錢由總兵管轄,其鑄錢量又少于“寶德局”。在馬定祥先生主編的《咸豐泉匯》一書中,對“寶薊局”鑄幣的始末有這樣一段描述:“寶薊局”于雍正年停廢至咸豐四年重啟,據(jù)馬蘭鎮(zhèn)總兵慶錫在咸豐四年(185 4年)九月二十二日的奏折中提到“于閏七月中旬開爐試鑄?!薄洞笄鍟洹芬嘣疲骸跋特S四年奏準直棣省馬蘭鎮(zhèn)鼓鑄當百,當五十,當十大錢。當百每枚重一兩五錢(即41克),當五十每枚重一兩,當十每枚重五錢。正面照部頒式樣。背鑄清文寶薊二字,又添爐試鑄當十錢?!睉c錫在咸豐四年十一月份初四奏中又提到:“改輕鑄錢份量”,“當十錢重三錢五,當五鐵打錢重三錢?!辫T大錢的目的是為了搭放兵餉,但打錢并不受歡迎。慶錫的奏文中提到:“當百大錢一萬九千余個,私鑄約有六七成之多。外來商民罷市,兵丁不雇傭,不能搭放?!?咸豐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馬蘭鎮(zhèn)總兵柏葰在奏折中提到“份量既減,磨鑢未工,散放時商家不肯行使,兵役不愿承領(lǐng),目下銅鐵皆無,以致停鑄?!贝隋X譜僅收錄了寶薊局鑄造的咸豐錢27枚,其中有當一錢一枚,當五錢6枚,當十錢13枚,當五十錢4枚,當百錢3枚(有大小字之別,其中有一枚表識為“樣錢”)。馬先生認為寶薊局鑄造的咸豐元寶當五有銅質(zhì)、鐵質(zhì)兩種。銅質(zhì)的當為鐵母,極少;當十有大小銅鐵質(zhì)兩種,均為爾寶,大型較少;而當五十、當百均為缶寶,僅有銅質(zhì)錢。當百者最少見。
?
在華光譜編著的《中國古錢大集(丁 咸豐錢部分)》p1463-1464收錄了三枚當百銅錢,定級為三級兩枚,一枚二級幣為樣幣。
?
從其它錢幣圖錄則少見載入寶薊局鑄咸豐元寶銅幣。而所載入譜者對河北三個鑄錢局竟無“試鑄幣”載入,馬定祥先生和華光譜收錄的都僅有錄入一枚樣幣。令“寶薊局咸豐元寶當百”是否有試鑄幣成謎。
按理說,“寶薊局”停廢又重鑄時間長達一百三十余年之久,爐座、人員皆需重新配備與培訓,在鑄造工藝和完善技術(shù)方面,不可能沒有試鑄的過程。
難道,寶薊局鑄咸豐元寶當百銅幣,真無試鑄樣幣存世?答案我認為是否!它是歷史存在的,只不過最為少見而已!
向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就發(fā)現(xiàn)有搜狐博主“祥泉齋”刊有博文說,他手中藏有一枚“清代河北鑄錢局與寶薊咸豐元寶” 試鑄錢。如下圖:
?
其直徑5.67厘米,穿徑1厘米,厚0.27厘米,重126.25克。http://xiangquanzhai.blog.sohu.com/108355246.html“祥泉齋”述說著他的這一枚試鑄幣的大錢與譜錄之品有三點不同:
1、在河北三個鑄局所鑄當百錢中,緣之寬窄皆一致,無寬緣者,但馬定祥先生主編的《咸豐泉匯》圖錄中,鑄有如此寬緣者,有寶泉局、寶源局、寶鞏局、寶蘇局、寶福局等少數(shù)鑄局鑄有。也有少數(shù)標價較高者,從而可知這些寬緣錢皆為早期試鑄之錢,可證此枚寬緣寶薊當百錢亦屬試鑄錢;
2、查河北寶直、寶德、寶薊三個鑄錢局所鑄之錢幣圖錄,雖均有當百錢,然其徑多在4.5-5.3厘米之間,此錢之徑超出河北三個錢局中最大之錢37mm;
3、該錢之重,較河北所鑄當百錢中最重(51.65克左右)者還超出74.6克。一市兩為31.25克,一市錢即1.95克,一兩五錢即41克。
由此可見,此枚寶薊局當百錢超過四市兩,當為慶錫在咸豐四年十一月份初四奏中又提到:“改輕鑄錢份量”之前所鑄。
但按歷朝小平錢重量約4克計,當百錢之重量理應(yīng)重400克(折合十二點八市兩多),所以這枚厚重之錢仍是一枚不足值的虛值大錢。
然筆者也藏有一枚“寶薊局鑄咸豐元寶當百”大錢。其藏品黃金亮色。直徑58.2mm,厚8.2mm,穿口徑10mm,穿廓2.0mm外緣寬8.2mm字高1-1.2mm,重152.12g。因與入譜錢和互聯(lián)網(wǎng)公示的其它雕母,大型錢幣有諸多不同和特別之處,雖私自喜愛并視若至寶,但一直為無足夠信息能證實它的身份而私藏,不敢面世?,F(xiàn)破例展示如下。?
比起“祥泉齋”博主的大錢來它也有三點不同:
1、直徑、厚度、穿口不同,更大,更厚,且特別有意思的是,直徑之58.2mm,與厚度8.2mm,外緣之8.2mm,三個8.2是一種巧合還是有意為之?
2、重量不同,比他的藏品還要重25.75g。當然,我的藏品直徑略大,厚度較厚5.5mm,重量重點也是應(yīng)該的。雖仍未達到當一百400g的標準,但已是超重之物!
3、藏品為寬緣,緣寬8.2mm.似與馬定祥和華光譜先生收錄的樣幣相似。
另外,我在互聯(lián)網(wǎng)查見存世的其它相同形制的錢幣,均未發(fā)現(xiàn)有如此厚、重之“寶薊局鑄咸豐元寶當百”大錢。
該藏品手雕痕跡、鑄造痕跡、(外邊愣、穿內(nèi)壁)修整痕跡、把玩痕跡都非常明顯可見。又因其幣面突出部分(外緣、邊道、幣文)均保持金光閃閃,未被銹蝕,做工又如此精湛美觀,因而判斷此藏品絕非普通的雕母、樣品更非行用錢。搞不定是為達官貴人的定制錢,一枚“樣幣”或“試鑄幣”。而表面的金光閃爍是錢幣經(jīng)鎏金特殊處理的成果或是前人采用特殊的煉金術(shù),在銅中加入金、鋅、鉛(爐甘石)冶煉而成的精銅(“傻子金”)所鑄造,方能令藏品銅質(zhì)如此致密,手感如此圓潤,抬掂如此承重!
幣地章上自然天成的黑古金包漿和析出的晶體狀的“水銀沁(銹)”折射光的皮殼,是歲月留下的痕跡。
親愛的同好,不知您以為如何?
2022年5月12日撰稿于成都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