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聚人和帶您學習在品牌傳播體系塑造過程中,梳理出草根公益組織/小眾公益項目的品牌傳播工作的運營實踐經驗總結。
草根公益組織在做品牌建設和傳播的實踐運營過程,一共分為“梳理愿景、找準受眾、搭建平臺、敲定風格、組建團隊、制作手冊、打磨內容、整合渠道、沉淀社群、策劃活動、分析數(shù)據(jù)、輸出干貨”幾個進階的工作。在我們做傳播的時候,我們首先得梳理出:我要傳播什么?簡單理解,就是我們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當別人問你“你們機構(項目)是做什么的?”的時候,你會怎么回答?正所謂“大道至簡”,用一句話能介紹組織和項目的時候,一定不要長篇大論。說白了這一句話,就是組織使命愿景的濃縮(傳播標語);這一段話,能體現(xiàn)組織/項目簡介。一個容易識別的名字一段短、準、精的項目介紹,一句朗朗上口的傳播標語,一個顯眼的圖標logo,幾個最核心的關鍵詞,標志性具有沖擊力的代表性圖片,一部震撼人心的視頻,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理論,能最快被別人記住并區(qū)別于其他組織的基礎材料。在傳播一件事之前,我們得考慮到:我想把這個信息傳遞給誰?為什么?很明顯,我們需要給很多個利益相關方傳遞不同的信息,從自身的機構的愿景出發(fā),我們找到主要受眾:旁觀者(可能會被轉化為執(zhí)行者和支持者的人或單位)、執(zhí)行者(可以推進項目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支持者(支持的資方、政府部門、技術支持者),受益者(被捐贈人)。別人憑什么要關注你、信任你、加入你、支持你?公益從來不是免費、無償?shù)?,利益驅動是人類的原始本能?strong>精神回報、名譽回報、物質回報、體驗回報、知識回報、成長回報,總有一個你要能提供才有可能吸引人關注和參與,形成一套獨立的品牌。確定了目標受眾,理清受眾需求,摸清受眾閱讀習慣,我們才能做接下來的工作,連把這個消息告訴誰、在哪里目標受眾能看到都沒搞清楚,很多時候是白做了工作。我們還要讓目標受眾,也成為傳播我們的媒介。一個組織、一個項目,要傳播,就得有自己的傳播陣地,就像你建一棟房子要在哪個地皮上修建一樣,建設好了平臺,才開始表演。為什么做用戶分析?在這里就能體現(xiàn)出來作用了,我們的受眾都在用什么媒介我們就在哪里投放內容。在哪個平臺上建設自己的自媒體,是由使命愿景(組織性質)、傳播內容、受眾習慣、受眾分布、經濟實力、社會地位決定的,我們這里只提社交媒體,且只針對青年公益組織、草根組織和小眾項目做的研究。將常用媒體傳播載體分為幾種類型(不全),雖很多平臺是復合型的,但是我們在做的時候,選擇的載體也可以按照這個選擇。(1)深度閱讀類:典型特征是文章長、有深度,如公眾號、簡書。(2)即時通訊類:點對點信信息傳輸、溝通的工具,如qq、微信、郵箱,短信。(3)娛樂消遣類:典型特特征為搞笑、娛樂、快速消費,如抖音、微博、陌陌、快手、FM等(4)知識學習類:知乎、悟空問答、在行、喜馬拉雅、百科等(6)互動交流類:微信社群、qq社群、微博社群為代表的社群。我們選擇平臺前,會做一下平臺用戶屬性調查,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普遍現(xiàn)象):qq用戶低齡化(年輕群體特別是初高中大學生活躍),微信用戶大眾化(幾乎男女老少都用),快手用戶農村化,抖音用戶城鎮(zhèn)化,頭條用戶低質化(很多人學歷低+素質低,因為我很多次在頭條發(fā)文章被罵的狗血淋頭),簡書、知乎、在行等平臺高質化(學歷比較高,讀寫能力都比較強),微博用戶泛娛樂化(追星、八卦的重要陣地)。在運營策略中,基于社交媒體平臺的屬性,建議將需要轉化的活動和內容投放在微信、qq兩款平臺(朋友圈、公眾號、社群、空間),建議將需要曝光的內容放在微博、頭條、知乎、快手、抖音、一直播、風直播等平臺。因近幾年微信公眾號打開率降低,所以我建議采用“在媒體平臺放內容,在社群做轉化”的策略。抖音這樣的“快文化”軟件,雖然是“流量洼地”,但是通常不是公益?zhèn)鞑サ闹鲬?zhàn)場,因為娛樂消遣性質太強。選擇好自己的平臺之后,注冊賬號,取名字、做美工,制定平臺運營規(guī)則,從0開始構建介紹、功能后,進行官方認證/領域認證,搭好臺子,讓別人一看到你的賬號,就知道是什么領域、什么機構的、什么項目的平臺。沒個機構選擇自己的喜好和風格,意思就是,推出的內容是嚴肅的還是活潑的,文章是長的還是短的,字體是大的還是小的,主色彩是紅的還是綠的,因人而異,審美觀點不同也不一樣。一個組織/項目的傳播工作,一定是由多個人一起建設的,常常分為文案策劃、圖片美工、音頻視頻剪輯、編輯排版、平臺社群運營等工作崗位。招募運營人員的時候,要求也不用太高(否則招不到人),可以招募小白,但是要有可能長時間做的那種,自己培養(yǎng)來做,忠誠度和對內容的把控度會更好。機構應制作了《xxx賬號的運營手冊》這樣的操作指南,詳細到操作步驟、字號大小、推送時間規(guī)定、圖片要求、內容欄目、審核發(fā)送流程等細節(jié),新手接手后可以照著來傻瓜式操作,保證風格長期統(tǒng)一。保證人員變動交接之后,風格、內容不會大幅度變化將內容從展現(xiàn)分為幾種類型:文章、圖片、視頻(攝制視頻+直播視頻)、音頻(錄制語音+及時語音),當然,現(xiàn)在還有VR虛擬現(xiàn)實場景。內容又分為原創(chuàng)內容(PGC)、搬運轉載內容、粉絲用戶產生內容(UGC)。我們盡量做到賬號內容生產為原創(chuàng),原創(chuàng)率越高、領域越專一,粉絲粘性越強,平臺扶持力度越大。我們要秉承“工匠精神”,仔細打磨內容,多審核校對,減少錯別字、語病、敏感詞匯等方面的失誤。保持統(tǒng)一的風格,確定一個標準的話術,確定一個識別度高的話題,反復重復地曝光它們,逐漸就形成了品牌。圖片、視頻、音頻盡量由感官沖擊力,比如我在本文中插的的下圖。所以,在項目開展的時候,一定要選好攝影攝像的工作人員,一張生動的圖片,抵過萬語千言。我不建議擺拍,更討厭故意去拍攝那種“窮兮兮、慘兮兮”的照片,自然發(fā)生就好。開拓渠道的意思,就是將自己的做好的內容,放到其他平臺上去投放,投放時候也要注意一些原則:抱團取暖(多個組織聯(lián)合搞事),互幫互助(相互有利,要么給錢要么給名要么給人,總有一個你得辦得到),門當戶對(合作的對方級別實力差不了多少),志同道合(性質、使命愿景、價值觀等相似)。不得不提一下“當紅明星粉絲團”“明星代言”這個流量利器,我并不建議一直找流量明星粉絲團來做傳播,因為雖然有“曝光量”,卻沒有“品牌”(文開頭我提過“曝光量不等于品牌”),很多時候屬于“無效泛傳播”,因為參與者通常情況下沒有足夠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參與者的關注點是“明星”,并不是“公益項目”本身,只適合做倡導性、捐款捐物這樣比較原始傳統(tǒng)的公益項目。9、數(shù)據(jù)分析:傳播和品牌建設的“PKPM”數(shù)學模型每一次傳播活動、募款、招募等活動后,都要做一下統(tǒng)計分析,分析投入產出比、粉絲群畫像、閱讀高峰期、閱讀偏好等,可以知道粉絲群喜歡什么、想要什么,做內容時候朝著這個方向去偏,下一次做同類活動的時候“心中有數(shù),走路不慌”。當我們剛開始做一件傳播的時候,粗暴的告訴別人你要傳播的信息其實是很快就會被忘記的,唯有把大家裝在一個可以及時互動反復灌輸?shù)钠脚_上,才能將品牌做得深入人心,社群里更容易轉化成鐵粉,在社群中建設一批自己的鐵粉社群,在群成員自己的社交平臺形成二次傳播、三次傳播,形成裂變。但是,社群非常容易淪為“廣告群”,因此社群運營管理是一套技術活,幾個要素必備:群名規(guī)范(方便自己和群員區(qū)分)、制定群規(guī)、分類管理、定期主題活動、演員扮演(找一些群眾演員在群里經常活躍氣氛)、社交+學習提升型社群。當項目、個人發(fā)展到一定水平,需要將自己的經驗、項目總結整理為課程、干貨類文章、獨到深度的觀點文章、書籍刊物,讓別人能夠在以你為案案例去學習的情況下,你已經不用去推銷自己了,能做到成為別人學習的案例干貨的時候,已經是一種品牌輸出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