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網(wǎng)絡;插圖:郭晉芬仿古山水
山水畫創(chuàng)作不是對畫家眼前的山川景物機械的再現(xiàn),而是“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在有形的景物中體現(xiàn)畫家對于宇宙萬物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的認識。古人認為,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規(guī)律是陰陽二氣相反相成,它是宇宙中最高的對立統(tǒng)一。“一陰一陽之謂道”,它是有無渾然,天在相感,作用不二的生生之易,是對人的生存活動的總稱。南朝宋畫家宗炳開啟了中國山水畫史上以道論藝的先河,他認為“山水以形媚道”,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都是道的顯現(xiàn)。畫家創(chuàng)作山水畫,就是要畫出山水中的道,讓觀者領會到宇宙萬物的最高規(guī)律。欣賞山水畫也要“澄懷觀道”,以澄明的心境、超越萬物的胸懷看出隱于作品中的“道”。山水畫的構圖方式千變萬化、不一而足,但萬變不離其宗,其核心就是“媚道”。山水畫構圖的基本原理和美感規(guī)律主要包含在相對應的一系列范疇如賓主、呼應、開合、虛實等之中。
山水畫中的賓與主的關系,即畫幅上的物象應該分出主次,不能雜亂無章。居畫幅上主要位置的物象是全畫的核心,居畫幅上次要位置的物象是全畫的次要部分,是為了襯托和呼應主體而存在的。山水畫的景物復雜多變,山川河流、亭臺樓閣、和風細雨等都是其表現(xiàn)的對象。搞清賓主關系對山水畫創(chuàng)作尤為重要,它是創(chuàng)造和諧完整的構圖方式、破除松散雜亂的章法的關鍵所在。山水畫的主要物象和次要物象之間,在畫幅上既不能平分秋色,又不能自成一體、互相分離。雖然主要物象和次要物象狀貌各不相同,但它們共同構成一幅完整的作品,是有機組成的兩個部分,應該互相呼應、襯托。
凡畫山水:先立賓主之位,次定遠近之形,然后穿鑿景物,擺布高低。
——(傳)北宋·李成《山水訣》
畫有賓主,不可使賓勝主。謂如山水,則山水是主,云煙、樹石、人物、禽畜、樓觀皆是賓;且如一尺之山是主,凡賓者遠近算須要停勻。
——元·湯垕《畫鑒》
一幅畫中,主山與群山如祖孫父子然。主山即祖山也,要莊重顧盼而有情,群山要恭謹順承而不溺愛。石荀陂陀如眾孫,要觀躍羅列而有效。祖孫父子形異而脈不殊,其脈絡貫穿形體相連處,難以言狀,吾為汝圖其形以觀之。
——清·布顏圖《畫學心清問答》
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的呼應關系是指畫幅上看似毫不相關的物象之間應該有所呼應,形成畫面的和諧。相同的物象之間可以呼應,“石必一叢數(shù)塊,大石間小石,然須聯(lián)絡,面宜一向,即不一向,亦宜大小顧盼”。不同的物象之間也可以呼應,“遠岫與云容交接,遙天共水石爭光?!碑嫹系母鱾€物象既是獨立的個體,又是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山水畫中的呼應形式多種多樣,有前后呼應、上下呼應、左右呼應、穿插呼應等。
先察君臣呼應之位,或山為君而樹輔,或樹為君而山佐,然后奏管傅墨,若用朽炭躊躇,更易神餒氣索,愈想愈劣。
——明·沈顥《畫·位置》
近阜下以承上,有尊卑相顧之情;遠山低以為高,有主客異形之象。
按王惲、惲壽平評曰:“山頭山足,俯仰照顧有情,近峰遠峰,形狀勿令相犯,此章法要緊處,學者勿輕放過?!?/span>
石壁巑岏,一帶傾欹而倚盼;樹枝撐攫,幾株向背而紛拿。
——清·笪重光《畫筌》
山水畫中的開合關系是指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開”是矛盾的展開,在山水畫構圖上是指構圖局勢的展開,景物分布開來,局勢向外鋪張;“合”是指矛盾的統(tǒng)一,構圖局勢向內收攏,景物相對集中起來。這猶如寫文章時的起承轉合。清代繪畫理論家沈宗騫在其著作《芥舟學畫編》中說:“天地之故,一開一合盡之矣。自先合運世以至分刻呼吸之頃,無往非開合也。能體此,則可以論作畫結局之道矣?!编嵖儭秹艋镁赢媽W簡明》:“有分有合,一幅之布局固然,一筆之運用亦然。”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開與合是一對對應的范疇,一對互相依存的矛盾體。無開就無合,無合也即無開。從整體上來看,一幅繪畫作品有大開合;從局部來看,也有小開合;一幅畫可以有一個開合,也可以有多個開合。這是天地自然的運行變化規(guī)律在山水畫中的能動反映。
畫中龍脈,開合起伏,古法雖備,未經(jīng)標出。石谷闡明,后學知所矜式。然愚意以為不參體用二字,學者終無入手處。龍脈為畫中氣勢源頭,有斜有正,有渾有碎,有繼有續(xù),有隱有現(xiàn),謂之體也。開合從高至下,賓主歷然,有時結聚,有時澹蕩,峰回路轉,云合水分,俱從此出;起伏有近及遠,向背分明,有時高聳,有時平修,欹側照應,山頭、山腹、山足,銖兩悉稱者,謂之用也。若知有龍脈,而不辨開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勢;知有開合起伏,而不本龍脈,是謂顧子失母。故強扭龍脈則生?。婚_合逼塞淺露則生??;起伏呆重漏缺則生病。且能幅有開合,分股中亦有開合;通幅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尤妙在過接映帶間,制其有余,補其不足,使龍之斜、正、渾、碎、隱、現(xiàn)、斷、續(xù),活潑地于其中,方為真畫。如能從此滲透,則小塊積成大塊,焉有不臻妙境者乎?
——清·王泉祁《雨窗漫筆·論畫十則》
至于布局,將欲作結密郁塞,必先之以疏落點綴,將欲作平衍紆徐,必先以峭拔陡絕;將欲虛來,必先之以充實;將欲幽邃,必先之以顯爽。凡此皆開合之為用也。
——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卷二·山水·取勢》
作畫時須意在筆先,或先畫路徑,或先畫水口,或樹木屋宇,四面布置粗定,然后以山之開合向背湊之,自然一氣渾成,無重壘堆砌之病矣。
——清·王學浩《山南論畫》
山水章法如作文之開合,先從大處定局,開合分明,中間細碎處,點綴而已。若從碎處積成大山,必至失勢。
——清·蔣驥《讀畫紀聞·章法》
虛實這一對對應的范疇在山水畫論中提及較多,但歷代畫論往往提法較為概括,以致語焉不詳。筆者認為,山水畫中的虛實具體應該包括疏密、多少、繁簡、聚散等內容。在畫作中,山川的遠近、筆墨的濃淡干濕、布局的疏密等都是虛實的變化。一般來說,有形為實、無形為虛,墨為實、白為虛。在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中,也不乏“計白當黑”的巧妙手法。清代龔賢的名作《秋江漁舍圖》便是“計白當黑”的典范。畫面中留出若干白道,令觀者想象為山腰飄忽的煙嵐、山間懸崖的泉瀑,與畫面其他部分相比,白者逾白、黑者逾黑,給人以或空靈或凝重的審美感受。李成《畫山水廖》寫道:“稠疊而不崩塞,實里求虛;簡淡而恐成孤,虛中求實?!庇梢陨险撌隹芍?,實的渾厚凝重正是從虛中體現(xiàn)出來,而虛的空靈飄逸正是從實中體現(xiàn)出來。這便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繪畫理論家強調的“虛實相生”奧秘之所在。山水畫太實則僵硬,太虛則散亂,只有虛實相生才能氣韻生動。虛與實相輔相成、相互依存。如果處理得好,它們就是對立統(tǒng)一的整體;處理不好,他們便形成無法和解的矛盾,使畫面難以和諧。
山實、虛之以煙靄;山虛,實之以亭臺。
——清·笪重光《畫筌》
大抵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故十分之三天地位置得宜,十分之七在云煙在鎖斷。(《章法》)
樹石布置須疏密相同,虛實相生,乃得畫理。(《樹石虛實》)
山水篇幅以山為主,山是實,水是虛。畫水樹圖,水是實而坡岸是虛。寫坡岸平淺遠淡,正見水之闊大。凡畫水村圖之坡岸,當比之烘云托月。(《水村圖》)
——清·蔣和《學畫雜論》
丘壑太實須間以瀑布,不足再間以云煙,山水之要,寧空無實。
——清·錢杜《松虛畫憶》
山水畫中物象的藏與露問題是千百年來困擾歷代畫家的重要問題,也是他們悉心研究的課題。王伯敏先生在《中國畫的構圖》中明確指出,“藏”在繪畫藝術上的特點,主要的有:1.使觀者得到聯(lián)想,“形”不見而“意”現(xiàn);2.使未藏處更突出,更奪目;3.使有限變?yōu)闊o限;4.使某些處理上的矛盾得以緩沖或解決。還有其它。繪畫是造型藝術,是客觀物象在畫幅上的顯現(xiàn),是“露”。而中國文化傳統(tǒng)追求含蓄的思想又要求畫面不要太過于直白,所以古往今來的畫家們在構圖上往往注意“藏”。藏與露是一對相對的范疇,畫家在作品中追求“藏”是為了將畫面中的次要物象隱藏起來,以便于突出畫面的主要物象。有時為了追求“曲徑通幽”的效果,畫家反而將主要物象有意無意地隱藏起來,這樣更能給觀者以無盡的想象空間和含蓄超逸的審美感受。藏與露在畫面中也應有機結合,如果一味的藏景則太過隱晦而不能為人所理解,一味露景則太過直白而索然無味。
背不可睹,仄其峰勢,恍面陰崖;坳不可窺,郁其林叢,如藏屋宇。山分兩麓,半寂半喧;崖突垂膺,有現(xiàn)有隱。
——清·笪重光《畫筌》
或露其要處而隱其全;或借以點明而藏其跡。如寫簾于林端,則知其有酒家;作僧于路口,則識其有禪舍。
——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卷四·人物瑣論》
山水畫的疏密與繁簡也是歷代畫家極為重視的問題。疏是指畫面的虛處,密則是畫面的實處。山水畫不是照相,不能將客觀景物照搬在畫布上平鋪羅列,要有疏密繁簡的節(jié)奏變化才能打破平庸的構圖方式,才能給人美的享受?!懊懿煌革L,疏可走馬”便是前人對于繪畫作品疏密關系的精辟概括。但是,在創(chuàng)作中應該注意的是,“疏”并不是指空無一物,應該有物象存在,以計白當黑的處理方式給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和玩味的意趣;“密”也并不是密密麻麻、使人似乎窒息,而應該是充實飽滿,有呼吸的空間。
所謂疏者不厭其為疏,密者不厭其為密,濃者不厭其為濃,淡者不厭其為淡。
——元·倪瓚《云林畫譜》
繁中置簡,靜里生奇。
文徵仲述古云:“看吳仲圭畫,當于密處求疏,看倪云林畫,當于疏處求密?!奔蚁闵轿堂繍鄞苏Z。嘗謂此古人眼光鑠破四天下處。余則更進而反之曰:須疏處用疏,密處加密,合兩公神趣而參取之,則兩公參用合一之元微也。
——清·惲壽平《南田畫跋》
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當黑,奇趣乃出。
——清·鄧石如語,見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述書上》
密處幾欲塞滿天地,而疏處則又極空曠。
——清·梁透《藤花亭書面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