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一座有著50 萬年人類生活史、3000 多年建城史和 860 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自然是一座非常值得細品的城市!
在前面幾期【風水城市】的文章中,子曰也給大家介紹了諸如西安、洛陽這樣的古代都城,但就像詩詞《沁園春·雪》中寫的那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而北京正是這“今朝的風流人物”,那北京如何能取代其他城市,成為從元代至今的首都首選的?這就得來具體說說縈繞在北京的帝王之氣咯!
這期我們的《道友讓一下》欄目,就“北京的帝王氣的風水由來”給大家做了一個視頻詳講:
(子曰提示:請在wifi下觀看視頻,壕隨意!)
說到北京的帝王之氣,就得先說一說它的地形。
從龍脈區(qū)域來看,北京隸屬于北干龍。龍脈過境,讓靈妙之氣聚集北京,為北京的王氣的生成奠定了基礎。
北干龍
從地理位置上看,北京城南連江淮,北控關外,處中國雄雞的咽喉之處,是如今中國最理想的建都立國、掌控大勢的地域。
扼中國咽喉
所以北京首先在地形位置上,具備了產(chǎn)生王氣的要素,但如何催生守住這王氣,就是大工程了,而這大工程就是紫禁城!
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遷都燕京北平。紫禁城的營造開始于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開始,到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完成,耗費13年竣工。而北京帝王之氣的真正形成,就是以紫禁城的落成來作為發(fā)端。
紫禁城
紫禁城一開始便是作為帝王的治國、理政、起居地來建造的,是天地間的中心。
紫禁城平面示意圖
所以故宮在風水上非常注重“人和”,布局也是圍繞“和”來展開的,因為“和”是萬物運行的最佳狀態(tài),同時他們還崇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的理念。
北京奧運會上展示的“和”理念
紫禁城中的景運門、乾清門、隆宗門,這三個門正好處于整個宮殿群的中間位置,從而衍生出了一條貫穿東西的中軸線。
而這條中軸線正好將宮殿群劃分為了前后兩區(qū)。
故宮的中軸線
其中太和殿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會后期是最為尊貴的,屬于“陽中之陽(太陽)”。
太和殿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和保和殿中間,可謂“中陽(陽明)”。
中和殿
保和殿位于前三殿最后,是“陽中之陰(少陽)”。
保和殿
三大殿均有“和”字,寓意著天地陰陽和諧,萬物有序,國泰民安。
(從右至左分別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正因為如此,所以故宮在設計建造上嚴格遵循“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法則。
前朝,指宮殿的前面是百官議政的朝堂;
后市,是指皇宮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交易市場,以滿足宮廷生活的需要;
左祖,指皇宮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廟;
右社,指皇宮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壇。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示意圖
故宮的規(guī)劃與建筑布局還運用了五行學說的觀念。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男性為陽,女性為陰;方位的前為陽,后為陰;
陰陽五行
在故宮中,屬于陽性的帝王執(zhí)政的朝廷放在前面,將皇帝、皇后生活的寢宮放在后方。
同時皇帝居住的乾清宮屬陽,皇后居住的坤寧宮屬陰,正好也是這種陰上陽下的格局,形成陰陽合抱、相互交融的格局,也符合陰陽之說。
乾清宮、坤寧宮陰陽合抱的格局
而北京故宮,是西北乾龍由沱山至八達嶺至妙峰山,落脈香山,東北艮龍由霧靈山至懷柔山至盤山,落脈較遠。
乾龍和艮龍千里而來,共吐明珠,造就千年皇宮。子午立局,輔星水必爭酉位,來水在乾方,去水必在午方。
雙龍吐珠
故宮西北乾方有永定河,經(jīng)引水渠流入北海、中海、南海。
北海在故宮西北,中海在故宮正西,經(jīng)南海向午方流去。水流午向匯輔星酉水,正合子午坐向之格局。
終上所述,北京本身就有得天獨厚的“生王氣”的地形位置,還利用了陰陽五行、八卦易理,在王氣匯聚的北京城中心位置,來建造了符合“人和”理念的紫禁城。
紫禁城將王氣鎖住,并推動其延續(xù)至盛,這便是北京帝王之氣如此霸道的原因!
而今,每一年還是有很多年輕人去北京尋找未來的答案,還有很多全國各地乃至全球各地的人都會去看一看北京,去感受一下這座城市的大氣磅礴。
在天安門前留下合影,去皇城根兒邊走一走,去胡同遛一遛彎兒,聽聽老北京話……這仿佛已經(jīng)成了一種集體信仰。
就像汪峰在《北京 北京》中唱的那樣:
“
在這兒我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在這兒有太多讓我眷念的東西
北京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