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頑固性過敏性皮膚病,表現(xiàn)為時隱時現(xiàn)、邊緣清楚、紅色或白色的瘙癢性風團,中醫(yī)稱其為“癮疹”,俗稱“風疹塊”。
成師以疏風解表、養(yǎng)血和營為總治則,因人、因時辨證論治,治愈了多例蕁麻疹患者。筆者有幸侍診,受益匪淺,現(xiàn)舉其驗案幾則,以饗同道。
本文分享的是第一則,屬于表邪閉遏,濕熱內蘊證,另外兩則會陸續(xù)分享,敬請期待。
蕁麻疹案
【患者情況】胡某,女,54歲。
【主訴】全身風疹塊反復發(fā)作一月,疹出色紅,瘙癢難耐,伴口干欲飲,大便不成形。
【初診】舌暗紅苔黃膩,脈沉細。診斷為表邪閉遏、濕熱內蘊之證。治擬解表散邪、清熱利濕。
【處方】麻黃,杏仁,連翹,桑白皮,赤小豆,荊芥,防風,僵蠶,蟬,白鮮皮,地膚子,徐長卿,白蒺藜,當歸,制首烏,赤芍,丹皮,茯苓,炙甘草。
7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二診】仍遇風發(fā)風疹塊,伴多汗,大便排出不暢,舌淡紅苔薄黃,脈沉細。
守上方加酒軍,浮小麥。
【三診】雨天或變天時風疹塊加重,大便排出欠暢,舌偏紅苔黃膩,脈細弦。
守上方去當歸、制首烏、赤芍、丹皮,加黃芩,黃連,蒼術,桔梗,增量酒軍。
7劑,每日1劑水煎服。
【四診】風疹塊明顯減輕,但仍覺乏力思睡,大便一日水瀉2-5次,舌脈同上。
守上方去酒軍,加黃芪,車前子,炒白術,豬苓,澤瀉。
【五診】風疹塊發(fā)作續(xù)減,伴思睡,便溏,舌稍紅苔微黃膩,脈沉細。
守上方減麻黃用量,加黨參,厚樸。又服7劑病愈。
按
《傷寒論》第262條云:“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本案中雖未見發(fā)黃,但病機與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之表邪閉遏、濕熱內蘊相同,故用其合消風散加減以疏風散表止癢,清熱利濕解毒。麻黃、杏仁、生姜辛溫宣表,解表散邪;連翹、桑白皮、赤小豆、黃芩、黃連苦寒清熱解毒;用荊芥、防風、蟬蛻、僵蠶開發(fā)腠理,透解郁滯肌膚的風毒之邪而止癢;當歸、制首烏養(yǎng)血和營,赤芍、丹皮清熱涼血;地膚子清熱利濕止癢,白鮮皮清熱燥濕兼可祛風解毒,白蒺藜散風行血,徐長卿祛風止痛、利水消腫、活血解毒。
二診汗出,表明肌膚之水濕從毛竅外散,藥已起效;血汗同源,為防汗出過多損傷津血,加斂汗之浮小麥;大便排出欠暢,加酒軍通下導滯。
三診時,因外感濕熱之象有所加重,故增加清熱燥濕之藥。
四診,病人乏力思睡、泄瀉,即水濕內盛,加車前子利濕通淋,炒白術、豬苓、澤瀉、茯苓即五苓散去桂枝,利小便以實大便。脾為生痰之源,黃芪、白術合用補益中氣,大氣壯旺,自能運化水飲。蒼白術合用,健脾益氣燥濕,脾運健,則水濕化。
五診中加黨參、厚樸加強益氣健脾燥濕之力,直至收功。
名醫(yī)風采
成肇仁
教授、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湖北省第一批名老中醫(y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任經方應用研究所所長、湖北省老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中醫(yī)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仲景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省政協(xié)第八屆、九屆常務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