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師至林探路
看到已經有同學把學習課程中心得交給班長,我心中也有很多感觸,卻遲遲不敢下筆,一方面是不知道如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是還沒有掌握鮑老師課程的核心,不敢隨意下筆。視頻看了兩遍,課下再結合著胡老的書籍,剝絲抽繭,明朗起來。
最初接觸胡老的書籍時并不能明了其中的含義,也不清楚這與教科書是完全不同的體系,只覺得胡老貌似只是把句子翻譯了一遍,于是擱置了。
這學期在朋友介紹下知道了TCM有一個免費的課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我加入了這個為期一月余的鮑艷舉老師的課程。課程過半,現在回想起很幸運參與鮑老師的課程,讓我感覺到我的中醫(yī)路不再是迷茫的。
方證對應體系是中醫(yī)大林子中另外一條走出迷宮的大路,當初在這林子中雖然尋到路卻不敢確認也不清楚要如何走,鮑老師則是這條路上的領路人,帶領我和其他同樣迷茫在這條路上的同學以最快最準確的速度走出來。
01
老師從一開場就一直在強調體系的重要性。一個醫(yī)生一旦健全自己的辨證體系,看病開方便有了底氣,這個方子為什么有效又為何沒有效果時心中自有一把秤在衡量。在同樣的一個體系下可以發(fā)展成不同分支的體系,鮑老師的六經體系是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和感悟逐漸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屬于他自己的體系,如同同樣的一本書,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亞特,雖不是極為恰當的比喻但意思是相同的。鮑老師將自己的經驗和漸近完善的體系毫無保留的告訴我們,我們是不可以也不可能將其完全變成自己的體系,我們要借鑒,去領悟其中的深意,并逐步的建立自己的體系,這樣開方治療時才會更加得心應手。
02
老師常說的一句話“這并不是我想要的結果”其實是他追求完美(這種追求完美是為了更根本的解決患者的痛苦)和注重細節(jié)的表現。少陰病和太陰病同見脈沉細無力該如何鑒別?水飲內停之滑脈與水熱互結的滑脈,兩者同樣是沉細滑又如何鑒別?柴胡劑如此常用,什么情況下慎用柴胡劑?大多數人見其患者虛證、寒證,溫陽藥很容易用上去,為什么老師一直在強調慎用溫陽這個細節(jié)?在這里只提出了老師授課中的四條,也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四條,其他的細節(jié)還是需要繼續(xù)反復看視頻加深印象與感悟。
在經方之路中,老師曾說過“病機相同的方子很多,但適應癥相差很大,這就是感覺證是辨對了,但方子用上去不好的原因,主要還是對方證的了解不夠細膩和精確?!痹诘诙榭匆曨l中我已經可以跟上老師的思路進行辨證,可以辨出來六經卻方子沒有把握,雖沒有臨床,但上臨床了我大概就是老師所說的這種情況。
細節(jié)決定成敗,想要提高一個層次需要下意識的鍛煉這方面。
03
靈活性不僅是說開方子時面對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癥狀同一證的加減不同,還體現在在不斷完善自己的體系中用自己體系中的理論去容納其他體系中的東西,將其他體系中的東西轉換后成為自己體系中的東西。
很多人說專病專方太死板不辨證,但這專病專方的藥在臨床上很有奇效或效果佳的我們都可以納入到自己的體系中,我們注重的病人的病情和方子開出去后對病人病情的作用,這很好的專藥我們就可以直接拿過來用。
大多初學者看到口苦咽干目眩等柴胡證想到的只有小柴胡,其實不然,柴胡劑不僅僅只有小柴胡,大柴胡,逍遙散,四逆散都是柴胡劑。
04
臨床與理論是萬萬不可分割的。理論指導臨床,理論又在臨床中完善。像鮑老師說的,當有人找你看病的時候不要推辭,要勇敢面對,這與你是??婆c否沒有關系,中醫(yī)本就是全科。
05
少陰病是一個比較特殊或者容易治反方向的一經,在治療少陰證時需要多加注意,當病人出現口渴嗓子干時說明治反了,應及時調整方子。
真熱假寒、假寒真熱這兩種情況也應當在臨床多加注意,注意觀察,細細鑒別。
06
以往包括我在聽課前一致認為有汗用桂枝湯,無汗用麻黃湯。聽了鮑老師的課后,發(fā)現并不是這樣。在臨床上也可以見有汗用麻黃的,而且用麻黃效果比用桂枝湯更好,這種汗與桂枝湯的汗是不一樣的,是不暢的汗。
大黃大寒,很少人應用,而且大部分人認為大黃只可以在里實熱證時應用,其實在寒性下也可以應用,用干姜等熱藥熱之可使用大黃。為什么非用大黃通便呢?臨床用大黃通便的效果確實比其他通便潤腸藥效果更佳,不用大黃就是不管用。
07
所有的醫(yī)術中或醫(yī)家最后談及的必是醫(yī)者仁心。從醫(yī)者若關注名與利,不是為患者解決痛苦為目的往往在醫(yī)學道路上是不會有成就的。鮑老師就是一位有仁心有善心的醫(yī)生。每味藥物鮑老師都要親自嘗一下,從口感上設身處地考慮患者能不能接受,以及是否方便服藥,是否解決患者最關心的問題,是否給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不適等等,這也是我們各位學員需要向老師學習的。
最后用施今墨先生曾經說過的話結束這篇文章。
臨證如臨陣,用藥如用兵。必須明辨證侯,詳慎組方,靈活用藥。若不知醫(yī)理,即難辨證;辨證不明,無從立法;遂致堆砌藥味,雜論無章。
文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學院
傷寒6班 李夢雪
整理 | 傷寒6班班長 田耕
編輯 | 新媒體部 劉倫
本系列為鮑艷舉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學習班的感悟分享。
醫(yī)路漫漫,愿與眾醫(yī)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