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吳在天
來源 | 不懂點心理(ID:bddpsy)
有位讀者朋友說,給父母打電話,他們總是會說:“怎么又打電話來了,沒事別打電話?!焙孟駴]事就不能打電話似的,她說很難理解父母的行為。
同時,她也留意到了自己在親密關系中,好像也有這種感覺,比如她很煩男朋友經(jīng)常給她電話。雖然她有的時候也很想去聯(lián)系男朋友,但是她好像就不能主動,也不愿意主動去聯(lián)系。
哪怕有時候工作遇到困難,很想去找男朋友安慰的時候,她都不去聯(lián)系。她說覺得自己去聯(lián)系男友,去尋求支持和安慰的時候,會讓她產(chǎn)生一種不安的羞恥感?
如何理解這種羞恥感呢?
01
先說一位朋友的故事。
這位朋友經(jīng)常是笑著說自己很難過的事情。
有次,在她很傷心難過的時候,她忽然又笑著調(diào)侃一下自己。我問她,這么難過的時候為什么還笑,她笑著說自己已經(jīng)習慣了在哭泣的時候去笑,因為可以讓自己看起來沒那么悲傷。
我又問她,如果在別人面前看起來悲傷,這意味著什么呢?
她想了一會,很難過的哭著說,因為不想讓別人覺得難過,害怕影響別人的心情,害怕打擾了別人。
你是否也是這樣,在自己很難過的時候,卻還想著考慮別人,不要打擾別人。
過份獨立的人,常常會因為覺得自己需要他人的幫助或支持而感到愧疚,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配得到照顧。
有位來訪者說,在咨詢中,她覺得自己哭都是對咨詢的一種打擾。
而她只能一個人躲起來靜靜地哭,她也習慣了獨自哭泣,因為她害怕打擾到別人。
從小,父母就不許她哭,父母認為哭是不好的。她說有次非常深刻的印象,她很喜歡的一個玩具找不到了,她很難過的坐在客廳里哭。她的爸爸看到她哭就受不了:“又怎么了!”
那天爸爸罵了她,還把她推出門外,說什么時候不哭才可以進來。
她說印象最深的是爸爸的那句“又怎么了!” 因為這讓她感覺到,自己好像又給爸爸添麻煩了。
她也一直認為,自己哭是不好的、是不對的,甚至她會覺得,在別人面前哭出來,好像自己很傻、是個奇葩。
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她的哭,她的難過,她的情緒,父母都覺得麻煩,覺得處理不了,所以她的父母不準她有任何情緒,這樣自己也就省心了。
而她也在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下,也逐漸的形成了這樣一種性格,她對別人的感受非常的敏感,但是對自己的感受卻非常的壓抑。
而這樣的性格,往往會讓自己變得很沉重。
02
那些從小就過于獨立的孩子,他們的乖巧、懂事,往往也造成了一個假象,就好像他們不需要別人照顧一樣。
可能成年人也會覺得,這樣的孩子很好,在沒人照顧的時候都可以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和情緒,甚至還會要求孩子去照顧成年人的感受,或是照顧其他人的情緒。
比如前段時候上演的電影《狗十三》,這是一個逼孩子懂事照顧別人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孩子也會漸漸的沒有了自己的感受。
她們會為自己的敏感情緒感到羞愧,因為形成的這種情感模式,可能在成年之后,不好意思或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她們會覺得如果要去請別人幫忙,或是去和別人談自己的感受情緒,自己會很尷尬,她們往往是自己憋著,或者是獨自消化。
同時,因為對別人的敏感,這往往使得她們很會照顧別人的情緒和感受。所以在親密關系中,她們會愛得非常累。
所以,她們總是少年老成,她們扮演者很獨立的這個角色,其實是為了滿足別人,但這不是真實的自己。
這樣的情感模式,也導致了我們在成年之后會主動的為他人承擔過多的責任。
有網(wǎng)友說,自己總是不自覺的為別人著想,做事總喜歡為別人考慮,可是別人非但不領情,有些事最后還變成是自己應該做的。
她說,發(fā)現(xiàn)別人好像從來都不顧她的感受,不會為她著想,不會管她心里是否難受。比如在工作中,我借了同事的辦公用具,總是很快就還回去,她會擔心別人要用的時候沒有。
可她經(jīng)常遇到的情況是,同事借了她的東西,如果她不去問,同事們就不還,哪怕同事沒在使用。這種情況發(fā)生了很多次了,每次她都得自己去拿回來?;蚴枪ぷ髦校龓椭送?,可最后麻煩事都給她承包了。
她覺得自己很委屈,卻不知道為什么自己一直遇到這樣的關系。
03
英國的心理學家約翰·鮑比說,我們大腦最原始的部分會告訴我們,安全感源于熟悉。我們都傾向于回到之前經(jīng)歷過的情景,因為我們知道如何去應對這部分。
孩子需要跟父母進行真實的情感互動,來獲得一定的安全感。
足夠好的父母會在這方面比較能夠注意孩子的情感需求。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他們的情感會更安全更豐富,他們也更容易跟別人建立連接,他們的內(nèi)心也不會出現(xiàn)太多空虛感,即使是出現(xiàn)了,他也能夠去尋求外界的幫助,尋求他人的情感支持。
而情感不夠成熟的父母,他們更多的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很難注意到孩子的內(nèi)心需求和感受的,或是不允許孩子有情感的表達。
在這樣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他們的情感可能也是匱乏的,所以他們會對自己產(chǎn)生的情感需求感到羞恥,覺得不自在,她們甚至不知道如何在情感層面跟對方產(chǎn)生鏈接。
因為,在童年時期,幼小的孩子無法忍受內(nèi)心的情感匱乏,孩子可能就會嘗試各種可用的方法去獲得父母的愛,他們可能只是單純的為了能夠多和父母有情感的鏈接。
而孩子最容易產(chǎn)生的一種方式就是,他會先去照顧父母,孩子就變成了爸爸媽媽的父母。
所以,他們在親密關系中,也會變得容易把伴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自身的需求。
他們的潛意識會認為,忽視自己,才有可能得到對方的關注,忽視自己的感受,才能夠維護現(xiàn)在的關系
當父母這樣對待孩子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教會孩子要自我犧牲滿足別人。
而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她們也會認為,在親密關系中,只有犧牲自己沒有自我,才能得到關系。
明明很想哭,卻笑了出來;明明很在乎,卻裝成無所謂。
哭的時候沒人哄,你學會了堅強;怕的時候沒人陪,你又學會了勇敢;累的時候沒人問,你還學會了承受。
你告訴自己,其實一個人的也挺好。但一個人的時候,你卻總是獨自舔舐傷口。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哭起來還在笑的人。
你的獨立和努力,不但沒有得到認可,反而越來越被忽視。因為,在一開始,你也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忽視了自己的需求。
但是,你是知道的,你內(nèi)心有個渴望,你其實也很渴望被看到,被照顧,被關心。
當我們長時間的忽視了真實的自己,忽視了真實自我的存在,你可能會變成別人想象中的樣子,你也會用這個樣子去滿足別人,以期別人能夠給你一點點滿足。
但是現(xiàn)實的悲傷和難過,你所感受的憤怒和委屈,其實都在告訴你,你需要多關心自己、照顧自己。
你是可以很獨立,但你也需要被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