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一章講:“學而時及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里面所講的“朋”,指的是學生??鬃油砟?,學問大成,前來請教學習的人很多??鬃影堰@些人都稱為朋友。
孔子的學生很多。過去人們常常講“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笨鬃雍瓦@些學生講學之余,弦歌詩頌,其樂融融,后人把孔子教學的地點稱為“杏壇”,孔子被稱為“至圣先師。”孔子對他的學生都喜歡,其中尤其喜歡的是顏回。
顏回這個人,在《論語》里給人的印象很神秘,吃得住苦,不大吭聲,但很聰明,聞一以知十,連素來自負敏捷的子貢也自認不如顏回。顏回死得很早,孔子哭得很傷心:“老天爺,真是要我的命呀!真是要我的命呀!”其他學生愛護老師的身體,勸他節(jié)哀。孔子說:“這個人死了再不哀痛,我還哀痛誰呢?”
孔子死后,他的學生在一起服喪三年,然后才分散開去。子貢在孔子墳墓附近搭建了草廬,一共住了六年,然后才離開,這表明了弟子對孔子的深厚感情。我們現(xiàn)在讀《論語》,還常常為師生之間的真摯感情所感動,孔子給我們的印象是溫和、寬容、坦率。
孟子大概也是想通過游說諸侯來實施他的政治主張的,但是連連碰壁以后,他就不再游說了,而是與他的學生萬章、公孫丑等人一起著書立說。
心學大家王陽明的學生很多,他的《傳習錄》一書就是他的學生輯錄他說的話而成。王陽明謫居西南時,從全國各地趕來向他學習的人有幾百人。
熊十力一生不喜為刊物寫文章,不喜做演講,但《十力語要》里收錄了許多寫給學生的信,學生問他一個問題,他往往要寫幾萬字的文字來回答。他對學生的確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的學生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后來都成為新儒家中的重要思想家。他在給牟宗三的一封信中說:“吾無精力多寫,汝好自作人,宏斯學者,吾不能無望于汝與唐君毅?!?/p>
蘇格拉底、帕拉圖、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最有名的三大哲學家,他們有師承關(guān)系。蘇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他本人沒有留下一部著作,我們現(xiàn)在能夠了解他的思想,主要靠他的弟子帕拉圖。帕拉圖20歲時拜蘇格拉底為師,此時,蘇格拉底已是年逾六十的人了。
帕拉圖被老師的哲學所吸引,放棄了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愛好,把舊詩稿付之一炬,專心致志地學習哲學。他追隨老師,不離其左右,在蘇格拉底身邊整整度過了八年。當后來回憶起這段生活時,他不無自豪地說:“我感謝神,使我生活在蘇格拉底時代,使我做了蘇格拉底的學生?!迸晾瓐D把蘇格拉底說成“人類中最有智慧的人。”
亞里斯多德從17歲時來到馬其頓帕拉圖學園,整整在這里生活和學習了20年。帕拉圖很欣賞亞里斯多德的才學把他譽為“學園之魂” 。亞里斯多德有一句名言:“吾愛吾師,吾猶愛真理”。他認為尊敬老師和愛戴老師,就應該把老師的思想發(fā)揚光大,發(fā)現(xiàn)老師有違背真理的地方,就應該將其糾正,站在真理一邊。
歷史上有很多哲學家之間有師生關(guān)系,象維特根斯坦與羅素之間、康德和費希特之間、金岳霖和馮契之間。師生關(guān)系是哲學家人際關(guān)系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
哲學家的師生感情往往發(fā)展成超越功利的人間真情。孔子的一生是凄凄惶惶的一生,如果沒有顏回、子路這些忠心弟子,很難想象孔子能夠周游列國。師生之間這種感情是超功利的??鬃釉?jīng)說過:“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未教也?!鼻蠼逃诳鬃樱灰?0小塊干肉就行了,所以孔子的學生中有很多是平民子弟。
孔子并沒有用他的知識和智慧來謀求物質(zhì)利益。他的學生中有的是流浪漢,有的是住在小巷子里的窮人,有的甚至做過大強盜。許多讀《論語》的人,都會為書中師生之間的人情所感動??鬃硬皇且粋€板著面孔說教的圣人,而是與學生親密無間彼此可以爭論說笑的可敬可親的老師。
師生之間的對話深化對真理的認識。古代比較有名的哲學著作往往是對話體,由學生根據(jù)老師講學或回答問題時學生所記的筆記所整理而成。師生間的這種對話,往往是圍繞著生活的意義、世界的本質(zhì)等真正的哲學問題各抒己見,沒有預定的答案。
《論語》孔子關(guān)于“仁”的解釋就是開放性,對不同的弟子他有不同的回答,但又是一以貫之的。
蘇格拉底總是以啟發(fā)的方式同人講話,他把這種對話方式:“助產(chǎn)術(shù)”,意思每個人自己都有思維的能力,他不過是通過對話把人們所固有的知識激發(fā)出來罷了。真正的哲學問題,往往首先是在師生之間對話中產(chǎn)生的。
馮契在跟隨金岳霖先生學習時提出了知識和智慧關(guān)系的問題,金先生肯定這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問題,以后師生多次討論這個問題。馮契先生則研究了一輩子這個問題,晚年出版了《智慧所三篇》。
老師對學生人品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哲學家可能會不同意老師的看法,但常常要受老師人品的影響。據(jù)說顏回對孔子是亦步亦趨,子貢等人都很向往孔子的人生境界。孔子被后世稱為圣人,著名的學生有72賢人,圣、賢都是指德性人品,這是老師對學生人品的影響。蘇格拉底、帕拉圖、亞里斯多德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也影響了以后一代代的哲學家。熊十力在北大教哲學時,曾經(jīng)要求讓學生與他同吃同住,一起生活,這是因為知識的東西可以傳授,但人生境界只有師生之間的共同生活才能使學生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