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偉整理摘編
供影像科及相關專業(yè)學習參考
·髖關節(jié)撞擊綜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又稱股骨髖臼撞擊綜合征·
青壯年患者髖部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
目前,多數學者主張將這種撞擊現象作為一種獨立疾病,成為關節(jié)外科的研究熱點。
·
定義
Ganz教授等于1999年及2003年報道及正式提出FAI的概念·
以髖關節(jié)解剖結構異常而引發(fā)股骨近端與髖臼間發(fā)生撞擊,導致髖關節(jié)盂唇和關節(jié)軟骨的退行性化,從而引起髖關節(jié)慢性疼痛,髖關節(jié)活動范圍特別是屈曲加內旋受限,最終為髖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
臨床特點
·好發(fā)人群:愛好運動的青壯年·
髖關節(jié)疼痛:–腹股溝處疼痛或臀部深處痛–髖關節(jié)屈曲內旋時更加明顯·
活動受限:–髖關節(jié)屈曲內收內旋受限·
關節(jié)閃痛、關節(jié)絞鎖、關節(jié)彈響
發(fā)病機制
·股骨近端和(或)髖臼的形態(tài)學異常,導致股骨和髖臼的一種異常接觸狀態(tài)·
亦可發(fā)生在髖部解剖結構正?;蛘呓咏5y關節(jié)發(fā)生過度即超生理功能的活動的患者。
·寬展突出的股骨頸或者前外側縮短的頭頸連接–易導致關節(jié)間隙狹小 、 股骨頸和髖臼緣重復接觸、 髖臼盂唇磨損變性以及髖臼關節(jié)軟骨的損傷·
髖臼形態(tài)學改變如發(fā)育畸形、髖臼后傾、髖臼內陷等–髖臼后傾導致髖臼緣前外側形成突起,髖關節(jié)在屈曲和內旋時遇到障礙,從而導致股骨髖臼撞擊。
·
檢查方法
X線平片(首選方法)–骨盆正位片:尾骨尖端指向恥骨聯(lián)合,且二者之間的距離是1~2 cm –能顯示股骨近端、髖臼盂緣的骨性解剖異常·
CT–較x線更直觀地顯示股骨近端、髖臼盂緣的骨性解剖異常–能顯示更細微的骨性改變·
MRI–可直接顯示髖臼唇和關節(jié)軟骨的損傷–MR髖關節(jié)造影:能準確顯示FAI伴隨的髖臼唇撕裂。
X線表現--凸輪撞擊型
·直接表現–股骨頭頸聯(lián)合處前上緣骨性突起:“槍柄樣”畸形–非圓形的股骨頭–股骨頭頸偏心距減小–α角增大·
繼發(fā)髖關節(jié)退行性變–髖臼唇硬化–髖臼緣骨贅或游離鈣化–關節(jié)間隙變窄、關節(jié)面囊變。
LCE角
髖關節(jié)外側CE角(lateral center-edge angle,LCEA或center-edge angle of Wiberg):根據Wiberg的描述,在骨盆前后位X線片上,C點定義為股骨頭的中心,E點為髖臼最外側處。經過C、E兩點的直線與身體中線的平行線之間的夾角即為LCEA。Ogata等定義了一種新的測量方法,即取髖臼側軟骨下硬化帶的外緣為E點(圖4)。正常值:>25°。<20°即可診斷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但是若LCEA>45°則說明髖臼有過度覆蓋的傾向。
X線表現--鉗夾撞擊型
·直接表現–髖臼發(fā)育不良(髖臼過深、髖臼前傾、髖臼后傾、髖臼后壁過度覆蓋)
·繼發(fā)髖關節(jié)退行性變–髖臼緣骨化或鈣化–關節(jié)間隙變窄、關節(jié)面囊變–髖關節(jié)水平軸位上股骨頭頸連接部可見局限性的線形切跡或凹陷– 股骨頸前上區(qū)域的囊變及相鄰骨皮質增厚
·
CT表現
掃描部位自髖臼到小轉子·
以股骨頸軸線為旋轉中心軸,所謂股骨頸軸線·
根據兩個骨盆基點來定:股骨頭中心點和股骨頸最狹窄部·
CT表現與X線平片相同·
能更清晰顯示細微骨質結構改變:髖臼邊緣的骨贅、股骨頸疝窩、關節(jié)面下囊變等細節(jié)。
·
MRI表現
基本表現同X線·
對髖臼盂唇和軟骨損傷的檢出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其它表現–股骨頸疝窩–關節(jié)積液及滑膜增生–骨髓水腫·
MR造影優(yōu)于常規(guī)MR
綜述
·臨床表現:
FAI多見于中青年人,凸輪型(Cma型)FAI多見于愛好運動的青年男性。
鉗型(Pinceer型)FAI多見于中年女性。
臨床表現多為輕微外傷后或無外傷的情況下出現腹股溝區(qū)慢性疼痛,髖關節(jié)活動受限,以屈曲和內旋為著,體育活動或者長時間行走后加重;有時疼痛會向外放射到大轉子區(qū),向內放射到內收肌區(qū),甚至放射到臀部。
體檢可以發(fā)現髖關節(jié)撞擊試驗陽性,4字試驗陽性。
撞擊試驗分為前方撞擊試驗和后方撞擊試驗,前方撞擊試驗為髖關節(jié)被動屈曲90°時內旋、內收,后方撞擊試驗為髖關節(jié)過伸時外旋;如果出現疼痛、活動受限,即為撞擊試驗陽性。
·X線表現:
診斷髖關節(jié)FAI的標準X線平片主要是骨盆前后位、側位及水平側位片,均要求患者仰臥位,下肢內旋15°,X線管焦點到膠片的距離為1.2m,前后位片中心線指向雙側髂前上棘連線與恥骨聯(lián)合上緣的中點。
·Pincet型FAI的X線表現:Pincet型FAI一般是由髖臼局限性或普遍性過度覆蓋所致。在骨盆前后位片上,如果發(fā)現在髖臼上部髖臼前壁緣較髖臼后壁緣更靠近外側,即出現8字征,提示前方過度覆蓋;髖臼線位于髂坐線內側,提示髖臼過深;股骨頭與髖臼線相交,則提示髖臼前突。
·Cam型FAI的X線表現:Cam型FAI一般是由股骨頭頸交界處的骨性結構異常所致。股骨頸α角是定量反映股骨頭頸交界處凹陷程度的指標,股骨頸α角>50°提示股骨頭頸交界處骨性結構異常。其他用來評價Cam型FAI的指標包括股骨頭頸偏距及偏距率。
·
CT/MR表現:
在MR平掃圖像上,盂唇撕裂表現為盂唇增厚變鈍、消失或分離移位,髖臼隱窩變小或消失、髖臼盂唇內出現高信號。
髖臼盂唇撕裂常伴有髖臼盂唇退變及盂唇旁囊腫形成。
髖臼盂唇退變表現為髖臼盂唇增厚或體積增大,表面不光滑,盂唇內可見稍高信號,多見于髖臼盂唇基底部。
盂唇旁囊腫位于髖臼周圍軟組織內,多位于髖臼外上方或前上方,在T1WI呈低信號,T2WI或T1WI+脂肪抑制呈高信號,邊界清楚。
·CT及MR可以清楚顯示股骨頸疝窩,CT表現為股骨頸前上方的皮質下類圓形低密度區(qū),直徑一般<10㎜,邊界清晰,周圍可見硬化;MRI表現為股骨頸前上方皮質下方的T2WI中或高信號灶,邊界清晰,周圍可以出現骨髓水腫。
關于股骨頸疝窩的形成原因目前尚不明確,大部分學者認為股骨頸疝窩的形成或髖關節(jié)前方關節(jié)囊與股骨頭頸部前方皮質之間的長期磨損及關節(jié)囊內壓力增高有關,最近有學者認為股骨頸疝窩的形成與Cam型FAI有一定相關性。典型的Cam型FAI可以出現撞擊三聯(lián)征,即髖臼前上盂唇撕裂、髖臼前上軟骨損傷及股骨頸α角異常。
“8”字征
髖臼前傾角的變化:觀察髖臼前傾角的變化的前提是清晰標準的X線片。骨盆出現前傾和后傾以及左右旋轉都將影響對髖臼前傾角變化的判斷。
在標準位骨盆前后位X線片上首先要找到髖臼的前壁和后壁(圖B):正常髖臼前壁覆蓋1/3的股骨頭,后壁覆蓋1/2的股骨頭。髖臼前壁突出或后壁缺損均可造成髖臼后傾,前者髖臼前方過度覆蓋,后者髖臼后方覆蓋不足。前者因前壁突出,髖臼前緣在上半部分位于后緣的外側,因而在X線片上呈現出“交叉”征(圖A),或稱“8”字征。后者因后壁缺損,髖臼后緣位于股骨頭中心的內側,稱為“后壁”征?!敖徊妗闭鲗τ诎l(fā)現前傾角小于4°的髖臼具有95%的敏感度和96%的特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