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部分,正在掌控你的人生。高階版專欄《不會學習,別談才華撐起野心 | 超實用學習之道27講》幫助你發(fā)現(xiàn)學習成長的真相,基于實操與心理學、腦科學的結(jié)合,拆解一些大家弄不明白的學習問題——那些長久以來被各種書籍、文章解釋,但始終無法得到很好解答的問題。
本章解讀關(guān)鍵詞:“案例”
一個實操案例,教你如何進入深度記憶,讓記憶成為你沉淀知識和智慧的蓄水池。
天賦這東西
能抓住的人很少
但我們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彌補
記憶力差是怎樣一種體驗?
馬冬梅~
馬什么梅?
什么冬梅?
馬冬什么?
這是電影《夏洛特煩惱》中的一句經(jīng)典臺詞。
知乎上還有一個神回復(fù):總感覺,憑我的智商,如果記性再好一點,清華北大任我挑,然而事實卻是常常連中午吃了啥都想不起!
有個學生給我留言:
“可以請教一下背詩詞的方法嗎?馬上就要考試,壓力越來越大,但是這些詩詞背了又忘了,好苦惱!我現(xiàn)在主要背唐詩宋詞。比如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老是記不??!”
天賦這東西,能抓住的人很少。
記不力不好,屬于正?,F(xiàn)象。智力水平的分布圖告訴我們,聰明人和笨人屬于極少數(shù),多數(shù)人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
但如果我們通過正確的方法去刻意練習,就可以提高記憶力的黏性和彈性。上一章節(jié)介紹了“意口故圖框”的記憶法,這個章節(jié)針對一個完整的案例,通過拆解唐朝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來刻意練習你的記憶力。
在開始刻意練習之前,先通過一組數(shù)據(jù),再次認識下記憶的重要性。
據(jù)統(tǒng)計,100位科學家中,只有一位記憶力較差。100位演說家中,只有3位記憶力較差,100位成功的商人中,只有四位記憶力較差。而100位普通職員中,卻有79位記憶力較差。
《紐約時報》的一次調(diào)查顯示:所謂成功者,96%記憶力都非常好,所謂失敗者,絕大多數(shù)記憶力都較差。而最新的腦科學與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與創(chuàng)造力不是相悖的關(guān)系,而是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
在我看來,人生50%的成就和高度,來自記憶的重組、建構(gòu)和創(chuàng)造。
打個簡單的比方,你手里有100樣食材,可以開一個中等餐館,而如果你手里只有雞蛋和面粉等少數(shù)的幾樣東西,那么你只能做出雞蛋灌餅之類的食物,可創(chuàng)造性很低。
大腦的原理也是如此!記憶庫里擁有的原材料越多,可以重組、建構(gòu)性越多,創(chuàng)造力就越大。
回到古詩詞的記憶,這個令很多學生頭疼不已的記憶痛點上,下面通過拆解《春江花月夜》的“超大信息量”來解答如何訓練記憶力,建立舉一反三的能力,幫助你在記憶其他繁復(fù)信息時,變得心應(yīng)手,提升自己的學習吸收率,再也不用擔心面臨記憶的壓力,就像某廣告詞說的那樣:“so easy!”
進入深度記憶的三個步驟
記憶第一步:拆解簡化,做一個“破壞專家”
不會作詩,你還不會拆詩嗎?
《春江花月夜》全文252字,這么長的詩,一目看下來,密密麻麻的文字,有種看“天書”的感覺,光看都令人頭疼,何況是要背下來??克烙浻脖车姆绞剑隙ú恍?。就像前面提到的那個學生說的“老是記不??!”
先別急著背誦,而是先做一件事,遵循大腦喜歡簡單的邏輯原理,進行學習內(nèi)容的“拆解簡化”,把這首詩“化整為零、化繁為簡”,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
全文252字,36句詩組成。4句為一獨立詩的話,相當于有9首詩。背誦9首詩,每首才28個字,是不是比背一首252字的詩容易多了,簡單多了。從心理感受來說,心理上背負一塊大石頭,受不了的話,那就分成9小塊,每次只背一塊,從而避免了自己的畏難心理。記住這點,大腦喜歡簡化的東西,由簡入繁。
一口氣吃不成一個胖子!先背一首詩,這個很容易吧!一天一首詩,還會難嗎?記憶沒有過度的壓力,才能收獲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記憶的第一要務(wù)是學會拆解信息,簡化信息,才能改變潛意識里大腦對信息涌入造成的“畏難心理”。見如下拆解示意圖
{!-- PGC_COLUMN --}
記憶第二步:與作者一起共情
學習詩歌,怎么可能少了心靈的投入?
完成第1步的“拆解簡化”,是從心理意識上降低記憶的難度,屬于理性的操作層。而要想記住信息,大腦需要進入情感層面,有情感才會投入,與作者共情,你才會記憶深刻。試想,和你毫不相干,沒有發(fā)生瓜葛的人,在你心里毫無意義,你怎么可能在意他,在乎他,你的大腦必定是空白的。我們之所以記不住要學習的知識,就是因為這些信息與我們沒有產(chǎn)生“情感的瓜葛”,我們只是為了記憶而記憶,為了應(yīng)付某種考試,或是出于某種其它的目的,但并非出于內(nèi)心純粹、真誠的求知欲。這樣的記憶效果肯定不會好到哪兒去。
有瓜葛才會有情感的記憶,哪怕是恨,記憶也會深刻。所謂愛之深恨之切,就是記憶的深度。
詩歌是人類表達內(nèi)心情感世界,渲染情緒的手段。雖然詩歌離我們的年代很遙遠,無法感同身受,但是我們可以基于作者的時代背景,通過詩歌的內(nèi)容從中體會一二作者當時的情感和心境。
解析信息,一首詩、一個人、一個故事,透過文字描述的情景,帶上想象力的腦洞,與作者“共情”,獲得心靈的遷躍,這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xiàn)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gòu)成了奇妙的誘人探尋的藝術(shù)境界。整首詩進行分類,歸為三大部分“景色、感慨和離愁”,這就是它的框架。
第一部分:2首詩,描寫春江美景,江潮浩瀚無垠,氣勢宏偉,大自然神奇的創(chuàng)造力。
第二部分:2首詩,描寫由江月產(chǎn)生探索人生哲理和宇宙奧秘的感慨。
第三部分:5首詩,描寫由人生感慨引出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愁別恨。
記憶第三步:組合創(chuàng)造,靈活使用記憶法
方法是死的,缺少刻意練習,怎么可能精一行,通一行?
完成第2步,進入記憶的真正實操部分。
1、導入記憶口訣法
《春江花月夜》9首詩,繼續(xù)利用簡化思維,把三部分內(nèi)容簡化成“景、思、情”和“225”的記憶口訣。
2、導入記憶框架法
這個記憶口訣,就是你這首詩的記憶框架,強化這個思維框架,植入到大腦里形成大腦再生的“神經(jīng)元樹杈”,讓檢索信息有了“記憶坐標”的定位;然后你根據(jù)這個框架輸入信息,把252個字鎖定在你設(shè)定“景思情”的三級記憶框架,讓它們有了家的歸宿,有一座指引方向的燈塔,避免盲目、機械地把信息存儲在大腦里;最后,在利用“景思情”這三個框架的概念,演繹、生發(fā),輸出你的記憶信息。
3、導入圖像記憶法
把左腦換成右腦,建構(gòu)圖像。
以第一首詩句為例,“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其中“潮水連海平,明月共潮生,隨波千萬里”這些文字都極具畫面感,用現(xiàn)在流行的左右腦來說,左腦語言的邏輯思維+右腦圖像的藝術(shù)思維,才能激發(fā)更大的記憶潛能。
簡單一句話,左腦輸入文字,右腦同步“流淌”出相對應(yīng)的畫面。
當定格在紙面上的那些小小的方塊文字跳出了狹小二維平面空間的“囚禁”,自由進入更為廣闊視野的三維立體空間時,意味著插上想象力翅膀的大腦擁有更大的存儲空間,信息的記憶才能不會變得那么擁堵,不堪重負。
同時,在記憶信息時,要把前后信息連接起來。以第一句詩為例,“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除了增加畫面感,我們不能一邊又一邊的像復(fù)讀機式的背誦,硬生生死磕的記憶沒有半點鮮活力。
怎樣才能進入深度記憶呢?
繼續(xù)借助拆解思維!
這是個極其實用的思考工具,一旦你反復(fù)把它用在解決難題的思考上,進行“庖丁解?!保蠖鄶?shù)難題都可以被你拆解后,問題一覽無余,從而使你的問題得以迎刃而解。
這句詩從畫面潮水、潮生到隨波千萬里,再到何處春江無月明,畫面是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再到發(fā)出感慨,從視聽感官引發(fā)大腦的思考,理解這個潛在的隱性邏輯,你在背誦記憶這些信息時,文字才會在你的大腦里流動起來,跟隨作者的節(jié)奏,讓你輕而易舉地記憶你想要獲取的信息。
4、導入故事記憶法
創(chuàng)造你的故事力,講好故事。
張若虛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背景無法考證,但我們可以自己設(shè)定一個“簡單”的背景,定義一種“假說”。這里的假設(shè)是自圓其說的意思,自己認為合理的東西,并且是與自己關(guān)聯(lián)的事物。普遍上,人們對自己周圍發(fā)生的事情,尤其對自己親歷的事情,記憶特別深刻。假定你自己就是“張若虛”,你就是這首詩的主角,有一天我來到海邊,看到眼前的這幅海景,不免詩興大發(fā);然后閉上眼睛,一邊嘴里念著詩句,一邊仰頭凝視前方,腦海里流淌出一幅幅畫面。
最后,采用眼口手心、循環(huán)重復(fù)、傳授他人等方式來提高記憶的黏性,讓信息在大腦里形成“記得住,記得牢”的深度記憶。
5、導入意義記憶法
對于學霸來說,一提到考試,往往都興奮無比,又到了開始展示自己“智力肌肉”的機會,但對于多數(shù)非學霸來說,一次考試就是經(jīng)歷一次火焰山的煉獄。
但通過以上四個步驟的操作,學習畏難的心理閾值被大大降低。換句話說,天平的一端向?qū)W習的意義感傾斜,從而使得學習變得輕松快樂起來。這是個塑造意義的過程,它不直接提出意義,逼迫自己找一個意義來召喚行動的力量,而是用逆向思維,通過四個步驟“問題+論證+方案+意義”的方式來產(chǎn)生意義感。
1)找出關(guān)鍵問題是什么
2)論證如何才是最優(yōu)解的思路
3)制定解決方案,越細節(jié)越容易執(zhí)行
4)最后領(lǐng)會這一切給你的啟示,意義是什么
這種思維方式就是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事情本身上,避免事情之外的情緒發(fā)泄,做到溫和理性,用事實說話,用證據(jù)和效果服人。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
排斥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但迫于外界壓力,要去做這件事,開始很痛苦,碰了一鼻子灰,當你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或是獲得了他人指導,一步步展開操作,隨著問題的逐步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意義感是一點點自動呈現(xiàn)出來的。就像有句話說的那樣“每一步都算數(shù)”,在一個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中,原本毫無意義感的行動會在不知不自覺中被磨礪出溫度和激情,意義的感知越來越強,意義是自動呈現(xiàn)的!
可惜的是,多數(shù)人并沒有把這個過程塑造的意義感,變成一種自我本能的思維習慣——從問題到論證,從論證到方案,最后讓意義自動呈現(xiàn)。
一旦你形成這種思維慣性,那么你就會在每一次解決問題體驗中,逐漸升華自己人生的意義感,并最終找到它的終極坐標。
解讀完以上“意口故圖框”記憶法的五個步驟,有的人會覺得,這也太很復(fù)雜了吧,哪有時間來做這些繁瑣的事。直接背就完了,弄這么復(fù)雜干嘛!回到文章開頭話題,除非一個人擁有過目不忘,或是看幾遍就能記住的本領(lǐng)。否則,死記硬背,肯定是行不通的。就像王興說的:“多數(shù)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事實上,任何事情,在你沒有養(yǎng)成習慣之前都很難。比如,早起這事,是多大點時??!但對于有些人來說,太難了,比造航母、飛機還難!如果你能耐著性子,反復(fù)刻意練習,一旦形成慣性,慣性本身的力量就推動著你前進,成為一種潛意識里不由自主,不得不做的行為習慣。
小結(jié)
大腦雖小,空間卻無限,可以裝下整個宇宙!
記憶不是賣苦力,有趣才是打開記憶之門的關(guān)鍵。記憶方法并不復(fù)雜,重在實踐,靈活組合使用,進行反復(fù)刻意練習,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找到自己的記憶節(jié)奏,記憶才能成為你沉淀知識和智慧的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