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爸爸媽媽在家里喜歡用嗔怪式稱呼,比如媽媽叫爸爸“死胖子”、“死鬼”,爸爸叫媽媽“小弱智”等。其實,青欖君認為這類稱呼更適合私密的情感宣泄,不適宜在孩子面前頻繁互稱。本文作者大fairy
——青欖君說
前兩天,看到一則新聞。
湖北十堰,一名3歲女童與家人走失。當(dāng)民警趕到,詢問其父母信息時,孩子的一句話讓民警哭笑不得:“我爸爸叫死胖子!”
不僅是民警,就連屏幕后的廣大網(wǎng)友們,也都被這句話逗樂了。
原來,這個孩子的家庭中,媽媽經(jīng)常喊孩子爸爸為“死胖子”。這個或許是親昵的稱呼,卻被孩子當(dāng)了真。
而當(dāng)日常嘴炮內(nèi)化成孩子的認知,卻沒人能笑出來了。
一對夫妻經(jīng)常當(dāng)著孩子的面互懟。指導(dǎo)孩子做功課時候也不例外,爸爸嫌媽媽學(xué)歷低,而媽媽則反諷爸爸薪水低。
一次,媽媽要給孩子檢查作業(yè),沒想到孩子說:“媽媽,爸爸說你是智障,我怕你會算錯?!?/p>
原來,大人間的所有互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所以我們提高自己,學(xué)習(xí)如何與孩子相處。但我們都忽略了一點:親子關(guān)系并不是養(yǎng)育的全部,家庭才是。
孩子,遠比我們想象中的更敏感。01
日常稱呼,折射出家庭的教養(yǎng)
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全部的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能歸結(jié)到榜樣上,歸結(jié)到父母的行為上?!?/p>
上周,同事雯姐在辦公室吐槽8歲的兒子。
雯姐說,孩子什么都挺好,就是說話沒大沒小。他想喝水,會對雯姐說:“喂,給我倒杯水”;他想吃蝦,會對奶奶說:“哎,奶奶,晚上做蝦給我吃!”
在學(xué)校,他對同學(xué)也“哎、喂”地稱呼,甚至有時,對老師說話也會這樣。
因為這事兒,有老師還專門跟雯姐溝通過幾次。雯姐也試過和孩子談,但基本無效,好個兩三天,之后照舊。
孩子雖小,但常用這種語氣詞也顯得不太禮貌,正當(dāng)大家唏噓的時候,財務(wù)部張哥推門進來:“哎,昨天的合同給我一份?!?/p>
只見雯姐快速遞出去一個文件夾。
雯姐和張哥是公司的夫妻檔,我們經(jīng)常用默契來打趣他們嚴絲合縫的配合。但這次,我心里一動,問雯姐:“平時你們夫妻在家,都會怎樣稱呼對方?”
“老夫老妻了,哪有什么稱呼!當(dāng)了一天的同事,晚上回家連話都不想跟他說?!?/p>
同樣的事情,也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結(jié)局。
綜藝《爸爸去哪兒5》中有一期,jasper想吃雞腿,就對爸爸陳小春說:“嘿!我想吃那個,你給我夾?!?/p>
陳小春當(dāng)時幾乎愣住了,不過他控制住自己的暴脾氣,把菜夾給jasper,同時嚴肅又極為認真地對jasper說:“嘿什么?我是爸爸,不能嘿,要叫爸爸!知道嗎?”
后來,jasper再也沒叫過“嘿”,不僅對陳小春,也對節(jié)目中的任何人。
稱呼,不僅是單純的名號,更是一種社會化身份認同的體現(xiàn)。
在一個不把稱呼當(dāng)回事的家庭里,孩子意識不到社會化身份重要性,把不禮貌當(dāng)有趣,難以獲得社會認同。
董卿說:“你想要孩子是什么樣,自己就先成為那個樣子?!?/p>
因為孩子的脾氣秉性,很大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家庭和父母的修養(yǎng)。02
日常稱呼,決定了家庭的溫度
從心理學(xué)上說,夫妻間的稱呼,是彼此親昵的直接體現(xiàn)。
《軍師聯(lián)盟》里,吳秀波飾演的司馬懿與劉濤飾演的張春華伉儷情深。但劇外,劇情卻被史學(xué)家詬病。
理由就是史書上司馬懿對張春華的稱呼:老物。
據(jù)記載,有次司馬懿生病,張春華前往探望,司馬懿大呼:“老物可憎,何煩出也。”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老東西真討厭,快出去!”
張春華自覺受辱,遂絕食。而兒子們也自覺站在母親一邊,同時以絕食要挾父親。司馬懿只得認罰,不過他仍心有不甘地說:“老東西沒啥可惜的,就是怕坑了我的兒子們。”(老物不足惜,慮困我好兒耳!)
看一個家是否有溫度,不要看房價幾何,權(quán)勢多厚,要看這個家庭里的人都是如何稱呼對方。確切地說,是夫妻間如何稱呼彼此。
之前熱播的《如懿傳》里,因為十三阿哥的夭折,皇帝心生埋怨,疏遠如懿。數(shù)月過去,皇帝再見如懿后,開口的第一句話竟是:”皇后近日可好???“
之前,皇帝一直都稱皇后為如懿。如今,皇后的稱呼一出口,不光如懿,連觀眾都知道:帝后是徹底生分了!
心理學(xué)研究表明:情感隔離,是冷戰(zhàn)夫妻的最常見特征。
就是說,如果夫妻間感情不和諧,而又不想明示,他們往往會盡可能地保持一種克制的相處氛圍,俗稱生分。
笑容可以偽裝,言辭可以粉飾,但對彼此疏離感的稱呼,是騙不了孩子的。
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在面對困難時,會傾向于選擇逃避。因為他們從父母處學(xué)來的,就是冷處理。03
親密關(guān)系,要有序有度
武志紅在《為何愛會傷人》里說過:夫妻間的親密關(guān)系,是一個家庭的定海神針。
只有當(dāng)孩子意識到父母間的親密時,他們才會心無旁騖地看世界。
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用行動告訴他們:爸爸愛媽媽,而媽媽也愛著爸爸。
少在孩子面前用“嗔怪式稱呼”
嗔怪式稱呼,比如媽媽叫爸爸“死胖子”、“死鬼”,爸爸叫媽媽“小弱智”等。這類稱呼更適合私密的情感宣泄,不適宜在孩子面前頻繁互稱。
因為孩子無法理解大人的小心思,即使是懵懵地懂了點,也會因羞于對外人言,而對父母的行為生出羞恥感。
秀恩愛如霍思燕杜江夫婦,在孩子面前,也是代入孩子視角,用爸爸、媽媽稱呼彼此,反而更顯溫馨有愛。
管理情緒,給孩子多點安全感
對孩子來說,父母對彼此的稱呼,是家庭感情是否牢固的晴雨表。這份晴雨表,直接決定著孩子能獲得多少安全感。
父母越恩愛的家庭,孩子的安全感越高。
既然是生活,又不可免俗地會有不和諧的聲音。這個時候,要給孩子最直接的安全反饋。
比如,可以與伴侶約定,給彼此一個過渡期的中立稱呼。吵架前,是爸爸、媽媽,吵架后,是孩子爸、孩子媽。
孩子一定會敏感地發(fā)現(xiàn),你們彼此的稱呼變了,但孩子并未從中獲得任何負面反饋信息。04
小稱呼,大世界
有句話說,愛一個人,是會寫在眼睛里的。那么,愛一個家,以及是否能恰當(dāng)?shù)乇磉_愛,也藏在我們對彼此的愛稱里。
楊絳稱錢鐘書為默存,那是他的字;錢鐘書則叫楊絳為季康,那是她的名。
再愛,再親密的關(guān)系,都尊重彼此的獨立人格,多好。
好的稱呼,一定是克制的,既不會甜到發(fā)齁,也不會冷到傷人。身為父母,只有當(dāng)我們彼此尊重、彼此相愛時,這個家,才是個有溫度的家。
正如楊絳先生所說:“好的家庭,好的教育,才會有好的孩子。”
愿每個家庭里的人都深愛,并被彼此溫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