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頎,碩士,副主任醫(yī)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七醫(yī)學中心理療科
面癱,又稱“口癖”“吊線風”“口眼?斜”,是以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癥。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口眼歪向健側,患側額紋消失,不能蹙眉,眼閉合不全,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口角下垂,鼓腮、吹哨時漏氣,食物易滯留于病側齒頰間,可伴有舌前2/3味覺喪失、聽覺過敏、多淚等癥狀。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因正氣不足,絡脈空虛,風寒或濕熱之邪乘虛侵入陽明、少陽之脈,以致氣血阻滯,經(jīng)氣不和,經(jīng)脈失養(yǎng),肌肉縱緩不收所致。西醫(yī)學的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可參照本病治療。
【辨證分型】
1.風寒 見于發(fā)病初期,面部有吹風受涼史,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2.風熱 見于發(fā)病初期,往往繼發(fā)于感冒發(fā)熱、中耳炎、牙齦腫痛之后,伴有耳內(nèi)、乳突疼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3.氣血不足 多見于恢復期病程較長的患者,面色淡白,可伴體倦乏力,頭暈等癥。
【治療方法】
方法一
1.選穴
(1)主穴:雙側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患側陽白(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顴髎(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牽正(在面頰部,耳垂前方0.5寸)、下關(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地倉(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健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shù)?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2)配穴:額紋消失加患側魚腰(在額部,瞳孔直上,眉毛中);露睛配患側攢竹(在面部,當眉頭凹陷中,眶上切跡處)、四白(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流淚不止加患側睛明(在面部,目內(nèi)眥角稍上方凹陷處);鼻唇溝變淺配患側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凹陷處);人中溝歪斜配水溝(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口角歪斜加患側頰車[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夾承漿(下頜部,當頦唇溝中點旁開1寸處);耳后疼痛或味覺異常配患側翳風(在耳垂后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恢復期治療加雙側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圖1)。
![]() | ![]() |
![]() | ![]() |
![]() | ![]() |
圖1 面癱取穴一
2.操作方法 采用針罐法。
(1)針刺:囑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進針,風池行捻轉瀉法不留針,合谷行捻轉瀉法,其他穴位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運針1次。
(2)閃罐:起針后立即用小火罐拔于所選穴位上,初期僅各閃罐(視頻1 面癱初期閃罐法)5~10下,恢復期可梅花針輕叩(視頻2 面癱部位梅花針輕叩法)后留罐5~10分鐘。拔罐順序為面部牽正、下關、顴髎,額部陽白,口角部地倉,最后拔風池。面頰部由口角附近開始向耳根部輕輕閃罐牽拉,前額部則由眉上向發(fā)際方向牽拉,動作要輕快、迅速,負壓吸力適中,以局部皮膚潮紅發(fā)熱為度(圖2)。
視頻1 面癱初期閃罐法
視頻2 面癱部位梅花針輕叩法
![]() |
圖2 面癱拔罐一
一般取患側主穴,病情重或病程在1個月以上者,加取健側相應主穴;配穴按癥選取,只刺不拔罐。每日治療1次,進入恢復期可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方法二
1.選穴 患側的陽白、顴髎、牽正、頰車、地倉(圖3)。
![]() | ![]() |
圖3 面癱取穴二
2.操作方法
(1)刺血拔罐(視頻3 顴髎穴刺血拔罐):囑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左手拇、示、中三指夾緊穴位被刺部位,右手拇指、示指兩指持三棱針快速點刺1~3下,以微出血為度,再拔罐5~10分鐘,出血量以3~5毫升為宜(圖4)。
視頻3 顴髎穴刺血拔罐
![]() A.顴髎穴刺血拔罐 | ![]() B.顴髎穴罐痕 |
圖4 面癱拔罐二
(2)穴位貼敷:起罐后用藥外敷,取白附子30克,白芷、川芎各15克,麻子仁(去殼)5克,共研細末備用。臨癥時酌情取40克藥粉與20克面粉拌和均勻,用生姜或米醋調和成粥糊狀,分做成4個小藥餅,貼于所拔穴位上,4~5小時后取下。
每周治療2次或3次,5次為1個療程。
【注意事項】
1.腫瘤或其他某些疾病導致面神經(jīng)嚴重損害者,不在治療之列。
2.發(fā)病1周以內(nèi)手法宜輕,取穴宜少。針灸治療如果過早使用透刺,強刺激會加重面神經(jīng)損傷,妨礙面神經(jīng)恢復,甚至出現(xiàn)面肌痙攣或閉口-口角聯(lián)動情況。
3.治療期間囑患者局部熱敷,避免受寒吹風,必要時可戴口罩、眼罩防護。
4.因眼瞼閉合不全,灰塵容易侵入,注意白天用眼藥水,晚上用眼膏保護角膜及預防角膜炎。
5.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進食后常漱口,清除患側齒間食物,保持口腔清潔。
6.加強面部表情肌功能訓練,如吹氣球或點燃的蠟燭、嚼口香糖、對著鏡子有意識地做各種表情等。
【典型病例】
劉某,女,34歲。7天前晨起覺右側面頰部麻木不適,漱口流水,吃飯右側存食。診見:神清,右側乳突處輕度壓痛,右側額紋消失,右眼瞼閉合不全,口角左歪,鼓腮右側漏氣,人中溝稍左偏,伸舌居中,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診斷:面癱(右側面神經(jīng)炎)。予以針刺雙側風池,左側合谷,右側陽白透魚腰、下關、顴髎、牽正、地倉透頰車、迎香、夾承漿及人中,得氣后留針30分鐘。同時予以全科治療儀照射右側乳突及面頰部,出針后予梅花針叩刺右側前額及面頰部,再予閃罐吸拔前額及右側面頰處,反復至罐口發(fā)燙為止。經(jīng)1個療程治療后,表情肌功能改善,疼痛好轉,繼續(xù)予第2個療程,共治療10次后癥狀消失,未留后遺癥。
閆某,男,23歲,左側口眼歪斜1個月余。發(fā)病后曾于當?shù)蒯t(yī)院治療,癥狀有所好轉,但左側面部活動仍欠靈活,左側額紋消失,眼瞼閉合無力,鼻唇溝變淺,鼓腮微漏氣,飲食、二便正常,舌暗苔白,脈細澀。予以針刺風池(雙)、絲竹空透魚腰(左)、下關(左)、四白(左)、地倉透頰車(左)、迎香(左)、合谷(右),太沖(雙)。留針30分鐘,5~10分鐘行針1次。配合患側刺絡拔罐,用三棱針點刺左側陽白、顴髎兩穴,以微出血為度,然后拔罐,留罐5~10分鐘。隔日1次,共治療20次而愈(圖5)。
![]() A.顴髎穴點刺出血 | ![]() B.陽白穴點刺出血 |
圖5 面癱拔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