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子的思想中,“民”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把“民”排在了第一位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成,恰恰是以民為基礎。孟子說:“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狈彩鞘ッ鞯木鞫济靼祝习傩兆罨A的生活保障是很重要的,其他的一切君民行為都是在此基礎之上的,只有滿足了百姓的基礎物質需求,才可以對其進行思想教育、道德教化等更高等的社會建設,換句話說,富民,是“仁政”實施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要內容就是富強,讓廣大的人民群眾富裕起來。同時,孟子也注意到了富民問題中的平衡問題,“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fā)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币簿褪钦f不僅要讓人民富裕起來,還要注意貧富的差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們培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今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進一步說,如果貧富差距過大,社會就逐漸趨于不穩(wěn)定,社會安定就會有危險。所以,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以國富民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都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傳承和弘揚。孟子又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也就是對民的進一步要求,在物質基礎得到了保障以后,每個人都應該注重這“四端”的培育,即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心是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智的開端。如果都能做到并且發(fā)揚光大,就可以國富民強,國泰民安;反之,那就連侍奉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孟子在此思想中多次提及父母,也正是想以小家庭為單位,這是社會思想的基礎,家庭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融入社會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文明、和諧也正是孟子仁義禮智信的體現(xiàn)
三、仁政學說構建和諧社會
從孟子的“仁愛”到當代的“為人民服務”,他們有著共同的文化底蘊,內在精神上具有一致性,“為人民服務”內在地蘊含了傳統(tǒng)的“仁愛”精神。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最基礎的要素,孟子堅決主張用仁義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目前,中國社會正面臨著社會轉型帶來的道德“失范”和“誠信”危機,因而,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在與人交往時將心比心,多為他人著想,少替自己打算,營造友愛互助、和諧融洽的社會氛圍,化釋那些由市場經濟消極因素帶來的自私冷漠、利益至上等極端個人主義。我們要吸取孟子“仁愛”思想的精華,在全社會進行社會道德的教育,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素質,尤其要把青少年和大學生作為重點的教育對象,以愛為先,對他人要有仁愛之心,講究禮節(jié)和禮貌,重視誠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在任何時候,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都要約束自己,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在全社會形成熱愛集體、熱心公益、扶貧濟困的社會氛圍。毫無疑問,這樣的道德,正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只要人人都懷有仁愛之心,那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然就容易協(xié)調,各種矛盾也容易消解,從而實現(xiàn)人人平等、團結互助、誠信友愛、和衷共濟、和諧相處的人際關系。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以使人們更順利地交流和溝通,從而增進人們之間的了解與友誼,有助于保持各自的身心健康,協(xié)調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為各項工作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支持,保障并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即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目標。
四、生命價值觀推動正能量傳播
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人,人的生命是最可貴的。一個人對生命的思考屬于非常高級的思考,孟子的生命價值觀除了具有積極的發(fā)揚人的生命善性,力圖營造出和諧、仁愛的生命倫理氛圍,使人類社會具有合乎情理的生命倫理價值。其更為重要的是在人的生命終極關懷方面,提供了全面、系統(tǒng)的理論反思,對中國人在安身立命、養(yǎng)生喪死方面有著深遠而深刻的影響,對國人生命觀與民族品格的塑立發(fā)揮著重大作用。孟子的生命價值觀可分為三個層次:保全生命、存養(yǎng)生命、超越生命。保全生命是指珍惜生命,對自然生命的關愛,捍衛(wèi)生命的尊嚴。存養(yǎng)生命是指養(yǎng)護生命,成就生命的德性之境。超越生命則是對生命歷程的整體把握,是了悟生死之后的坦然和豁達,是達至“天人合一”、參贊萬物的生命審美境界。在儒家看來,保全生理性的生命固然是重要,但是生命的價值絕不僅局限于肉體生命,儒家認為生命的最高價值是生命本性得以自然的生發(fā)和展現(xiàn)。儒家宣揚“人”的價值,其理論基礎就是承認人具有獨立意志、具有獨立人格。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仁人志士的道德追求。對仁人志士的人格塑造亦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如蘇武持節(jié)牧羊威武不屈,岳飛精忠報國矢志不渝,杜甫身處貧賤心系天下寒士的冷暖,文天祥兵敗被俘后的慷慨赴難等等,均是這種人格精神的具體寫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過程中,義與利、公與私、理與欲、靈與肉的沖突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強烈,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以上關系,經得起權、利、色、欲的誘惑,不為權所動,不為物所役,不為色所迷,發(fā)揚孟子“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氣,做到一身正氣,光明磊落,始終保持著正能量,是每個華夏兒女都必須做出的人生選擇。
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仁政學說蘊含著傳統(tǒng)的人文精華,它歷久而彌新,不斷給現(xiàn)代人以有益啟示,有形或者無形地對當今政治體制改革發(fā)生影響,對當代中國政治文明建設提供借鑒。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孟子仁政學說的現(xiàn)代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將更加顯現(xiàn)。
注:歡迎各界有識之士投稿,經篩選后發(fā)布。聯(lián)系人:孟廣陽,聯(lián)系方式13224302359(微信同步),郵箱3788830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