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曲家德彪西的這曲《月光》“印象”、朦朧、清雅、靜謐。
加拿大女鋼琴家Angela Hewitt安吉拉休伊特獨奏德彪西《月光》
德彪西《月光》,阿列克謝·扎東斯基(Alexey Zadonsky)演奏
在音樂作品中,《月光》首先讓人想到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然而這卻是歷史與他開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貝氏原作并無“月光”這一標題,但H.F.L.雷爾斯塔勃(1799~1860)因樂曲第一樂章而想到了盧塞恩湖上的月光,因為為之定名“月光”。
而德彪西的《月光》(clair de lune)原屬《貝加莫組曲》(Suite Burgamasque)第三樂章,但作品實在太美了,以至人們常常將它單獨抽出演奏,久而久之,便忘了其真正出處。
作為印象派音樂的鼻祖,德彪西的音樂作品可稱是名副其實的“音畫”。人們對王維的詩曾有過這樣的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借用這一評價,德彪西的作品可以當之無愧地稱“曲中有畫,畫中有曲”了。
如果說“靜”是貝多芬月光的最大特點的話,那么“動”便是德彪西月光的精髓所在。在他的音樂里,月光如水般傾泄,緩緩流淌,充盈整個房間。貝多芬的月光是月光下流淌的故事,那流暢的旋律將故事娓娓道來;而德彪西的月光就是月光本身,一夜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