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別嫌自己考得少了,只要你超過78分,就比全中國一半的同齡人厲害。
高考數(shù)學有多簡單?
全國I卷理科數(shù)學有將近18%的考生成績在130分及以上,約4%的考生成績在140分以上。
4%等于二十五分之一,也就是說平均25個考生里面,就有一位同學能達到140的絕對高分段。這個比例相當高,如果你對照學科奧林匹克競賽、體育人才選拔,就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需要絕對天賦的領域,表現(xiàn)得出類拔萃的人往往來自很大的人口基數(shù),例如數(shù)學全國冬令營集訓每年僅從全體高中生中選拔20人,約等于三十萬分之一;乒乓球運動員從全體從事這項運動的人中選拔,最后出現(xiàn)張怡寧這種頂尖選手的比例約為四十萬分之一。
也就是說,高考數(shù)學要達到高分段,絕對還沒有到拼天賦的程度。只要講究學習方法,下功夫學習,下一個二十五分之一就是你!
1.這些題值得做三遍
錯題、歪打正著做對的題,一定要做三遍。
第一遍就是正常做的那一次,注意,一定要對照老師講的或者參考答案,仔細訂正。
第二遍,是隔一天再做。一定不要看著標準答案走馬觀花,紙上得來終覺淺,做題務必要躬行。從頭到尾完全自己做一遍,如果卡殼了也不要立刻去翻答案,實在想不出來了再去看整理的內容。
第三遍,是隔一個星期再做一遍。這時候水平較高或對這個題目掌握較好的同學,可以純憑思考做題,不必手寫了。不要覺得思考不如手寫,一個人如果什么都不往紙上寫,全憑腦子做題,那么他的思維深度和記憶力都是top級的。大家可以在日常學習中有意識地鍛煉這一點。如果你做不到純思維解決,那么借助紙筆也沒問題。
任何一道題,這樣做過三遍以后,首先它會成為你高中三年絕對忘不掉的題目。很多同學在后臺留言說自己錯過的題還會再錯,不知道該花多少時間去記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其實你只要再多做2遍就可以了,就這么簡單。
其次,這道題從此不僅僅是一道題了,它的解決方法,會成為銘刻在你潛意識里的思維方式,一旦遇到類似的問題,或者一個大問題里面有一小部分可以這樣解決,這一方法和思維會自動激活,你會覺得做題越來越順,越來越容易,數(shù)學變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有趣。
2. 要建立自己的錯題記錄本
錯題本的終極意義是糾正錯誤的思維,而不是把所有錯題照抄就算了。
數(shù)學是一門很“輕”的學科,復習數(shù)學的時候,很少有人說我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記不住了背不過了,而是題目不會做了。這就是數(shù)學思維性的體現(xiàn)。你只需要記住相對而言很少的公式定理,做題全靠活學活用。所以你一定要有一本自己的筆記,來記錄正確的思維方式,摒除錯誤的解題思路。這樣就保證了你會做的題越來越多,而且不容易忘。
錯題本的關鍵是“以我為主”,切忌照抄標準答案。我在做這道題的時候犯了哪些錯誤?應該如何避免?我為什么卡殼了沒做下去?是一時沒想到還是這一塊的知識學得確實不扎實?這些思考要自己批注在錯題本上,這是任何參考書、任何老師都無法給你的答案。
3.永遠牢記:活學活用,不套答案
數(shù)學拒絕套答案。誰要是抱著套模板、套答案的心態(tài)學習數(shù)學,永遠學不好。
你一定要牢記,每一個題都有解決它本身需要的一套思維流程。大多數(shù)題目看起來是常規(guī)的、熟練的、不需要思考的,那只是因為出題人不想給你設置陷阱,僅此而已。
每套試卷都需要區(qū)分度,需要讓多數(shù)人會做多數(shù)題,少數(shù)人會做少數(shù)題,需要通過題目的設置充分地反映每個人的層次和水平。如果一套試題過于簡單,那么真實水平高和低的人都會得150分、140分;如果一套試題過難,真實水平高和低的人都會的90分、80分,這是不允許的。一套好的試卷,水平高的人做了可以得140分,水平低的人得120分,再低一些得100分、90分,這是高考追求的目標:充分的區(qū)分度。
區(qū)分度可以設置在任何一個知識點上。你以為概率論平平常常,幾乎是一成不變的一個大題,2018年全國I卷就在這個題上做了文章。僅僅更改了一些敘述的條件,大多數(shù)同學就已經看不清其中蘊含的概率論模型,更別提怎么解題了。但是對數(shù)學有深刻理解的人不會栽跟頭,因為他們學習每一部分知識的時候都沒有止步于“這類題用這個方法就可以了”,而是始終深入思考每個模型、每個題目的本質。他們不套用所謂的標準答案,才能真正學到數(shù)學的精髓,從而不怕千變萬化。
經常有同學說,日常訓練時看到的高考題、模擬題“難度不過如此”,為什么自己考的時候根本考不到高分?很簡單,你做練習的時候,是一個不斷地告訴自己“原來這樣做就可以了”的過程,但新的考試沒有遵從你的想法,沒有遵從你的舒適區(qū),而是將區(qū)分度放在了不同的題目上。當你安慰自己“難度差不多這樣”的時候,悲劇已經注定了。
面對數(shù)學,一定要有這樣的態(tài)度:我即將面臨一大波見所未見的題目,它們考察的還是我學的這些知識,但絕對不會100%是我熟悉的套路。我的信心不在于我即將面對的題目都做過,而是我能夠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思維,解決這些問題。
4. 先做好多數(shù)人,再做少數(shù)人
每一個年份、每一個地區(qū)的高考題,在設計時都是照著基礎題:中檔題:高檔題=7:2:1的比例完成的。如果你拿不到105分,真的不是智商問題,是沒學好基礎部分。
經常有一種誤讀,認為鞏固基礎知識就是專注看課本,少做題。錯,大錯特錯。數(shù)學這么重思維的學科,誰做題少了誰就是傻瓜,因為沒有一定的題量,你根本建立不起條件反射般的思維去解答考試的問題。鞏固基礎最重要的是三步走:1.明白每一個公式、定理是怎么來的。2.明白每一個公式、定理脫胎于怎樣的實際問題。3.明白每一個公式、定理可以解決哪些問題,怎么解決。
一個定理推導的過程,其思維含量決不亞于任何一道大題。如果你不知道定理是怎么推出來的,真的只能說該部分知識的全部,你基本都是建立在空中,而非扎實的掌握。同樣地,定理的產生不是無緣無故的,必然是實際中遇到了問題,才迫使數(shù)學向前發(fā)展以解決它們。理解一個定理因為什么而產生,對你在后面的綜合練習中判斷什么問題用什么知識至關重要。然后我們要關注的是用定理解題,你要先做一部分好題,然后閉上眼睛想想:這部分題目的共同點是什么?我用了這個定理的哪些變形?與其他哪些定理聯(lián)用了?一直做一直想,重復4-5次,一整塊知識就被突破了。
在上述步驟里面,沒有任何一步是一位普通中學生做不到的。做多數(shù)人,真的不難。
5. 永遠不對答案
在數(shù)學學習的道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就是交作業(yè)前對答案。
對答案會徹底摧毀一個人對自己思維過程的信心。他屈服于周圍人的答案,將眼前一道題的對錯看得比天還大。他會逐漸變得束手束腳、不敢思考。他會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全憑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生活。
這是完全錯誤的。數(shù)學給我們帶來的,遠不止高考考場上的150分。數(shù)學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理性,獨立,不盲從于任何所謂權威的答案,或者大多數(shù)人的聲音,任何問題的結果只取決于正確的邏輯思考。
錯了就直面錯誤,在一次次真實的錯誤中體會正確的數(shù)學世界如何建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真實、有效的學習網絡,一個堅定、理性、勇敢的學習觀、生活觀和價值觀,也會隨之建立,使你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