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紹一下陶碗和瓷碗。具體到做陶瓷的門道,可就太多了。一年多前我跟著央視科教頻道走陶瓷器制作的工廠,那畫面簡直歷歷在目......我一想到實操的技巧就腦門兒疼......那今天我們就分“手工做陶碗”和“機器做瓷碗”,講一下大概的制作流程吧~
拉坯環(huán)節(jié)
我國畢竟是瓷器大國,現(xiàn)在大家用陶器做碗已經(jīng)是很少見了,真要做的話,也更多是在當?shù)氐奶账囸^,大家都把制作過程當做一種休閑活動來開展......如果有現(xiàn)成的陶器用泥,那就直接開始拉坯環(huán)節(jié),做碗的造型了。泥巴干了就滴點水,水多太軟就晾一晾......看著底下平臺轉(zhuǎn),只需要用手扶著捏碗會省力?不,真上手晃的很......新學制陶的學徒,是光拉胚就要學幾年的。
修坯環(huán)節(jié)
之后需要把大致成型的陶土用帶著小鋼絲圈的刮刀做一個修整??吹阶约旱睦弦曨l,直想感謝幫我修坯的童定家老師,一想起我做毀了的那些個陶器,難為他一位陶藝大師親手給我這小學徒修半天坯了......??
燒制成型
最后送進窯子,小心謹慎控溫燒出來,就是底部刻著我自己大名的陶碗了。
讓大家見笑了,說是做碗,更像是化緣用的陶缽......后來還被我一不留神砸了自己的飯碗......
制作泥料
做瓷碗,首先是制作泥料。要把各類瓷土按照特定的比例給混配在一起,經(jīng)過細碎研磨后和水攪打在一起,接著去除泥料中的各類雜質(zhì),然后還有過篩、抽漿、榨泥的環(huán)節(jié),最后才是練泥和攪練,這么出來的泥料才能用來制瓷。這個過程相當繁復,至于我在工廠搬泥餅的環(huán)節(jié),感覺像是過去砸場子的......就直接跳過吧......
機器旋坯
到了我們的機器一條龍環(huán)節(jié),一切都看起來井然秩序!首先把切下來的泥料送進旋車機,上面模具按斜邊碗型下壓,底下的切片刮刀去除多余泥料,一個碗的雛形就出現(xiàn)了......
烘過泥碗
此時還是泥料的瓷器飯碗要經(jīng)過干燥隧道,烘一烘后,把泥碗的水分控制一下。出來的泥碗就不再是一捏就軟了,已經(jīng)可以用負壓進行吸取運輸了。
圓滑邊沿
吃飯的家伙,天天和唇齒打交道,就還需要把飯碗邊沿做得圓滑,流水線里的操作就用到了濕潤的帶狀海綿。
來看一個特寫圖,底下的泥碗自己在轉(zhuǎn),濕潤的海綿一直朝上抹過,飯碗走這么幾圈就把邊沿抹圓潤了。
多次燒制
現(xiàn)在需要把定了型的泥碗送去燒制,但并非只燒一次。我們 18 年還抽獎過不同燒制階段的瓷器,像下圖從左到右是經(jīng)過了三次燒制的,分別是泥料燒成的素胚,上釉料后再燒出了光澤的白瓷胎,最后是用了轉(zhuǎn)印貼的圖案,再燒制成的最終品。
進窯素燒
800℃ 左右,泥碗第一次要燒成素胚,一個疊一個送進窯子的,并不需要太多的保護。
素胚印花
由于我們這里介紹的瓷碗用的是“釉中彩”,就需要在把瓷器燒成素胚后做印花;“釉下彩”則是在生胚上畫圖案,是在燒成素胚之前;“釉上彩”是燒成了白瓷胎后,再做了圖后最終燒制。
機器印花,外面的花轉(zhuǎn)一圈就是了。
碗內(nèi)的印花,就是軟硅膠模具的一次親密接觸......
裹上釉料
印花后就可以送去第二次燒制了,這之前要裹上釉料。
均勻溫度
瓷器燒制的成品率并不高,為了更好地給單獨的瓷器均勻好溫度,批量化操作上,得把瓷碗都放到上有蓋、下有底的耐熱器皿中,再送去燒。
第二次燒制約莫 1200℃ 多,可就是有保護的器皿疊放著器皿的燒了。
瓷碗運輸
經(jīng)過兩次燒制后的瓷碗已經(jīng)非常瓷實了,這樣的運輸顛簸不在話下。
打磨碗底
瓷碗還需要統(tǒng)一送去打磨平整碗底,這也是為啥我們買到手的飯碗,底部都沒有釉料的原因,飯碗要能端平......
收集打包
一個系列的飯碗,這就到了整整齊齊一家人送去包裝的時候......
等等!Cast 還有話說
工廠里要是做數(shù)量很少的瓷器,沒辦法用批量化的移印,開模具老貴了,成本都夠不過來......所以會用到下圖的“移印紙”(有一種杯子的紋身貼紙的感覺),這種帶釉料的塑料膜轉(zhuǎn)印到杯子上后,再經(jīng)過一次燒制,就把釉料做到白瓷胎上了,這也是一般的瓷器第三次燒制。
有段時間特別流行定制馬克杯,比如印上幸福小照片,也是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