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失語:大蒜兩瓣去皮,搗爛涂牙根上。
3,驚風,眼珠內(nèi)釣。用胡椒、木鱉子仁,等分為末,加醋調(diào)黑豆末,共搗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荊芥湯送下。
4,治中風,口面歪斜;肉桂45克(銼,去粗皮,搗羅為末)上藥用酒150毫升,調(diào)肉桂末,慢火煎成膏。去火良久,用匙攤在一片帛上,貼在腮上,頻頻熱熨。復(fù)正后除去。患左貼右,患右貼左。
5,驚風,眼珠內(nèi)釣。用胡椒、木鱉子仁,等分為末,加醋調(diào)黑豆末,共搗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荊芥湯送下。
6,治缺鈣抽搐:白胡
8,治偏風;椒二十粒,雞蛋皮兩個。將上藥焙黃后共研成粉,分為十四包。每日一包,開水沖服。(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9,治羊癲風:經(jīng)霜老茶葉-兩。為末,同生明礬五錢為細末,水泛丸,朱砂作衣。每服三錢,白滾湯送下。(《周益生家寶方》)
10,治婦人中風;當歸散; 當歸1兩(銼,微炒),防風2兩(去蘆頭),羌活2兩,麻黃1兩半(去根節(jié)),細辛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制法】上為粗散。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1,婦人產(chǎn)后中風,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手足牽搐;當歸散;【處方】當歸、荊芥穗各等分。【制法】上為細末。每服2錢,水1盞,酒少許,煎至7分,灌之。如牙關(guān)緊急,用匙斡微微灌之。但下咽即生,不問多少便服,不可以藥味尋常忽之。
12,產(chǎn)后中風; 取位:口鼻操作方法:取當歸30克、黑荊芥15克、防風9克、川芎12克、血余炭3克、炮姜1.5克、黑豆1撮,蔥白3個,水煎湯,熏口鼻。每天3次,連用3-5天。
13,產(chǎn)后中風;荊芥穗(去根焙末),每服三錢,童便調(diào)服??卩湔?,撬灌;齒噤者,煎灌鼻中。
又方 黑豆一茶鐘,炒至煙起,入連須蔥頭五個,同炒,入好酒一盅,水一盅,煎至一盅,溫服,汗出愈?;?a target="_blank" >魚鰾燒灰,每服三錢,淡酒下,連服三日愈。
【處方】一方:桂心用酒煮取汁,紙蘸貼患處,左歪貼右,右歪貼左。
一方:用大鱔魚一條,以針刺頭上血,左歪涂右,右歪涂左,正即洗去,鱔魚放之。
一法:灸耳垂下艾炷三壯,左炙右,右炙左。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制法】共搗成泥。
【用法用量】敷于患處,左歪敷右,右歪敷左。
【摘錄】《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處方】羌活 白附子 防風 秦艽 膽星 白僵蠶 半夏(制)水瓜 甘草、黃松節(jié)(即茯神心木)各等分
【功能主治】祛風化痰,舒筋活絡(luò)。治風痰痹阻經(jīng)絡(luò),口眼歪斜,儀容不正。
【用法用量】上銼一劑。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300毫升,去滓,加酒適量熱服。
【摘錄】《審視瑤函》卷六
【處方】蝎稍(去毒.二七個) 茯苓(一兩)
【功能主治】治中風,舌木強難轉(zhuǎn),語不正,神效。
【用法用量】上挫分二貼,每貼水二盞,生姜五片,棗一枚去核,煮八分,去滓,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治中風、舌本強難轉(zhuǎn)、語言不正神妙!
蝎梢(去毒,一分) 茯神(木切,微炒,一兩) 龍腦薄荷(焙干,二兩)
上同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溫酒調(diào)下,或以擦牙頰間亦得。
引用:《是齋百一選方》正舌散
治瘴?。啾緩娪玻Z言不出.
蝎梢(二錢五分去毒) 茯神(一兩微炒去皮木) 薄荷(一兩焙干)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或擦牙頰間亦.妙瘴病舌本強硬.語言不出者.因瘴熱入于心脾經(jīng)絡(luò)而然.蓋心之別脈系舌本.脾之脈連舌本.散舌下.是方用茯神可以寧心.益脾.薄荷能去風熱.蝎梢能去風痰.風熱去則心脾清.而舌強自消矣.
引用:《瘴瘧指南》正舌散
【制法】上研勻。
【用法用量】每服6克,豆淋酒調(diào)下。
【別名】通神散(《普濟方》卷九十二)。
【處方】蝎梢(去毒)7.5克 茯神(去木,銼,微炒)30克 薄荷(焙)60克 (一方有茯苓,無茯神)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治中風,舌本強硬,語言不正。
【用法用量】每服3~6克,溫酒調(diào)下?;蛞圆裂李a間亦好。
【處方】甘草半兩,滑石半兩,山豆根1兩(生),大黃1分(生)。
【制法】上為末。
【用法用量】每服1錢,蜜熟水調(diào)下,日2服。次服解毒丸。
【摘錄】《三因》卷十五
【處方】桂枝1分,獨活1分,麻黃(去根節(jié))1分,赤芍藥1分,川大黃(銼,微炒)1分,防風(去蘆頭)1分,細辛1分。
【制法】上為細散。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薄荷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八十三
治卒暴中風,口眼 斜。
天南星(大一個) 白芨(二錢) 大草烏頭(一個) 僵蠶(七個) 為末,用生鱔魚血調(diào)成膏,敷 處,覺正洗去。
引用:《馮氏錦囊秘錄》天仙膏
治卒暴中風,牙關(guān)緊急,藥不得下。
細辛 簿荷 豬牙皂角 雄黃(各二錢) 為末,每用少許,吹入鼻中,俟噴嚏后,然后進藥,如不嚏者不治,牙關(guān)緊甚,前藥中加麝香少許,或用烏梅或白梅,去核,同藥擦牙。酸先入筋,使牙關(guān)酸軟利開,亦木克土之義,蓋牙齦屬陽明胃土也?;蛴袉斡脼?a target="_blank" >梅擦牙齦,涎出即開。夫陽明之脈,循頰車入齒縫,風寒中之,輕則戰(zhàn)栗鼓頷,重則口噤不開。若中風而口開不噤者,又是脫癥,而行先絕也,不治。
(治驚搐搦、熱痰壅塞、牙關(guān)緊閉不開)
膽星(二錢) 白礬(錢半枯) 牙皂(兩莢略燒存性) 僵蠶(一錢) 共為細末。以指點生姜汁,蘸藥(少許)
擦牙,涎退場門開,以生姜湯調(diào)藥少許滴入。
(朱震亨《丹溪心法附余》) 猝中痰迷,用此吹鼻。
皂角 細辛(等分) 研末吹。
稀涎(散)皂角白礬班,或益藜蘆微吐間。(不可令大吐,但使咽喉疏通,能進湯藥便止。若盡攻其痰,則無液以養(yǎng)筋,令人攣急偏枯,此其禁也。)風中痰升人眩仆,當先服此通其關(guān)。(白礬酸苦能涌泄,咸能軟頑痰;皂角辛能通竅,咸能去垢,專制風木;藜蘆吐風痰,善通頂,令人嚏。此奪門之兵也。風國中時,痰盛宜先用此,令吐稀涎,續(xù)進他藥。)
通關(guān)散用細辛皂,吹鼻得嚏保生還。(有嚏者可治;無嚏者為肺氣已絕,不治。)
治諸中風傷寒。
旌德烏頭(四兩破皮旌德有蘆頭肌白者) 本 防風 當歸 白芷 天南星 川芎 干姜 雄黃(細研) 桂(以上各半兩并生勿近火)
上為末,煨蔥酒下一字,或半錢。癱瘓加牛黃麝香,小兒減半,薄荷酒下。此散予目見醫(yī)數(shù)人,今聊記其一二。曾在江南,見市門有臥者。問之,乃客販,因病偏風。醫(yī)之,遂至病困,為邸家所委。時伯氏為邑,使人舁到令舍,調(diào)藥飲之。又與十服,數(shù)日伯氏出。市有一人,扶倚床而呼曰∶昔日臥者,今能扶榻而行矣。藥盡,愿少繼之。伯氏又與十服,服訖能起。又一吏病瘡,而攣,逾歲月臥矣。伯氏與散二錢匕,為八服。吏謬以為一服,服已,僵眩嘔吐,幾困將殆。數(shù)日瘡攣悉,除大瘥。中風攣弛,治之須先去痰,去已,乃用續(xù)命湯輩汗之,未乃用此為宜。蓋風病多挾熱,若未發(fā)散,便投烏頭輩?;虿幌喈斠?,更消息治之,必
【處方】細辛(洗,去土、葉)豬牙皂角(去子)各3克
【制法】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開竅通關(guān)。治卒中風邪,昏悶不醒,牙關(guān)緊閉,湯水不下。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搐入鼻內(nèi)。候噴嚏,服藥。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處方】南星(炮)3克 麝香0.3克 豬牙皂角(略燒存性)6克 赤蜈蚣(炙)1條 直僵蠶(炒,去絲嘴)3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化痰開竅。治小兒驚風,痰塞中脘,手足搐搦,關(guān)竅不通。
【用法用量】以手指蘸姜汁,蘸藥少許,擦牙;或用物引滴入藥二三點,涎出自開。
【摘錄】《嬰童百問》卷四
【處方】撫芎二兩,川芎一兩,川烏二兩,龍腦薄荷一兩半,白芷、甘草,各二兩。細辛半兩。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中風、傷寒,發(fā)熱惡風,頭痛目眩,鼻塞聲重,肩背拘急,身體酸痛,肌肉俽動,牙關(guān)緊急,久新頭風,攻痰眼暗,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一大錢,蔥白、茶清調(diào)下,薄荷湯亦得,不拘時。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功能主治】治失音不能言,由風邪客于脾經(jīng),上入關(guān)機者,舌本也,又關(guān)膈不通,其人精神昏憒失忘。
【用法用量】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先以姜汁少許調(diào)勻,以沸湯浸,放溫服之,以真菖蒲末時時著舌根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炮制】上三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功能主治】通關(guān)開竅。用于突然氣閉昏厥,牙關(guān)緊閉,不省人事。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吹鼻取嚏。
【注意】孕婦慎用。
【規(guī)格】每瓶裝1.5g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處方】黑豆1合,烏雞糞1分,馬牙消(研)1分,龍膽(去蘆頭,銼碎)1分。
【功能主治】中風卒倒,不省人事,口面斜,失音不語,但葉涎沫,或口噤不開,目瞑垂死,一切風疾。
【用法用量】上4味.先將雞糞及豆同炒熟,次入龍膽、馬牙消拌勻。以酒3盞,煎2盞,分3次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
【處方】甜葶藶、香白芷、天南星、半夏(湯洗去滑)、巴豆(去殼不去油,并生用)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用生姜自然汁1呷調(diào)下,小兒用半字。須臾,利下惡涎或吐涎立效。中風閉目不語,牙關(guān)緊急,湯劑灌不下者。此藥輒能治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一
【處方】桂心2兩,防風1兩(去蘆頭),漢防己1兩,麻黃1兩(去根節(jié)),白術(shù)1兩,人參1兩(去蘆頭),黃芩1兩,細辛1兩,茵芋1兩,秦艽1兩(去苗),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入淡竹瀝1合,更煎1-2沸,拗開口溫灌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九
【處方】桂心、丹桂、牛膝(去心)、附子(炮裂,去皮臍)、當歸、赤芍藥、木香1兩,萆薢1兩(銼),麻黃1兩(去根節(ji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歷節(jié)風,疼痛不可忍,肢節(jié)無力。
【用法用量】方中自桂心以下六味藥用量原缺。
【注意】忌豬、雞、犬肉,生冷,油膩。
【摘錄】《圣惠》卷二十三
【處方】桂心1兩,續(xù)斷半兩,虎掌半兩(湯洗7遍,銼,生姜汁拌炒令黃),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牛膝1兩(去苗),海桐皮3分,萆薢3分(銼),犀角屑3分,木香3分,檳榔1兩,當歸3分,羌活3分。
【制法】上為散。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三
【處方】桂心1兩,獨活3分,葛根1兩(銼),防風3分(去蘆頭),當歸3分(銼,微炒),赤芍藥3分,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甘草3分(炙微赤)。
【制法】上為粗散。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
【處方】桂心1兩,羌活2兩,防風2兩(去蘆頭),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赤箭1兩,羚羊角屑1兩,酸棗仁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中風舌強,失音不語,精神昏悶,半身不遂,口眼斜,神氣不清,一切風氣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解語散(《傳家秘寶》卷中)、桂附湯(《圣濟總錄》卷五)、解語湯(《簡易方》引《資壽方》,見《醫(yī)方類聚》卷二十)、資壽解語湯(《醫(yī)方大成》卷一引《簡易》)。
【摘錄】《圣惠》卷十九
【處方】甘草1兩,桂心1兩,芎藭1兩,麻黃1兩,當歸1兩,芍藥1兩,附子2枚,獨活3兩,防己3兩,生姜4兩,石膏4兩,茯神4兩,白術(shù)1兩,黃芩1兩,細辛1兩,秦艽1兩半,防風1兩半,側(cè)子2枚,菊花1升,淡竹瀝4升,人參2兩。
【功能主治】偏風積年不愈,手腳枯細,面口僻,精神不定,言語倒錯。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先煮麻黃,去沫,取7升,納竹瀝及藥、煮取3升,分4服;服3服訖,間1杯粥,后更服,待藥勢自汗。
【注意】慎生冷、醋、蒜、面、奶酪、魚等。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偏風積年不愈,服藥不除,而至手腳枯細,必是風從火化,而成本寒標熱之患,故于附子散中除去干姜之辛燥,增入麻黃、獨活搜風逐痹,苓、術(shù)、甘草健脾行濕,芎藭、芍藥養(yǎng)血營筋,芩、膏、菊、瀝杜風化熱,則附、桂、辛、防藉人參之大力,何憚歷年固疾不愈耶?其余秦艽、防己、側(cè)子、生姜,匡助術(shù)、附、麻黃之力,大方中不可無助長之味也。方后服3服,間粥1杯,于長沙太陽例,服桂枝湯后啜熱稀粥以助藥力法悟入。
【摘錄】《千金》卷八
【處方】甘草(炙,銼)1兩1分,羌活(去蘆頭)1兩1分,人參半兩,防風(去叉)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盞半,入地黃汁1合,先同煎至8分,去滓,次入荊瀝,竹瀝各半合,同煎3沸,溫服,日夜各1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
【處方】甘草(炙,銼)1兩,側(cè)子(炮裂,去皮臍)1兩,桂(去粗皮)1兩,防己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芎藭1兩,人參1兩,麻黃(去根節(jié),煎,掠去沫,焙干)1兩,當歸(切,焙)1兩,赤芍藥1兩,秦艽(去苗土)3分,茯神(去木)2兩,防風(去叉)3分,白術(shù)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細辛(去苗葉,微炒)半兩,甘菊花(未開者)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中偏風,積年不愈,手足枯細,口面斜,精神不守,言語倒錯。
【用法用量】每服6錢匕,以水2盞,加生姜半分(切),煎至1盞,去滓,入竹瀝半合,更同煎沸溫服,空心、日晚、近夜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