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真身
黃帝是諸多文獻經常提到的中華文明始祖,目前尚無考古實證可以表明其本人的存在。中醫(yī)經典《黃帝內經》到底有怎樣的起源,讓我們一起來尋找黃帝影子。在講“黃帝”二字之前,我想先給大家講一下“五老冠”。五老冠是道教里的頭飾,圍戴在頭部。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大家網絡搜索“五老冠”看看圖片,可能有人會說這不是唐僧戴的帽子嗎?
五老冠
唐僧戴的佛教“五佛冠”和道教的“五老冠”在形制上相似度很高,甚至在不研究細節(jié)的地方,宗教用品生產廠家用的一個模子生產兩個不同教派的法器。唯一能區(qū)別兩者的不同的就是蓮瓣上有不同的造像。五佛冠的造像是五佛,五老冠的造像是五老。五佛的主流分法大約有三四種,大體上分成金剛界無佛、胎藏界五佛、藏傳禪定五佛等。五佛在不同時期和地域又被成為五智如來、五智佛、五方佛、五圣,或稱五禪定佛。其起源還是藏傳密宗。
五佛是佛教密宗最高級別的五尊神祇,分別是:中央毗盧遮那佛即釋迦牟尼法身大日如來佛祖,兩旁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有人會問我:“祝老師,你說這么多五佛知識,和我們黃帝啥關系呢?”別著急,知識對比著看就會增長智慧。
五佛冠
五佛的大概內容說得差不多了,我們再來看看道教“五老”。五老是五方五老,是漢族民間信仰和道教神祇,包括了東方青帝青靈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靈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黃帝玄靈黃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靈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靈玄老五炁天君。
前不久,我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個道教的符咒,咒語寫出來后,有人就質疑我寫錯了,問我道教咒語里怎么有梵音。我每次與大家交流大中華文化的交融現象時,總有人問我“知識產權”的事兒,“祝老師,到底是佛教抄道教,還是道教抄佛教呢?”文化可以溯源,但學習文化不提倡狹隘地“站隊”。站隊的事兒和經濟利益掛鉤太多了,有時不能還原文化的本相。
佛教造像中的毗盧帽
五佛與五老的問題上,我們用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去研究,不會因為“站隊”而忽視其中的知識,反而我們會探究到中華源流蜿蜒曲折的撞擊與相互包容最后奔騰入海的博大。比如,我們撇開“五佛與五老”的派別標識,單純看這種蓮花瓣的頭冠形制,我們會發(fā)現其中有中亞地區(qū)的文化遺留。狹義的中亞國家包括六國,即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阿富汗斯坦。廣義的中亞就包含更多地域,它把來自希臘、印度、波斯、北亞游牧民族以及中國的文化攪拌成砂石混凝土。我們今天看到“五老冠”,從歷史文獻上看它形制,最早起源與薩珊波斯的皇冠。我在這里給大家的線索是“毗盧帽”和“薩珊波斯的皇冠”,對服飾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沿著線索深究。我在這里順帶一提,主要是讓大家不要急著去“站隊”文化與歷史。
敦煌壁畫中的毗盧帽
那么,五佛與五老的信仰架設上,我們會發(fā)現一個共同點:“五方”。對于方位的崇拜與信仰,這種文化的初起恐怕早于任何宗教,超越任何國界。當原始人類開始辨析方向而發(fā)現不同方位的地理、氣候、物產與生理反應等特性時,會崇拜其中的深奧而神秘的力量,并且逐漸把這些力量擬人化?,F今不同文化的遺存現象里,我們都會發(fā)現世界通用的規(guī)律性崇拜。當然,我們中國漢文化把世界的規(guī)律統(tǒng)一稱為“道”。道的具體下來,就是把事物的特性歸納分類。分成二三,分成七八都可以,分成五也是可以的。于是我們把方位分成四方、五方,或者八方。再細分到360度也可以。但凡事有個總綱總則,所以我們在“道”的溯源上經常用“大道至簡”原則。四方五方就是方位最基礎的簡要原則。
在顏色的分類上,我們也是這個態(tài)度。顏色作為世界性規(guī)律可以分成冷暖兩色調、中間色、三原色、七色光譜到十二色別。中華古代的漢文化是在“五行”哲學體系影響下的三觀總和。所以,我們祖先覺得三觀要正就只能選五個色作為正色。于是,青、黃、赤、白、黑的“五色”就成立了。再加上“道生一”與“九九歸一”的“大道至簡”原則,把所有的事物都在“五行”基礎上歸納總結,于是“五色”可以對應“五方”。這科學嗎?不科學。
前不久,和幾個中醫(yī)群的朋友討論“五行”是否科學?我的觀點如下:
1、“五行”屬于哲學,是中國古代的世界觀,包含了古代人類對大自然的客觀認識和樸素的科學測量。
2、哲學不是科學,哲學可以是科學的基礎。哲學可以科學為前提,也可不以科學為前提。包含了科學因素的哲學,可以叫科學的哲學。哲學用科學原理去系統(tǒng)研究,也可以叫哲學的科學。但科學是科學,哲學是哲學。
如果諸位沒有被鄙人繞暈,那么恭喜你,你至少中醫(yī)學習領域上或者面對江湖騙子忽悠上,你可以保持清醒的邏輯思維。
好,當你邏輯清晰了,我們一起回到五方對應五色的哲學上。東方對應青色,南方對應赤色,西方對應白色、北方對應黑色,中部對應黃色。為什么這么對應呢?我能說出的道理和你們說得出的道理,都是祖先留下的文化傳統(tǒng)或者是文獻傳承,里面的道理是科學嗎?我想,中國人幾千年的生活生產實踐中,我們會證實一些道理,但也會發(fā)覺一些事物不合道理。這就是包含了科學因素的哲學。它不是科學,但它有用。而且大部分可以證明是對的。只有概率起伏的誤差問題。因為,哲學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簡而言之也是“道”。道是規(guī)律性的,是大概率,是大數據。處處可用,處處適用。
五色對應五方,我們不用問“為什么?”我們用就對了。就好像你去菜市場買菜,用“1+1=2”的加法或者“九九乘法表”和小販討價還價就行了。要是你在找零時和菜販子討論“1+1為什么等于2”,估計你一顆蔥也買不到。當然,我把經驗型的傳統(tǒng)三觀與科學型數理公式做邏輯比較是欠妥的。你們能懂我的表達就行。
在訓詁學里,我們可以找到五色對應五方的注釋。
1、青:寈【唐韻】【集韻】【韻會】倉經切,音鶄?!菊f文】東方色也??脊び浽?。東方謂之靑。木生火。從生丹。丹、赤石也。赤、南方之色也。倉經切。十一部。丹靑之信言必然。俗言信若丹靑。謂其相生之理有必然也。援此以說從生丹之意。凡靑之屬皆從靑?!踞屆快i,生也。象物之生時色也。
2、赤:烾【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石切,音尺。【說文】南方色也。爾雅。一染謂之縓。再染謂之竀。三染謂之纁。鄭注士冠禮云。朱則四入與。按是四者皆赤類也。鄭注易曰。朱深於赤。按赤色至明。引申之、凡洞然昭著皆曰赤。如赤體謂不衣也、赤地謂不毛也。從大火?;鹫摺⒛戏街?。故赤爲南方之色。從大者、言大明也。昌石切。古音在五部。俗借爲尺。凡赤之屬皆從赤。【玉篇】朱色也。【易·說卦】乾爲大赤?!臼琛咳∑涫㈥栔??!緯び碡暋控守曃┩廖迳?。【疏】天子社廣五丈,東方靑,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黃土?!径Y·曲禮】周人尚赤?!驹]】以建子之月爲正,物萌色赤。
3、白:【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正韻】薄陌切,音帛。【說文】西方色也。隂用事,物色白。從入合二,二隂數也。【釋名】啓也。如水啓時色也。【爾雅·釋天】秋爲白藏?!臼琛壳镏畾夂?,則色白而收藏也?!局芏Y·冬官考工記】書繪之事,西方謂之白?!緯び碡暋考街?,厥土惟白壤。靑州,厥土白墳。
4:黑:【唐韻】呼北切【集韻】【韻會】【正韻】迄得切,音潶?!菊f文】火所熏之色也。四字各本無。依青赤白三部下云東方色、南方色、西方色。黃下亦云地之色。則當有此四字明矣。今補?;鹚?。熏者、火煙上出也。此語爲從炎起本。從炎、上出。會意。?古文囪字。在屋曰囪。大徐本此下增?古?字。許本無之。呼北切。一部。隷作黑。凡黑之屬皆從黑。韓康伯曰:北方隂色?!踞屆亢冢抟?。如晦冥時色也?!疽住ふf卦】坤其於地也爲黑。【書·禹貢】兗州,厥土黑墳?!径Y·檀弓】夏后氏尚黑。
5:黃:【唐韻】乎光切【集韻】【韻會】【正韻】胡光切,音皇?!菊f文】地之色也。玄者、幽遠也。則爲天之色可知。易曰。夫玄黃者、天地之襍也。天玄而地黃。從田。土色黃。故從田。炗聲。乎光切。十部。炗、古文光。見火部。凡黃之屬皆從黃。【玉篇】中央色也。【易·坤卦】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疚难浴烤狱S中通理。
這些訓詁文獻依然告訴我們答案,而忽略邏輯。只告訴我們是什么,不告訴我們?yōu)槭裁础?/strong>而且,在現代電腦字庫里許多字已經簡化成了不知原型的通用標準字。所以,我們會忽略許多古人在筆畫里留給我們的訊息。那么,讓我們一起回來字源溯根的訓詁步驟上,看看這五色有什么蹊蹺?
在字源文獻查證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字形上找到規(guī)律,除了“白”字,“青、赤、黃、黑”這四個字里都有人字形,這個人字型讓大多數人會聯(lián)想到人,古代做注解的文人士大夫到今天的研究文字的專家都是算是“文科生”。普通老百姓理解事物也是從身邊生活中的事物上去聯(lián)想。所以,大多數人看見“人”字形,就理解成“人類”的涵義。如果換成理科生或者天文物理學者來看,他們會聯(lián)想到“超弦理論”中“膜”的結構形態(tài)。由于“超弦理論”的內涵奧義過于高深,我們不在這里探討。我們用基礎物理中比較通俗易懂的原理來理解“青、赤、黃、黑”和“白”的內涵。
“青、赤、黃、黑”四個字中的“人”不是“人類”,而是一種能量釋放形態(tài)。是什么能量釋放呢?在古文字“光”與“火”中,我們可以找到相似結構。
火與光大多時候是同時存在的。火焰正確地說是一種狀態(tài)或現象,燃燒著的可燃氣體,發(fā)光,發(fā)熱,閃爍而向上升。火焰在地球上分成高溫燃燒和低溫燃燒。部分高溫燃燒是等離子體,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火焰,都是激發(fā)態(tài)的氣體分子?;鹧嬷行?或起始平面)到火焰外焰邊界的范圍內是氣態(tài)可燃物或者是汽化了的可燃物,它們正在和助燃物發(fā)生劇烈或比較劇烈的氧化反應。在氣態(tài)分子結合的過程中釋放出不同頻率的能量波,因而在介質中發(fā)出不同顏色的光。
我們平??吹降拈W電、流星以及熒光燈點亮時,它們都處于等離子態(tài)。在茫茫無際的宇宙空間里,等離子態(tài)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狀態(tài)。宇宙中大部分發(fā)光的星球內部溫度和壓力都很高,這些星球內部的物質差不多都處于等離子態(tài)。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際物質里才可以找到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的物質。作為物質“第四態(tài)”的等離子態(tài),本質上是物質原子內的電子在脫離原子核的吸引而形成帶負電的自由電子和帶正電的離子共存的狀態(tài),此時,電子和離子帶的電荷相反,但數量相等。
火焰流體方向示意圖
那么這些燒腦的物理概念諸君不能一下理解的話,我們簡而言之:光與火都是能量釋放的狀態(tài)?;鹩胁煌念伾?,光有不同的顏色?;鸬牟煌伾f到底還是由不同的火光決定了。那么,顏色和光是直接的關系。這里我們又要涉及光學的物理常識。
光是能量的一種傳播方式。光源之所以發(fā)出光,是因為光源中原子、分子的運動,主要有三種方式:熱運動、躍遷輻射(包括自發(fā)輻射和受激輻射),以及物質內部帶電粒子加速運動時所產生的光輻射。簡明扼要地說:在科學上的定義,光是指所有的電磁波譜,是人類眼睛可以看見的一種電磁波。人眼只是對整個電磁波譜中的極小一部分敏感。可見光只組成了整個電磁波譜的一小部分。常用的不可見光有紅外線(波長大于760nm),紫外線(波長小于380nm),x射線及遠紅外線等。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實際上只看到了我們身邊東西的一小部分。
光學的基礎常識中,我們知道白光通過三棱鏡以后會化著七色“彩虹”。用物理術語講,白光是復色光,通過三棱鏡時發(fā)生了色散現象。七色光譜是我們大多數認識的光譜圖,也是大自然中雨后彩虹現象,在沒有光學儀器的古代,人們通過彩虹現象認識到七色。即使現在我們通過一些光譜圖,依然會發(fā)現一個規(guī)律。紅光、黃光、綠光三者排列順序不管怎么顛來倒去,“黃”光始終在“中”間。而“紅黃綠”在美術中被稱為“三原色”,這里的美術中的三原色是顏料的三原色,是光線在物體上反射的三原色,而不是色光三原色。光學物理的色光概念中,紅色與綠色經過一定比例混合后就是黃色了。所以黃色不能稱之為三原色 。兩種三原色的分法,物理學里叫加色與減色系統(tǒng)混合。其具體的常識內容,諸君可以依靠網絡百科查詢。
雖然現代光學“三原色”的光譜細分,在波長上數據上或許更為精準。但在反射光色歸類上,把上古祖先“赤黃青”概念對應現代光學的“紅黃綠”是無誤的。而我們漢字有著模糊定義的文化現象,比如“青”,它可以是綠色系列,可以是藍色系列。比如“紫”,它可以是紅色系列、也可以是綠色系列,甚至黑色。在我的訓詁系列文章里《中醫(yī)訓詁之紅白秀才》中,我對紫的訓詁分析,各位可以搜索來再看看。這里要說的是“紫”色為什么不在“五色”之中?
用現代光學常識看待我們中醫(yī)里的“五色”,我們會發(fā)現“赤黃青”是三原色,“白”色是可見光的復合形式,“黑”色是可見光被吸收的形式。如果以鄙人的五色排序,應當是“白、赤、黃、青、黑”。這種排序講光譜波長是可以的,但我們大多數人搞不懂,用大家能懂的方式理解,就是“溫度”。往往極高溫度的火光是白色,比較高溫的火光是赤色的,一般溫度的火光是黃色的,低溫火光是青色、黑色是沒光了。這種排序不是精準的科學數據,是我們人類主觀上感官經驗的歸納。我們能理解的溫度與顏色,都是以我們人類生理基礎作為判斷標準的。這種經驗也是中醫(yī)的經驗。
那么我們在“白”字的古代字形上,我們能理解“白”與“日”的關系。日光就是白光,太陽有極高的溫度。“赤黃青”是反射光的三原色,是太陽光照在地球各種物體上反射到我們眼睛中的顏色?!昂凇鄙褪翘柟獗晃栈蛘弑徽趽醯念伾?。黑白兩道,可以理解成兩個極端,也是極度的陰陽。道家的“兩儀雙魚圖”就是以黑白兩色作為寓意的。赤色是白色的遞減,青色是黑色的遞增,黃色是赤青的交融。五色在古代叫作“正色”,這里“正”是標準、是依據、是參照、是基礎。正色,就是基色。而紫,拆開講“此糸”,此通假疵,糸指向交合混沌,屬于雜色。
當我們可以理解這種經驗與科學混合的樸素哲學之后,五色對五方的傳統(tǒng)觀念就能找到合乎邏輯的注釋出路。那么,關于“黃”的字源探究,總結如下。
祝至一訓詁
【黃】
黃:廿火為炗(炗,音義同光),雙王為田,上古與光同韻(g、k、h。),與皇通。指能量釋放中不偏不倚的可見光。含中正之意義,可以借代方位名稱“中”。【注:在爻文系統(tǒng)中,王是離卦,五行屬火,田是復合離卦,白王為皇,本意指太陽之火。】
現代漢字“黃”中不是“田”而是“由”。但從甲骨文資源上看,“由”字不是“黃”的組成單位,“由”字甲骨文的字形描述是一口鼎鍋上的菱形,可以理解成反應釜上的結晶。它與能量有關,但不是“火”與“光”。
甲骨文·由
黃的最初字義包涵了“正大光明”的寓意,故而黃色在中華文明中是至高無上的顏色,它象征著中原中土的黃土地文明,在以農業(yè)為基的封建王朝累世意念中,決然成為了神圣的色光。根據現代心理學研究,黃色光代表積極正面的情緒,在人體熱成像的光譜里,溫和有愛的人會呈現黃光。
黃,作為古代方位指示的依據,莫過于“黃道”二字。黃道是指地球上的人看太陽于一年內在恒星之間所走的視路徑,即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圓。黃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
簡單地來說,地球一年繞太陽轉一周,我們從地球上看成太陽一年在天空中移動365或366圈,太陽這樣移動的路線叫做黃道--它是天球上假設的一個大圓圈,即地球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
由“黃道”而衍生的另外兩個名詞更是與方位息息相關,那就是“黃經”和“黃緯”。
黃經,指太陽經度或天球經度,是在黃道座標系統(tǒng)中用來確定天體在天球上位置的一個座標值(另一個值是黃緯),在這個系統(tǒng)中,天球被黃道平面分割為南北兩個半球,太陽移至黃經315度時為立春。
黃緯是指天球黃道坐標系中的緯度。是用來表示天體在黃道坐標系中的位置的坐標值之一。以符號β表示。度量規(guī)則是以天球黃道為起始,沿黃經圈分別向北黃極(正)和南黃極(負)計量,各自0~90°。
在這里我們也提到了“天赤道”,這里的天赤道不是地球上的赤道。天赤道(celestial equator)是天球上假想的一個大圈,位于地球赤道的正上方;也可以說是垂直于地球地軸把天球平分成南北兩半的大圓,理論上有無限長的半徑。相對于黃道面,天赤道傾斜23.5°,是地軸傾斜的結果。當太陽在天赤道上時,白晝和黑夜到處都相等,因此天赤道也被稱為晝夜中分線(equinocti al line)或晝夜平分圓;那時北半球和南半球都處于春分或者秋分。在一年當中,太陽有兩次機會處于天赤道上。只要我們把地球赤道不斷向外擴大,一直延伸到無限大,這個無限的圓就是天赤道。
傳統(tǒng)古天文的“黃道”和“赤道”用光色作為位置標注已經出現了端倪,那么還有其他色光標注天文方位嗎?有的。五色定五道。五道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里的“九道”。舊說日月運行有九道。按色分是五道,按數量分是九道。五道包括了白、赤、黃、青、黑。九道是說白道有二、赤道有二、黃道有一、青道有二、黑道有二,共計九道。無論是色譜布局還是數字排列,我們都可以直觀感受到黃的中正意義。
然而在今天現代語義中“黃色”成了色情的代名詞。這是西方文化外來語義的干擾,傳說是1894年,英國創(chuàng)刊了《黃雜志》,其中內容頹廢,它和許多廉價色情小說的封面一樣,也被稱為“yellow book”。在中國古代怕是只有圣旨才能用黃色作為卷軸封面,隨著西方文化的干擾,舊時所說“邪淫”在后世變化成“色情”。當“色情”二字成為忌語時,我們只能在“掃黃”的新名詞中看出官方的借代了。掃黃打非的本意是清除非法出版的小黃書,當“黃書”二字都成為忌諱時,“黃色”還算是說得出口的詞語。當然,忌諱者中“假斯文”者在街頭書攤打聽非法出版的情色書刊時,其隱語更考智商。他們會問:“今天劉備到了嗎?”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知道“劉玄德”別稱“劉皇叔”。皇叔諧音“黃書”成為當代江湖春典,那不是漢字的錯。
在我們回歸漢字的本處,不僅可以解惑,也可以正心。黃色是正色,黑白赤青也時正色。它們對應五行時,我們的祖宗又用特別的名詞來強調五色之正。黃者,土正。黑者,水正。白者,金正。赤者,火正。青者,木正。正是何意?是也。一以止。南唐文字訓詁學家徐鍇說:“守一以止也?!闭谋疽馐侵柑煳挠^測中基準位置的星座。后來借代言行態(tài)度上基準。在社會管理中也借代“社會規(guī)范”,當社會規(guī)范形成文字,就是“正”文,正文的執(zhí)行監(jiān)督就是“政”。上古社會中,執(zhí)行政令的官員也叫“正”。
在五行哲學作為思想指導的上古社會,行政干部又分為“春官為木正,夏官為火正,秋官為金正,冬官為水正,中官為土正。'(注:出處于《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第一任“正”官還有名錄可考: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的異體字】冥,土正曰后土。
我們中國人在傳統(tǒng)祭祀中感恩祖先時,經常提及“皇天后土”?!盎侍旌笸痢笔侵腥A農業(yè)文明的最重要的神祗。注意??!神祗念作“神之”,不要念成“神低”,“袛”才念作低?!办蟆弊植灰獙憽靶敗?,示氐是通神的,衣氐是穿著的。祗是地神,氐是星宿。袛是短衣,氐是古代民族。
皇天是天神,后土是地神。初期發(fā)源的土地是黃色的,土正之官著黃衣。我們中華漢文化中一直秉承著“祖先信仰”,會把歷史上對人類社會有巨大貢獻的祖宗們“封神”,按照封建倫理與朝廷官制分封官爵尊位。土正之官,后來成了土正之帝。土正之帝還是著黃衣,故而稱為“黃帝”。這個文化邏輯就好比三國的關羽,當朝封爵是“漢壽亭侯 ”,到了清朝褒封成了“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
除了“黃帝”,其他幾個“正”官也在后世晉升為“帝”。于是又有了黃帝、玄(黑)帝、白帝、赤帝、青帝,歷史上統(tǒng)稱“五方上帝”。上帝們具體到歷史上個體,大約是“黃帝(軒轅)、青帝(太昊)、赤帝又叫炎帝(魁隗)、白帝(少昊)、玄帝(顓頊)?!鄙系垡辉~源于此,上帝本是中華文化,西來耶教借用而已,也還沒支付知識產業(yè)產權使用費。平日里修道的我,遇見耶教人士推廣信仰之說時,我便打太極推說:“鄙人也是信上帝的?!币曰煜齺砣怂悸纷鳛橥窬?。此上帝,非彼上帝。我信中華五方上帝,他們皆是“正”,正者,真也。今日西來之“上帝”,祂是“借”。借者,假也。此處只是說漢字本義,不議論文化是非。來的都是客,請上座。
然而,“五帝是誰”的說法在主流文獻中可尋的記載有五種:
①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出處:《大戴禮記》)
②庖犧、神農、黃帝、堯、舜。(出處:《戰(zhàn)國策》)
③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出處:《呂氏春秋》)
④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出處:《資治通鑒外紀》)
⑤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出處:偽《尚書序》)
【注:顓頊,讀音專需。帝嚳,讀音地庫。庖犧,讀音刨西。昊,讀音好?!?/p>
這些說法都是以經書文獻的地位影響力,導致歷代的史籍皆是傳承轉述的。我們至今還沒有考古上的實證去考察五帝的準確性。但學界公認,上古五帝實為氏族部落首領杰出人物,并不是實際君主數量。
有種聲音認為,“帝、王”封號是封建社會的等級制的體現。而這些原始社會部落首領,嚴格講就不是什么'帝'或'王',是封建社會的后人追尊他們?yōu)榈郏詴兄T多說法。
這種聲音的表達,其實本質上又存在著字義訓詁的分歧,那就是“帝”字的起源。當一開始就是認為“帝”是封建社會領導人的尊號時,本身就有歷史局限性。如果我們單純分析字源詞源,會發(fā)現漢字的起初的質樸與深意。
比如“主席”,最初也就是部落聚會辦酒席坐在最中間最上位的席位。比如“宰相”,最初也就是部落打獵歸來,提刀分肉的人。比如“總統(tǒng)”,最初也就是部落里織布定經緯的能手。還比如“領袖”,最初也就是衣領與袖口,洗衣時的重點部位。還比如“砥柱”、“棟梁”等詞語有著比喻式的衍生。那么“帝”就是“最高級別的封建君主”嗎?我們可以深入探究而發(fā)現其中的奧妙。
【正】
講“帝”之前,我們把前面講到的“正”字再探尋一下本初涵義?!罢钡挠栐b注解有許多,其中關于天文歷法的解釋詞條,是我們要著重關注的。
①四月亦曰正月。【詩·小雅】正月繁霜?!竟{】夏之四月,建巳之月。【疏】謂之正月者,以乾用事,正純陽之月。
②【杜預·左傳·昭十七年註】謂建巳正陽之月也。正,音政。
③【史記·歷書】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蓋三王之正若循環(huán)然。
④七正,日月五星也?!緯に吹洹孔髌哒?。【史記·律書】作七正。
⑤八正,謂八節(jié)之氣,以應八方之風?!臼酚洝ぢ蓵柯蓺v,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
⑥宗正,星名?!靖适闲墙洝吭诘圩鶘|南,主宗正卿大夫。
傳統(tǒng)字源訓詁方式是拆字,把“正”拆解為“一止”。認為正是“守一以止也?!焙笫蓝喟选爸埂崩斫獬伞爸骸?。主流訓詁從甲骨文字形分析,認為上面的符號表示方向、目標,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這個方位或目標不偏不斜地走去。
對于傳統(tǒng)訓詁方式我表示尊重,只是弱弱地問一句:“古人腳趾長這樣?”有人說這是簡筆畫的藝術提煉,不能寫實畫出物體原貌。但我始終認為發(fā)明甲骨文的古人絕對不是簡單描述大自然物體的特征,它在簡練的筆畫設計中有著數理邏輯與古代天文示意。
【甲骨文“天”】
甲骨文“天”字可以明確地告訴我們方形框或者圓形框,不僅僅是代表“方向目標的指事”。它代表幾何結構,包含了面積、形狀、坐標等數理信息,包含著類似歐幾里德的幾何學形狀既發(fā)散的三維直角坐標空間,即“宇宙的結構”。而“足”的甲骨文與“正”的甲骨文混用,才讓后世一片茫然。
如果說古人簡約地描繪自然事物的說法成立,那么亞敦(敦,音對。裝盛黍稷的器具。)上“足”字才是真身。
我們通過甲骨文“足”和“正”的對比,會發(fā)現它們是一對鏡像字。我們在過去的訓詁文章里提到的“永”和“”,“節(jié)”和“奏”都是鏡像字。
鏡像字的特點就是筆畫結構完全一致,字義相同或相近,有著彼此對應的意義。那么,“足”和“正”就現在語義不符合這一規(guī)律。所以,鄙人提出質疑,“足”與“正”中至少有一個是有解讀的誤區(qū)存在。
祝至一訓詁系列文章的立論基礎是古漢字發(fā)源于古代天文的記錄標識,以“立桿測影”的系列動作、測繪示意、理化線性表達等程式而簡化成符號。那么,“正”是怎么樣的表達呢?祝至一認為“正”是角度測量的表達。
方形部分是宇宙形狀,也可理解為星空某四個節(jié)點連線的區(qū)域在地球觀測位的透射。被誤認為腳趾的的部分,其實是角度測量參考線。
這種測量的表達就是“正”的本義,只有測量才能不偏不倚地確定基準正位。我們回歸到“正月”的語義上,就能明白天體角度的校正是歷法的基礎。比如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記錄傳統(tǒng)農事的歷書,取名為《夏小正》。它保存了我國古代珍貴的天文歷法知識。同時,我們還知道“正,歲之首月,夏以建寅月為正, 殷以建丑月為正,周以建子月為正。”的記錄中,“正”是隨著星座與地球的角度不同而校正一年中的起始。
本文前面提到的“木正、火正、土正、金正、水正”是對應“春、夏、長夏、秋、冬”季節(jié)的。當“五正”測量有著原始社會歷法的重要意義時,于是“五正”就成了重要崗位或者榮譽,繼而安排了人氣高漲的部落領袖成為“五正之官”的代言人。
“五正”有了代言人,那么“五帝”的代言人又代言什么呢?或者說“帝”者最初又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帝】
主流訓詁文獻說,“帝”最開始是“花蒂”。部分主流學者們認為帝的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間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綠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很顯然這種解字的邏輯是看圖說話,幼兒園畢業(yè)的水平。
還有一種的解字邏輯認為:帝的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木”(樹)的上端加一橫指事符號,上端的部分(房柱房梁)表示以樹為柱、以樹為梁,即在樹杈上構筑巢居;圓圈指事符號表示系束,即在樹杈的框架上大量系束枝條,以構成樹上棲居空間遮風擋雨的頂面、四個立面、底面。在沒有鋒利金屬工具的巢居時代,不存在鑿孔削榫的建筑技術,古人只能利用竹、藤、繩等柔韌材料來系扎、加固連結物。
學者們推理認為“巢居的發(fā)明,使先民擺脫了選擇有限、進退不便的穴居困境,為生存贏得了空前廣大的自由空間,使中國的史前文明革命性地躍進一大步;而最早締枝為巢的部落首領,也由此被先民尊稱為‘帝’?!?/p>
這種推理我還是比較贊同,畢竟建筑技術是具有“科技含量”的,其中涉及到的測量技術在當時一定是少數人掌握的“黑科技”。但鄙人認為這種推理依然有著學者生活經驗與學科局限造成的短板。帝,除了觀察植物和修筑建巢以外,就不能干點稍微“高大上”的事務嗎?答案是“帝還觀察天”。《說文解字》里記載,“諦也。王天下之號也。從丄朿聲。,古文帝。古文諸丄字皆從一,篆文皆從二。,古文上字。?示辰龍童音章皆從古文丄。”
在爻文系統(tǒng)里,一畫開天?!耙欢痹诎素韵到y(tǒng)里都是陽爻,而在不同的數理邏輯中,也都是可以代表層級不同的天。丄字如今寫做了“上”,丅字如今寫做了“下”,它們又是一對鏡像字。丅字在鄙人文章《中醫(yī)訓詁之雞色丁香》中有詳細的解釋,它是向下的趨勢與力量。那么丄字更是立桿測影的初起,它指示向上的趨勢與力量?!墩f文解字》對帝字的解析肯定了其筆畫中包含了一、二、丄。帝的古字里反復強調了“天”的內涵。
我們在都市的夜晚仰望天空,除了光污染幾乎看不見星空。古人抬頭望夜空,繁星閃爍。這么多的星星,有沒有與“帝”相關的星星呢?有的,在道家的古代天文系統(tǒng)里,有一顆星叫“帝星”。中國古代星象學里認為帝星是大名鼎鼎的“紫微星”。許多人知道傳統(tǒng)算命術里有一本神秘的書叫做《紫微斗數》,卻不知道什么是紫微星,也不知道斗數的斗是指什么。
古代祖先在觀察測量夜空星座位置以后,結合中國古代朝廷組織結構給天上星座賦予了人格特征。北方在五色系統(tǒng)里是玄(黑)色,紫在古代與玄是相通的。北方天空就是北方的宮殿,用玄宮來指代,也可以用紫宮來借代。紫宮就有它的官職人員駐守,于是選了一些星星組成一個星官工作組形成保護紫宮的銅墻鐵壁,取名為“紫微垣”。紫微垣有星15顆,分兩列,以北極為中樞,成屏藩狀?!端问贰ぬ煳闹径罚?strong>“紫微垣東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環(huán)列,翊衛(wèi)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strong>
于是,紫微是借指北極星。斗是指北斗七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北極星有非比尋常的意義,祖先們將北斗和極星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稱為“斗極”。北斗七星圍繞著北極星旋轉而四季,在旋轉的坐標體系看來和甲骨文“帝”字結構吻合。一橫一豎劃分了東西南北春夏秋冬四時。對角線則是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個方位。加起來,就是八極。在中國古代神話系統(tǒng)里,“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薄暗邸痹⒁怅惶焐系劬幼≡谧衔m,主宰宇宙,次第天地,厘定節(jié)候。故中國古代認為北極星是眾星之“帝”。即使在今天作為星辰的天文觀察,或者從天文影響地球生命體系的意義上講,依然可以把北極星作為參照。
而在“北極”方位的星,還不止北極星一顆恒星。還有四顆恒星與之合稱為“北極五星”。在中國道家天文學中它們分別是:
“北極一”太子,(13 gamma Umi,Pherkad,星等3.0);
“北極二”帝,(7 beta UMi,kochab,星等2.05);
“北極三”庶子,(5 Umi,星等4.25);
“北極四”后宮,(4 Umi,星等4.82);
“北極星”太一星,(一名“天一星”,10 iota Dra,星等4.61)。
嚴格說來紫微星還不是北極星,而是“北極二”。但是北極二也可以是北極星,也可以不是北極星。此話怎講?
古代天文志《宋史·天文二》和《晉書·天文上》都記載這么一句話:“二星主日,帝王也,亦太一之坐,謂最赤明者也。”意思是說,“北極二”一顆星有兩個作用,一個作用是象征人間帝王,第二個作用是給北極星(太一星)當寶座。也就是北極星一般不在這一群星中,而是在約10度外的北極,但在此留有一個座位。這個座位就代表了北極星。換句通俗的話說,“帝”星的本質上是“帝”位,并且江山輪流坐。
這種輪流坐“帝”位、當“帝”星的現象還不是古代的人類臆測,現代天文學通過歷史數據與現代科技測量發(fā)現,北極星是變換更替的。北極星是最靠近北天極的一顆恒星,這是按位置取的名字。北極星語義上講就是天空北極方向當值的星。由于恒星也在運動,所以隨著時間的變化,北極星也在不斷更換,公元2019年的北極星是小熊座α星 ,即勾陳一。而到了公元14000年時,北極星就換成了織女星。
帝星有著基準定位的作用,又有著更替的規(guī)律。這種特質與人間的王朝國運有著近似的對應關系,故而人間杰出的社會領袖參考天象而命名為“帝”。中國古代天空的星座命名系統(tǒng)有著社會形態(tài)的痕跡與人格化的烙印,但畢竟亙古穩(wěn)定的天文自然現象早于人類的文明現象,可以假設在人類社會沒有成型的原始時代,早期文明絕對有“夜觀天象”的直觀能力以及簡單的筆畫記錄能力。
祝至一訓詁
【帝】
帝,本義是以“天下”為觀察位的北天極象限,是古代星空觀測的定位基準參照。最初天文測量工具或者天文官員稱為“帝”,后引申為人類社會或國家奠基人。
如果鄙人對“帝”的訓詁成立,我們返回去看“黃”會發(fā)現有趣的巧合。字形上,“黃帝”都是左右平衡的架構,有“中正”之意。字義上,黃是光譜中間位置,帝是星空基準位。最有趣的是:在現代天文科技中,測量星座的距離或者物質形態(tài)以及年齡,會用到光譜學。而北極星是一顆光譜型為F型的黃巨星。換成不嚴謹的通俗說法就是,帝星是橙黃色,簡稱“黃帝”。
但是有人會說“帝星”在北,按五方系統(tǒng)而言應為“玄帝”。這里的誤會源于傳統(tǒng)神話系統(tǒng)的多樣性,傳統(tǒng)文化隨著時代不同把帝的層級分成多級制,簡單的分法是“天帝”和“人帝”的區(qū)分。五方對五色的帝,是人帝。天帝只有一個,人格化的叫“昊天上帝”,也就是對應黃色的北極帝星。天帝加上人帝的五帝,合稱為六帝。后世雖然又有“天是天,帝是帝”的分法。但早期五方上帝中用五色標注的意向中,人帝“黃帝”與天帝“黃帝”的重合,更顯之尊貴。就方位而言,北極星的位置相對穩(wěn)定,不易變化。而位于五方中間的土位之德亦復如是。
基于天文學內涵而成立的“黃帝”一詞,再結合到傳統(tǒng)文學對“黃帝”人格化系列文獻,全都能通透理解。比如《史記·五帝本紀》:“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土德”一詞,最早就出自《史記·五帝本紀》,是五德之一。古以五行生克的性質附會王朝命運,認為土勝者為得土德。在中醫(yī)看來,土勝則是五運六氣的時間氣象規(guī)律中的一種。五德的更迭不完全是王朝建立者的國運附會,而是天文歷法對應的時間表,因為人心與技術雙重障礙,但這個表不太準。五德的概念中,也有一套天文學說,就是太陽系五星說,即“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br>
《史記·天官書》說:“歷斗之會以定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黃帝,主德,女主象也。歲填一宿,其所居國吉。未當居而居,若已去而復還,還居之,其國得土,不乃得女。若當居而不居,既已居之,又西東去,其國失土,不乃失女,不可舉事用兵。其居久,其國福厚;易,福薄?!?nbsp;這里把黃帝、土星、中央、土、夏季、日戊、己統(tǒng)一到一起,是后世的人為歸納。
文獻顯示,晉灼曰:“常以甲辰之元始建斗,歲鎮(zhèn)一宿,二十八歲而周天。”廣雅曰:“鎮(zhèn)星,一名地侯?!蔽囊^云:“鎮(zhèn),黃帝含樞紐之精,其體旋璣,中宿之分也。” 填星,又叫鎮(zhèn)星,就是土星。
用土星代表人帝中的黃帝,是因為后世學者假托黃帝觀測了土星,考定星歷。附會者說土星公轉周期是29.46年,掛職“黃帝”的這個天文官主觀上從29年中取28年,所以分黃道為二十八份,每一份叫一宿。二十八宿的意義在于把黃道劃分成28個區(qū)域,以便于更準確地研究日月星辰的運行,制訂歷法。
目前的考古證據尚不能證實黃帝是不是有觀測星象的技術,但從文獻的只言片語中,我們可以肯定“土正”與“黃帝”有著緊密聯(lián)系。土正是一種上古官職,那么“黃帝”是不是一個上古官職或者是榮譽稱號呢?
就“帝星”在“帝位”的天文現象的指引下,我們可以推斷說“帝位”不變,“帝星”在變。“黃帝”這個頭銜用在早期人類社會中,有著具體的在野領袖,并且是可變化的?,F在的全球范圍內的行政長官中,“總統(tǒng)”不止一個,“元首”不止一個,“主席”不止一個。古時中國的領袖中,“帝王”不止一個,“侯爵”不止一個,“宰相”不止一個。當然,黃帝也不止一個。即使是文獻中只有“軒轅”是黃帝,但有學者考證說“軒轅”本身就是一個造車的職務。當然,軒轅也是星座的名。傳說有個地方對應軒轅星的方位,叫做“軒轅之丘”,黃帝軒轅出生在“軒轅之丘”才叫軒轅的。黃帝不姓黃,他可以姓公孫、姓姬、姓熊、姓軒、姓轅、姓軒轅。所以,“黃帝”是一個職務或者榮譽名稱的衍生。
這種用法,在我們中醫(yī)文化中比比皆是。學中醫(yī)者一定知道《長沙方歌括》不是“長沙”寫的,而是清代醫(yī)家陳念祖編輯張仲景的《傷寒論》藥方而著,之所以名為“長沙”是相傳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人們稱之張長沙。但擔任長沙太守的人不止一個。《丹溪心法》也不是“丹溪”寫的,是元代醫(yī)家朱震亨的學生整理歸納的。朱震亨故居赤岸村的有一條小溪傳說岸邊石頭是紅色,故而稱之為朱丹溪。但住在丹溪的人也不止一個。
黃帝三經
那么《黃帝內經》是“黃帝”寫的嗎?如果不是“黃帝”本人所寫的,哪又是誰寫的《黃帝內經》呢?
在今天,研究“黃帝”思想以及系列傳說和古籍的學問,已經被命名為“黃學”。如今在黃學領域中,一些文化傳承達成公認,學者們認為“黃學起源于戰(zhàn)國,盛行于西漢初期,曾是百家學術之林。”但也對“黃帝”和“內經”保持著嚴肅而謹慎的推測。黃學界認為黃帝是“遠古中華民族的共有始祖。”其個人簡歷全是歷代后世傳說,目前尚無考古依據證明黃帝本人遺物的存在??脊抛C據只能證明各個歷史時期提及“黃帝”的存在。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了《黃帝四經》。不過,它不是醫(yī)書,它是一套治國政論,它由《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四篇文章組成。通過考證《黃帝四經》,可知它們的初步成書時間當在戰(zhàn)國前中期。這是可追溯“黃帝”一詞出現最早年代的考古證據。
而《內經》的歷代考證和分析,成了黃學中一個分支學科“內經學”。內經學當前一直公認“《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為古代醫(yī)家托軒轅黃帝名之作,為醫(yī)家、醫(yī)學理論家聯(lián)合創(chuàng)作,一般認為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倍鞣N不同質疑與修正論調也一直層出不窮。這些聲音來源于考古證據的缺位,也就是說還沒有發(fā)掘出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黃帝內經》實物。
那我們今天學習和使用的《黃帝內經》大多是明清時期的刻本。這些刻本自稱是從宋代刻本為模范的重刻。那么,宋代刻本的《黃帝內經》還有嗎?還有的,宋刻本《黃帝內經》少量存世,算得上國寶級古籍了,國家圖書館就藏了一些。國家圖書館能查到的最早古籍善本是公元1115年,署名為王冰著的《黃帝內經素問亡篇》翻刻本。也就是北宋政和五年有人出資整理重刻了唐代道醫(yī)啟玄子(王冰道號)的書。后世文獻記載王冰在唐代天寶九年(750)至寶應元年(762),歷時十二年之久,著成《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但沒有唐代原本。宋后還傳說他著有《玄珠密語》十卷,《昭明隱旨》三卷、《天元玉冊》三十卷,《元和紀用經》一卷等,后來一考證發(fā)現皆是后人托名之作。所以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就是道醫(yī)王冰在改編中竄入的。
那據可靠文獻記載,《黃帝內經》的最早身影又在哪本古籍里浮現了呢?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明確指出是《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方技略》。里面載有“醫(y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yī)典籍,《黃帝內經》被收錄于“醫(yī)經”中。
那么《漢書》可靠嗎?或者學者用于考證的《漢書》版本可靠嗎?眾所周知《漢書》又簡稱《漢志》,是漢代時期班固撰寫的史志書目,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目錄學文獻。也就是說《漢書》里沒有《黃帝內經》的原文,只有《黃帝內經》四個字作為書目。
我們如果把考古證據為漢代的《漢書》拿來看看,就能確定這個事情的可靠性。不過不好意思,我們目前還找不到。《漢書》被后世歸納到《二十四史》中,目前最可靠的古籍版本也只到得了明代南京國子監(jiān)刻“二十一史”(南監(jiān)本)。獨立的《漢書》的版本很多,唐朝以前的版本多已佚失。目前實物可靠的是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刊印的“百衲本”,系影印北宋時期的“景佑本”而成,其中很少錯誤,是《漢書》的善本。
鄙人實查的版本是中華書局點校本(簡體版),1962年6月出版,1999年2月再版。此版點校依據是四個版本,最早依據是北宋景佑本。鄙人把這個版本的《漢書》凡是提到“黃帝”的書目都集納一下。
祝至一整理《漢書》中記載“黃帝”相關書目如下:
●1369頁
《黃帝四經》 四篇
《黃帝銘》 六篇
《黃帝君臣》 十篇 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
《雜黃帝》 五十八篇 六國時賢者所作。
●1370頁
《黃帝泰素》 二十篇 六國時 韓 諸公子所作。
●1377頁
《黃帝說》 四十篇 迂誕依托。
●1386頁
《黃帝十六篇》圖三卷。
●1389頁
《黃帝五家歷》 三十三卷。
●1393頁
《黃帝長柳占夢》 十一卷
●1395頁
《黃帝內經》 十八卷
《外經》 三十九或七卷
《扁鵲內經》 《扁鵲外經》
●1396頁
《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 二十三卷
《神農黃帝食禁》 七卷
●1397頁
《黃帝三王養(yǎng)陽方》 二十卷
《黃帝雜子步引》 十二卷
《黃帝雜子芝菌》 十八卷
《黃帝雜子十九家方》 二十一卷
以上文獻考據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事實,把這個事實演繹成情景對話如下:
大家說:《黃帝內經》是黃帝寫的。
祝至一:黃帝是誰?證據拿來。
大家說:沒有證據,但是有古籍記載。
祝至一:是哪本古籍?證據拿來。
大家說:《黃帝內經》原本沒有,但至少宋代有一本唐代王冰寫的。
祝至一:請王冰出來作證。
王冰說:我好像在唐代整理了《黃帝內經》,宋代那本說是我寫的,我不可能證明。而且全國唯一聲稱宋版的,斷代是金代《素問》殘本。
大家說:唐代王冰無法證明,但是漢代班固可以證明。
祝至一:請班固出來作證。
班固說:《黃帝內經》內容并沒有記載我的書里,我好像把《黃帝內經》作為書目記錄了。但是證據沒有。
大家說:班固你把《黃帝內經》記載在你的《漢書》里,你忘了嗎?
班固說:我睡太久了,記不清了。你們把我寫的書給我看看。
大家說:你本人寫的書沒有找到,這本宋代《漢書》的你看看,是不是你寫的。
班固說:這書我不熟,漢代的我不能證明宋代的書是我本人寫的。
大家說:那你怎么記錄《黃帝內經》在漢書里呢?你看過嗎?
班固說:我不記得我看過《黃帝內經》原文,但是在漢代它是我們的皇家暢銷書,所以我記錄了它的名字。不過,在漢末晉初有人專門整理過,那人好像叫黃埔一期。
大家說:對,對,你老人家說的東漢末年的皇甫謐。
祝至一:請皇甫謐出來作證。
皇甫謐:班固說的假話,他是公元92年仙去的,我在公元215年才出生。他不認識我的。
祝至一:皇甫謐你可以整理過《黃帝內經》?
皇甫謐:我不記得了,不過我整理過秦代以前的古醫(yī)書。
大家說:皇甫先生,你整理過《黃帝內經》,不過那時不叫《黃帝內經》,應該是《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至要》三本經典。你后來合三為一,成了一本《黃帝甲乙經》。你忘了嗎?
皇甫謐:是嗎?你們把我寫的書給我看看。
大家說:不好意思,你老的原著找不到,我們只能找到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的初刻本。
皇甫謐:不好意思,按說我是西晉的人,不能證明北宋的書是我本人寫。
祝至一:皇甫謐先生,你當時整理的秦代以前的古籍,有哪些呢?我很感興趣。
皇甫謐:我不記得了。秦代以前,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還沒有統(tǒng)一文字,我也是好費勁才把這些六國文字的古籍破譯整理了。古籍我都看過,也藏好了。就是不記得埋在何處了。
大家說:還是說明《黃帝內經》是有的嘛,只待有朝一日,破土而出重見天日。
祝至一:大家注意,皇甫謐只是說他整理過先秦古籍,并沒有說整理過《黃帝內經》。
皇甫謐:嗯嗯,依稀有這么回事兒。我不記得了。
祝至一:王朝馬漢!張龍趙虎!
眾侍衛(wèi):在!
祝至一:速查皇甫謐!
眾侍衛(wèi):是!
資料顯示:“在中國歷史上既是著名的文學家,又是醫(yī)學家,皇甫謐堪稱第一人,他的著作《針灸甲乙經》將《靈樞》、《素問》、《黃帝明堂經》類編為一書,是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對針灸學的發(fā)展至今仍然產生著巨大的影響?!?/p>
有趣的是,《針灸甲乙經》又稱《黃帝甲乙經》、《黃帝三部針經》、《黃帝針灸甲乙經》。相傳是西晉皇甫謐撰,12卷,128篇,成書于公元282年。這里看得出《針灸甲乙經》掛名“黃帝”之后“名人效應”顯然大增。那么皇甫謐是否看過《黃帝內經》?沒有證據的。我們只能推理他至少看過和引用過《素問》、《靈樞》?!鹅`樞》最早稱《針經》。后來又稱為《九卷》,皇甫謐復又稱之為《針經》,再后又有《九虛》、《九靈》、《黃帝針經》等名。
而史料顯示,《素問》、《靈樞》最早皆是獨立的經典。由于都有黃帝的假托,加之語言結構相似,在后世合二為一?!端貑枴贰ⅰ鹅`樞》的合并為什么叫《黃帝內經》?有了內經就有外經?世說紛紜。
我們撇開虛假證據和相互牽強附會的后世學說,直接深入到文字本型去尋找《內經》的蛛絲馬跡。“經”字,鄙人在《中醫(yī)訓詁之骨法三部》中對字源“巠”做過簡單分析,我們可以基本認定《黃帝內經》四字中的“經”,還是經典的本義。之所以稱之為“經”,是因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的流派學說主干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六經”,道家的“道德經”以及佛家“金剛經”等。
所以,我們集中精力看看“內”字。傳統(tǒng)學界對“內經”的“內”做了非常多的論述,鄙人就不一一羅列出來。我們也承認“內”字的內涵與外延。只是如果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可以參考,不妨和鄙人一起探究文字的樂趣。
假設皇甫謐在西晉獲得了漢室文獻的遺留,假設他的確看到了先秦(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代。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zhàn)國等歷史階段。)的系列醫(yī)經,假設先秦時期有一本書的確叫《黃帝內經》。那么,通過文字學去判斷,會有怎樣的結果呢?
根據六國文字(大篆)或者商代甲骨文、或者周代金文的考據顯示,我們可能還有幾本書可以存疑,那就是《黃帝三經》、《黃帝丙經》、《黃帝吶經》。
這三本書都是《黃帝內經》的古文字通假而成的假設。在古文字中,“三”、“丙”、“吶”三個字和“內”是同型字源。
古文字·三
古文字·丙
古文字·吶
古文字·內
在古文字對比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內”與“三、丙、吶”是通用的。如果假設這三本書是存在的,那么從字義上我們用邏輯推理是否可行呢?結果是奇妙的。
《黃帝三經》:黃帝寫了三部醫(yī)經?!叭庇只焱叭焙汀皡ⅰ?,意指星斗。
《黃帝丙經》:黃帝寫了甲乙丙三部經,歷史上有《黃帝甲乙經》,那么《丙經》可以是合理的?!氨庇钟小安 钡慕璐?,莫非說病理。
《黃帝吶經》:吶字又通假“訥”和“納”。黃帝寫了關于呼吸吐納的運氣秘籍。“丙”古文字有肺部形狀,“吶”有吸納內斂的意向,也有向內的指示。
鄙人對《黃帝三經》有偏愛,“三”字內涵比較豐富。另外在中醫(yī)歷史上也有《黃帝三經》的說法。中醫(yī)學界的《黃帝三經》其實還是指皇甫謐撰寫的《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至要》。其中《針經》別稱《九卷》也就是《靈樞》,《明堂孔穴針灸至要》簡稱《明堂》?;矢χk《針灸甲乙經》自序云:“《素問》論病精微;《九卷》原本經脈,其義深奧,不易覽也;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皆黃帝歧伯選事也,三部同歸,文多重復”;又云:“乃撰集三部,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復,論其精要”。
根據傳統(tǒng)學界的定義,那么我們說《黃帝三經》是指《素問》、《靈樞》、《明堂》。只是鄙人認為這中間仍然有缺陷之處?!端貑枴?、《靈樞》、《明堂》三者之間一定有邏輯關系才能稱為《黃帝三經》,而如今的釋名資料讓三者關系莫名其妙。
《靈樞》與《明堂》在組詞上結構相同,樞與堂都是建筑有關的名詞,靈是修飾樞的,明是修飾堂的。在傳統(tǒng)建筑營造學上,樞本義是戶樞,指的是舊式門的轉軸或承軸臼。后來延申到重要皇家重要建筑以及其中官職的涵義,比如:
樞府(國政機要之所。宋多指樞密院。宋朝樞密院與中書省分掌文武,號為二府)
樞垣(朝廷中重要的、接近皇帝的官署)
樞轄(指中央政權的機要部門)
樞幄(樞密院)
樞衡(指中央行政機關。也指行政中樞的主要職權)
樞秘(指中央機要部門,猶樞要)
樞柄(主要的權柄)
樞奧(中樞堂奧的所在)
樞廷(政權中樞)
樞近(在天子近側或中央機要的職位)
樞輔(舊時指中央掌軍權的大臣)
樞秘(指中央機要部門,猶樞要)
等等…………
堂的本義是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獻神靈、祈求豐年。后泛指房屋的正廳?;蛘呤桥f時官府議論政事、審理案件的建筑場所。而“明堂”更是特指古代天子舉行大典的建筑。有人考證明堂是早期觀察日月的天文樓臺。
巧合的是,樞和堂也是中國古代天文中星座的名稱。樞星是北斗七星第一星,天樞星。這里還要提及一個紐星,即是北極星。斗極即是樞紐。明堂星在《晉書·天文志上》記載:“房四星為明堂?!焙笫烙职血{子座τ、υ、e三星也叫明堂。古天文學認為明堂星位于太微垣西南角的外邊,是天子頒布政令的宮殿。如果星光明亮,預示就吉利,如果星光昏暗,預示就兇險。五大行星、客星以及彗星的運行侵入明堂星的所在天區(qū),君主就無法安住在皇宮里。
我們知道星象學的太微垣,是三垣之一,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東北方,北斗之南。太微垣星官系統(tǒng)中,二十個官職中里有一個名叫“靈臺”。故而有學者認為《靈樞》的“靈”也是星名。所以,《靈樞》和《明堂》是一個系列的,而《素問》卻不是。后世對《素問》解釋多為牽強附會。那么,《素問》要怎樣的命名才能通過邏輯判斷呢?
祝至一認為:
一、《素問》命名一定有建筑相關的語義。
二、《素問》命名一定有天文相關的語義。
可是《素問》的命名已經沿襲千年,不可能更改的。唯一推理出路,就是假設“素問”兩字有誤??赡軉??通過古文字訓詁,我們發(fā)現居然有可能。
首先,“問”字與“門”字在金文中混用互通。今天的粵語地區(qū)仍然把“問”讀做“門”。
其次,“素”字中“糸”字與甲骨文“玄”字混用。
也就是說《素問》有可能是《玄門》的誤寫。有人說,“素”字上面還有一個“主”呢,在古文字系統(tǒng)里,那不是“主”而是“生”。在爻文體系,同時是“震”卦。“素問”兩個現代漢字放在古文字里是三個字:生、玄、門。而這里“生”是修飾“玄”的用法。用“震”位表明玄門方位的做法。當然,這里的“生”與后世的“八門”中的“生門”有關,只是后世有后世的調整與解釋。
如果把《素問》解讀為《玄門》,和《靈樞》、《明堂》放在一起,我們會發(fā)現字義與詞義還有內涵外延在邏輯上是通順的。玄靈明,門樞堂,巧妙得很。
營造學:
門,房屋垣墻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處所設可開關轉動的裝置。兩扇為門。
樞,舊式門的轉軸或承軸臼。一扇為戶。靈,靈臺指學宮、祭臺、觀星臺、墓室。
堂,廳堂高的房屋。
天文學:
門,天門星。玄門即是天門。
東方七宿角宿中之兩星。在左角南,主天門侍宴應對之所。即室女座53、69。英文Celestial Gate,傳說為黃道上的門。《晉書·天文志上》:“天門二星,在平星北。”《步天歌》:“角下天門左平星,雙雙橫于庫樓上?!?/p>
樞,天樞星。靈,靈臺星。
堂,明堂星。
堪輿術:
門,天門即是天關、上砂,指穴場水流的入口處。
樞,中宮,為全宅氣流之關樞。
堂,明堂,穴前平坦廣敝的空地。
針灸學:
門,天門穴。
樞,天樞穴。靈,靈臺穴。
堂,明堂穴,上星穴。
中醫(yī)生理學:
門:玄門指鼻。明·虞搏《醫(yī)學正傳》:“鼻通天氣曰玄門?!?/p>
另指陰戶。見于漢·馬王堆醫(yī)書《合陰陽方》,即女性外陰。
樞:寰樞。靈,靈臺一指頭部或者額頭,另指心。
堂:明堂,指鼻子?!饵S帝內經靈樞·五色》:“明堂者,鼻也?!?/p>
另指全身所有穴位點?!夺t(yī)說》:“今醫(yī)家記針灸之穴,為偶人點志其處,名明堂?!?/p>
當我們把“門”、“樞”、“堂”的內在邏輯理順時,我們會發(fā)現《黃帝三經》的書名時成立的。基于文章前面對“黃帝”的訓詁,我們會發(fā)覺《黃帝三經》是以“帝星”為基準而編著的古代天文醫(yī)學。而且,從今天遺存改編的《黃帝內經》內容上看,其核心“天人合一”思想以及生理病理、經絡、腧穴皆有古代天文的對應?!缎T》講醫(yī)理,開門見山說玄妙?!鹅`樞》講經絡,承前啟后似樞紐?!睹魈谩分v腧穴,豁然開朗坐明堂。
后記:
2019年初應邀參加某機構“我愛《黃帝內經》征文比賽”,提筆寫來發(fā)現自己的文章有點唱“反調”的意思,于是推辭而退賽。后來把“反調”經過考證后,基于為大家提供新的角度學習《黃帝內經》的初心,用了近十個月時間寫成此文。此文不是要否定《黃帝內經》以及動搖中醫(yī)理論之基礎,而是通過推理與訓詁發(fā)現《黃帝內經》更多深意。嚴謹地說,目前傳世的《黃帝內經》只能叫做“宋版《黃帝內經》”。但我本人認為原版的《黃帝內經》也許深藏在某個帝王的墓穴中,或許有一天就像在1973年才出土《黃帝四經》,可以證明傳說的真實。
在這一年考證過程中,隨著考古、文獻等證據不斷浮現,《黃帝內經》應為《黃帝三經》的觀點日益堅定。曾猶豫此文是否公開,后來一想“中醫(yī)的良性發(fā)展不是靠盲目的祖先崇拜,而是靠嚴謹考證和獨立思考的精誠態(tài)度?!惫识_此文觀點。
《黃帝三經》的天文內涵中,其實也是《黃帝內經》的機要,帝星的暗示是要我們中醫(yī)人認真對待古代北斗歷法的應用。《黃帝內經》中有一章專門講“九宮八風”,這就是建立在北斗歷法基礎上看待生理病理的學說。關注北斗歷法而解讀《黃帝三經》,也就是鄙人撰寫此文的用意,謝謝大家一年來的敦促與期許。錯漏之處,多多擔待。
祝至一改稿于2019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