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功不練拳,好似無舵船?!?/span>
恩師林墨根先生對我說過:“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功不練拳,好似無舵船?!边@兩句話源自中國武術(shù)圈的諺語,道出了“功”和“拳”的互根關(guān)系。一些人把太極拳當健身操來練,是為了追求外形動作的美觀而拋棄了很多傳統(tǒng)的好東西,這樣一來別說十年,就是一輩子也練不出太極拳的功夫。 如果沒有管用的基本功融入拳架,那就是空架子;拳架修煉太極拳功夫之本,也是太極拳功夫的載體。我聽一位太極拳前輩說過:“練功不練拳,猶如無舵船。” 無舵的船,控制不了行駛方向,這船怎么能用?。课乙猜犃硪晃惶珮O拳明師說過:“練功不練拳,猶如船無櫓?!本拖衲銊澊瑳]有槳,請問你該如何行駛?
“坐著打拳”
“坐著打拳”一說語出拳諺,二說來自前輩和老練家。部分初學者習慣將坐與蹲弄混,其實太極拳對此十分考究,坐與蹲是不一樣的,蹲的下肢的動作是膝蓋與腿的夾角變了,而坐是身體軀干的動作,腿上是沒有變化的。大家想想看,你坐在凳子上的時候,我們會重得將凳子坐變形或降低高度,最后導致膝關(guān)節(jié)角度發(fā)生變化嗎?坐凳有著自然的松腰塌胯、開胯圓襠、圓膝舒踝姿勢,如能融入練功習拳,必然有可喜的進步。
“一足著地”與“單腳打拳”
“一足著地”語出張肇平與杜飛虎合著的《論太極拳》一書,書中有個真實故事是這樣說:“……抗戰(zhàn)初期,曼師(指鄭曼青——筆者注)主湖南國術(shù)館事,曾與杜心五大師往還,甚仰杜大師功力,欲拜為師,曼師于表演一套太極拳后,杜大師說:‘看你剛才表演拳架,自始至終,都是一足著地,不必再跟我浪費時間了。所謂一足著地,就是不失重心,不失重心,就是時時能夠中定……’。“單腳打拳”的說法來自老練家,與“一足著地”的內(nèi)涵意思差不多?!耙蛔阒亍币埠?,“單腳打拳”也好,都與含金量高的樁功有很大關(guān)系,樁功練好了,中定才好體現(xiàn)。恩師林墨根先生對此指出:“不練樁功,懂不了虛實。”確是這樣,樁功練好了,虛實才分得清楚,才好變化。試問:沒有樁功而勤盤幾年拳架就能長太極內(nèi)功?沒有樁功而勤揉幾年推手就能懂勁?以我之淺見,若修太極拳之真?zhèn)?,如不練出強似不倒翁含、落地生根的站樁功夫,過了十年、二十年也可能體悟不到太極拳之真諦,出不了太極之門。太極十三勢當從中定為主,其他十二勢為輔,太極拳的每一勢,都是先有中定而后有變化。試問:下肢若不穩(wěn),上肢你敢松嗎?實腳若不夠?qū)崳撃_你虛得來嗎?
“打拳時別讓胳膊拎著手”
“打拳時別讓胳膊拎著手”語出老練家。 “胳膊拎著手”影響到肩松、胸松、手松,制約了松功層次。要想胳膊不拎著手打拳,就得把松肩垂手和松肩伸手練到位。
“借地心力打拳”
“借地心力打拳”語出前輩和老練家,這是體現(xiàn)太極拳個性特點的好東西。在太極拳圈內(nèi)所說的地心力,就是地心引力和地面反座彈力。欲要“借地心力打拳”,先練出松沉到腳底的入門功夫,這樣才能初見成效。如能練出氣沉丹田的進階功夫,功效愈發(fā)見好。
“打拳運氣如臥床呼吸”
“打拳運氣如臥床呼吸”也是語出老練家。當你平臥睡在床上,那時的呼吸既自然又是腹式呼吸。為什么呢?因為這是人體最自然、最充分的放松狀態(tài),腹肌和腰骨、腰肌都解放了,鼓、癟自由了。這就是說放松腹肌、腰骨、腰肌,無需用力,這是腹式呼吸的要領(lǐng),部分人把腹式呼吸的要領(lǐng)只盯在一呼一吸中。老練家有言:“只要一松,氣就能通。”所以,行拳走架的一舉一動,都不能忘記“放松”與“行氣”的結(jié)合,也是“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的功效。當姿勢動作熟練之后,進階到呼吸配合動作時,先體驗幾下臥式呼吸,會對內(nèi)外相合的拳勢呼吸帶來好處。
“練拳如在陸地游水”
“練拳如在陸地游水”語出太極拳名家鄭曼青先生的《鄭子太極十三篇》,他在《鄭子太極十三篇》文中說:“在我們的意念中,不在打拳,我們要比喻在水里摸魚,也像是在陸地游泳,把空氣當作水用,意到氣到,時間久了,便會水到渠成?!编嵚嘞壬年懙赜斡局f,揭示了意與氣的關(guān)系,是將意念歸之于克服動作阻力,則“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可避免氣滯之弊。勇國本先生翻譯的《鄭曼青與史密施師徒對話》文中的一段話:“生:在練拳時怎么知道是不是已松?師:知不知道是主觀的,而松不松是客觀的。我愿意說,當一個人在練習整套拳架的過程中,其心靈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擾,這便是求松的一個好的開始,但是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你須踏踏實實的練。練完時你會筋疲力盡。當你的雙肩覺得沉重時,你就知道這已是接近真松了。這是‘陸地游泳’的結(jié)果?!蔽?guī)煚斞跑幑凇短珮O拳練習談》日記中說:“練架子時,身勢應(yīng)如載重之船行于扛河之中,是又有動蕩之形勢,又是非常的沉穩(wěn)。起,不離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觸到河底,船身始終是由水的浮力托著的。也就是說,人練拳的身體,是在腳腿上之動彈力托著的,又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边@番話與 “陸地游泳”之說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虛下實中間活”
“上虛下實中間活”之話來自拳諺 。區(qū)分虛實其中有處于勁力較大的身體部位為實,處于勁力較小的身體部位為虛。所謂“上虛”,一是相對下肢而言,上肢是勁力較小為虛的身體部位;二是有虛靈之神的意思,神貫于頂,能空則靈,越空越靈;手的屈伸自如、肩松、胸松、虛領(lǐng)頂勁體現(xiàn)了“上虛”。“下實”也是相對上肢而言的,下肢是勁力較大為實的身體部位,氣沉丹田、重心下降、足有力、腳有根、下盤穩(wěn)固體現(xiàn)了“下實”?!爸虚g活”的“中間”是指腰胯,動作的上下相隨和拳勢的虛實轉(zhuǎn)換,全憑腰胯的靈活變化和指揮協(xié)調(diào);行拳走架的穩(wěn)、勻和推手散手的變招、換勁體現(xiàn)了“中間活”。
“打拳如手拉木偶戲”
“打拳如手拉木偶戲”語出太極拳名家鄭悟清先生對此的意喻。鄭悟清先生曾說過這樣的比喻,以此說明胯在太極拳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淺出地說:木偶戲是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shù),當木偶在舞臺上表演各種動作時,都是用臺下演員的手來指揮,演員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極拳的胯動作也是同樣道理,一切動作的變化莫測全依賴胯的動作。以胯根為主宰,牽連發(fā)動全身運動;每一招一式,一切運動之主宰皆由胯節(jié)指揮。
“打拳像‘耍拳’”
“打拳像‘耍拳’”的說法來自和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的前輩和老練家。何謂“耍拳”?意思如下:取其自然、輕靈、松柔之意,非常放松,毫無拘謹、凝滯之態(tài),如和風細雨,似兒童戲耍,逍遙自然;沒有故意造作、故弄玄虛,不用剛猛威烈之發(fā)勁。歷代趙堡太極拳宗師,都重視“耍拳”之稱謂,主要是追求太極拳的道法自然,使太極拳返樸歸真?!八H边@個樸實簡單的稱謂,道出了大道至簡的原始含義, “耍拳”內(nèi)涵中的精神要放松、動作要協(xié)調(diào)、周身隨和、輕靈自然,不單適用于和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也同樣適用于楊氏太極拳與其他門派的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