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座擁有610年歷史的城市、南北漕運的集散地,天津有著很強的文化包容性,這一點在天津的食文化上體現(xiàn)得也很突出。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能在天津做得非常火的飯館,肯定也是經(jīng)得起考驗的。這些老天津衛(wèi)美味,你吃過嗎?
萬順成坐落于遼寧路與長春道交口處。20世紀三四十年代經(jīng)營的品種很多,但最能招攬顧客的要算當(dāng)時的“八寶蓮子粥”。一碗粥盛上來,加上糖,撒上青紅絲,再來一些糖桂花??搭伾湍艽瓜延?。粥的用料有一半是可以入藥,可想而知它的營養(yǎng)價值了。八寶蓮子粥每天只熬一鍋,因此要想吃必須早去。5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該店承受力有限,只好減少品種, 八寶蓮子粥也被取消了。
20世紀四十年代,南門外魚市大街坐南朝北的一間小屋叫趙記飯館。其中有一個菜叫“茄子罐”堪稱絕妙。其做法是將大茄子洗凈,帶柄的頂部用刀旋成一個圓蓋取下,好象茶壺的蓋一樣。將茄子里面掏空,茄子壁留一寸厚即可。調(diào)餡用料有:瘦豬肉、蝦仁、雞蛋末、蟹黃或蟹子、木耳。這樣的餡味道鮮美、顏色瑰麗。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南市永安街上十錦齋飯莊燉的“壇子肉”是最正宗和出名的。十錦齋飯莊是一個大眾化的中型飯館,拿手菜肴是津味八大碗,因為壇子肉更受顧客歡迎,所以將八大碗中傳統(tǒng)的紅燒肉改為壇子肉了。壇子肉是用盛醬菜的壇子把豬肉燉熟而不用鍋,故此得名。
上世紀40年代,南市永安街有一家小型蘇菜館—五福樓。該店從經(jīng)理、會計、廚師到服務(wù)員都是揚州人,飯菜的揚州風(fēng)味非常純正。五福樓的面點是淮揚小籠包和炸 春卷。因天津人吃包子是內(nèi)行,口味高,淮揚包再好也沒有炸春卷賣的火,后五福樓推出了比炸春卷味道還好的炸揚州包,成為五福樓的看家菜。
恩發(fā)德的羊肉包子是發(fā)面羊肉西葫餡,皮兒薄餡大,選用精良羊肉絞餡,調(diào)以上好醬油和大蔥末、五香作料等,攪上鮮嫩的西葫擦成的絲。葷素搭配,味道鮮美無 比,而且絕無羊肉的腥膻之氣。隨著東馬路商業(yè)街的改造調(diào)整,“恩發(fā)德”、“東門臉兒”、“半間樓”羊肉西葫餡包子鋪不知遷往何處。
大福林這個風(fēng)味小吃店坐落在南市建物大街,北臨南馬路及平安戲院(今長城影院)。大福林以肉火燒及餛飩享譽天津。按天津一般習(xí)俗,燒餅也稱火燒。肉火燒則是帶肉餡的燒餅,呈圓形。大福林的肉火燒則不然,它的肉火燒則是枕頭型的,是傳統(tǒng)的家庭老式樣。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國家建立包頭鋼鐵基地,為了發(fā)展配套商業(yè),將大福林遷到包頭去了。
天津的天盛號即是曾在北京天盛號學(xué)徒的季拱臣開辦的。天盛號一年當(dāng)中只在冬季進九以后才進料制作,一直到第二年夏季三伏過后才制成出售。制作全過程需8個月。成品可存放兩年不變質(zhì)、不走味。
天昌厚是個江蘇面館,位居中國大戲院對面天增里的底商。其實天昌厚的湯面倒沒有什么特色,卻是他的酒菜招人喜愛,其中糖排骨、炸螃蟹尤為大家鐘情,往往專程來此吃這兩款菜。糖排骨選料全是豬肋條,一段肋條骨包著一塊瘦肉,既好啃又解讒。而炸螃蟹,則將洗凈的活河蟹放在油鍋內(nèi)炸。因為螃蟹的外殼是不會炸煳的,因此炸到大紅色即可。每碟只放一只,價格以時價大小而定。
當(dāng)年南門臉一隅,魚市大街就有許多名吃小店,其中一家以做發(fā)面的面食而享譽本市的,就是杜稱奇老店了。門外一塊豎木匾,上刻“杜稱奇蒸食鋪”。杜稱奇以做蒸食和油酥火燒著稱,不過在上世紀50年代末也被公私合營了。
天瑞居與天露茶社、天緯球社、天宮影院、天樂戲院、天華景戲院同宗,皆源于勸業(yè)場內(nèi)的“天”字頭而得名。天瑞居坐落于遼寧路、勸業(yè)場后門,入內(nèi)拾級而上,二樓納客。飯店不大,其主食—“炒飯”卻風(fēng)味獨特,自成一家。炒飯成系列,最拿手當(dāng)屬什錦炒飯。以天津小站稻為主,佐以蝦仁、海參、雞蛋、黃瓜,輔以新鮮豌豆、胡蘿卜點綴。端上桌五彩相映,斑斕鮮亮,香氣撲鼻,令人垂涎欲滴。如今該店不知落于何處,天瑞居什錦炒飯似成絕響。
南馬路與南門外大街交口,路南東側(cè)有家鴻聚成飯莊,店堂不大,卻有幾樣拿手菜肴,“燒三絲”便是其中之一。鴻聚成的“燒三絲”用料講究,海參一律選用上好刺參,自發(fā)自用。手撕雛雞絲只用胸脯肉。玉蘭片精選鮮嫩部分,不帶半點老筋絲柳兒。刀工精細,蔥姜末熗鍋,以鹽、糖(蜜)、酒、香油找口,勾芡裝盤香味四溢,誘人食欲。
在河北區(qū)中山路天緯路口對面,有一家中山路包子鋪,其做的饒陽豆腐腦名聞遐邇飲譽津門。它的鋪面不大,只有兩間打通的門臉,其中一間用去半間作操作間,壘上灶臺兼作隔斷,灶上坐兩口大鍋,靠里面一口專為制作老汁,外面的一口用來勾兌鹵料。它的饒陽豆腐腦好在鹵料上,老汁是用熏豬頭和熏雞所制,經(jīng)常年文火煨烤已煮得酥爛,湯汁已呈膠質(zhì)化,鹵料雖經(jīng)勾兌仍很粘稠,幾可立箸,裝碗時先以少許嫩豆腐(天津人謂之豆腐兒)鋪底,再撒以醬肉丁、面筋丁、澆上鹵料,撒一撮韭菜末提味,一匙入口味極純厚。尤待喝到末尾吃到嫩豆腐時,那種濃郁之后得以清淡壓口恰到好處的感覺簡直無可仿比。
上世紀40年代,“一條龍”坐落于北門外大街路西,離北大關(guān)不遠?!耙粭l龍”的面案和爐灶就設(shè)在室內(nèi)后方,顧客對其操作一目了然。豬肉白菜餡堆在大磁盤內(nèi)象座小山,上面撒滿碎熟蝦仁兒、炒雞蛋絲兒和海參末兒,真材實料看著令人眼饞。兩面大鐵鐺輪流操作,因鍋貼兩端開口兒油漬于內(nèi),香噴噴的三鮮餡一咬準保一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