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真理,是宇宙的法則。
那么,當父母的對孩子慈,就是善,將來孩子盡孝,就是善有善報。當父母的,對孩子打罵,就是惡,將來孩子不孝,就是惡有惡報。都說百善孝為先,我看世界要好,應該慈孝共舉,不能單強調(diào)一個,因為生命是平等的。
大家都知道人要靠兩條腿走路,才穩(wěn)當,走的更遠,我覺得孝是一條腿,慈是一條腿。大家也都知道,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單純的強調(diào)孝,就是一條腿走路,是只要權利不講義務。這樣的人生,必定是不圓滿的,有缺陷的。家也不可能圓滿。很容易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最后影響孩子一生的人生觀,世界觀。
這個世界話語權掌握在領導,長輩手上,你行的正,下面自然正。都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嗎。慈愛女子或者打罵子女,就是種瓜豆,將來收獲的也是瓜豆。
今天我們學道了,過去的就叫他過去吧,以后我們自己盡慈盡孝,這就是種吉祥樹,將來我們收獲菩提花?!具@個慈,不是溺愛,是說當長輩的,要愛護子女,給孩子人格上的尊重,讓孩子具備健全自信樂觀的人格】。
肅殺的氣氛下一定產(chǎn)生蕭條或畸形,黑夜必然孕育罪惡或丑陋。和煦的陽光下,才會生機盎然。有幾個人是在陽光的家庭里長大的呢?
父母對孩子慈在先,這是種因,孩子對父母盡孝,這是果。父慈子孝,是講父母慈愛,子女自然孝順。我覺得,做父母,應該多自責是否慈愛有方,而不是責備子女是否聽話(聽話不能作為孝順的標準)。
聽話教育,奴化教育只會扼殺人的精神生命,壓制人的天性。摧毀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探索精神。
父母和子女關系,就是四種關系,討債,報仇,還債,報恩。如果是孩子是還債,報恩來的,你對孩子慈,那你們之間以后就會形成良性的互相感恩關系,在以后修行路上互相扶持,互相幫助,互相進步,彼此更好。如果對孩子不慈,就會抵消孩子還債,報恩的行為,甚至恩轉仇。
如果孩子是討債,報仇來的,你對孩子慈,就會緩解他報仇的心,甚至能消除孩子討債,報仇的因果。如果對孩子不慈,那無疑是加重因果,使彼此關系更惡化,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無數(shù)不孝的人對待父母如同仇人。
那些單純強調(diào)孝,而不強調(diào)慈的人,是放縱父母理直氣壯地找孩子要孝,這無疑是加重,惡化彼此的因果。孝是盡的,不是要的,要來的都是債,來生是要還的。
一些人完全無視因果法則,只想著自己做老爺能舒服就好。 單純強調(diào)孝,從不講慈,其實就是只要權利,不講義務的極端自私行為,這是違背因果法則和天理的。
慈就是陽光,代表溫暖,善良,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面說我有三寶,第一寶,就是慈,如果每個人都講慈,這個世界自然和諧,溫暖,那時候你不用強調(diào)孝,人們自然會孝。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道家思想核心是慈,佛家核心思想是慈悲,基督教核心思想是博愛,伊斯蘭教核心思想是恕道。這些偉大教派祖師沒有一個人把孝列為自己核心思想,為什么,因為他們的思想都涵蓋了孝。
這個孝就是對父母供養(yǎng)意思,專門針對的老人,范圍很小。而且很多貪官,黑社會,壞人,也是大孝子啊,對自己父母供養(yǎng)不遺余力,言聽計從。所以孝者未必都是好人。但是一個仁者,一個慈悲的人,他絕對不會去做壞人,不會去做黑社會,仁者愛人,慈悲更是針對一切生命,這樣的人他自然就是一個孝子。
只講孝高于一切,是倒因為果,只會造就無數(shù)的偽君子,表面看起來一片和諧,晚輩心中則醞釀著不滿和壓抑,這股力量今世不爆發(fā),來生也會結果。
孝道好不好,當然好,但是過猶不及,生命是平等的。如果把孝置于一種至高無上的神圣地位,容不得半點善意提醒和批評,就很容易助長某些長輩的蠻橫與無禮,這個時候,孝就成了壓在晚輩弱小心靈的一座大山,就容易成吃人的封建禮教。
金字招牌的忠孝下面掙扎的是晚輩無奈的辛酸和流淌的血淚。自古以來,愚孝制造了無數(shù)的人間悲劇。
孩子幼小的生命,需要父母去呵護,需要愛,需要爸爸媽媽的回應給她安全感。而不是生硬的說教。只有父母無條件的給予子女愛,同時又給予孩子人格上的尊重,孩子才具備健全的人格,才自信,由于人格健全和自信,自然就會樂觀機敏,這樣長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孝呢?這種品質(zhì)是健康人的天性,與后天的說教無關。
一個人該得到愛沒有得到愛,該得到寬容沒有得到寬容,該得到理解沒有得到理解,很多人變壞都是這樣情況下變壞的。童年的經(jīng)歷是能影響人一生的。一個從小沒有得到愛的人,長大怎么可能懂得去愛別人。
不是先有父母后有孩子嗎,這就說明慈在先,孝在后。俗語說,父慈子孝,母慈子孝,也說明慈在前,孝在后,這就說明,慈是因,孝是果。人都說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慈就是付出,孝則是收獲。
都說百善孝為先,我看百善慈為先,更符合因果法則。家庭好了,社會才會好,家庭要真好,徹底好,必須慈孝一起講。遇父言慈,遇子言孝,才是正確的。你對兒子講慈,對父親講孝,他們就會用這個道理要求對方,找對方要道,這樣只會制造矛盾,惡化家庭關系。給親情蒙上陰影。
百善孝為先,古人從來沒有說過,這句話最早出自《圍爐夜話》(清朝人)作者王永彬,清朝是滿清這個異民族統(tǒng)治漢族時候。他們以幾十萬人統(tǒng)治億萬漢人,內(nèi)心是恐懼的。所以一系列有利于他們的文學作品就順著統(tǒng)治者意愿誕生。目的是維護自己統(tǒng)治,給老百姓洗腦。
統(tǒng)治者給了父母絕對管束子女的權利,這樣他們管好老人就可以了,老人替他們管束子女。通過宣傳三從四德再給男人絕對管束女人權利。這樣做法,統(tǒng)治者只需要管好全國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就可以了。
把孝道絕對化,神圣化,就是從百善孝為先這口號開始的,在清朝之前任何朝代,沒這樣提法??鬃痈欠磳τ扌?,大家可以自己看孝經(jīng)??鬃永碚撝兄v的最多的是仁,對孝講的不多。咱們這是交代一下百善孝為先誕生的歷史背景,很多所謂名言,有他產(chǎn)生的特殊的歷史背景。大家不要迷信。我們要以圣人的話為學習標準。
孔子對孝的論述,注重父子自然親情,倡導子女人格平等,父義則從,父不義則諫,主張以義輔親,“以正致諫”。但是你看看現(xiàn)在那些人宣傳的孝道,是什么,那就是,孩子啊,你必須絕對服從父母,否則就是大逆不道,你就是不孝。某些人打著孔子旗號,其實販賣宣傳的,都是自己的私貨,但是卻要孔子替他們背黑鍋,不明真相的人們,都把這些害人的理論,算在孔子頭上了。導致很多人對孔子攻擊,不滿。
養(yǎng)育孩子,教育孩子不是簡單的事,需要付出我們?nèi)康闹腔邸=o孩子愛與溫暖,孩子才會健康成長,一個人小時候在愛的環(huán)境長大,他長大了才也能懂得怎么去愛別人。一個在缺乏愛的家庭長大的孩子,長大以后也不懂得怎么愛別人,甚至也不能正確的去愛自己的孩子。
教育孩子,就如同種地,風調(diào)雨順的年景,莊稼才會豐收,旱澇等壞天氣,莊稼一定減產(chǎn),甚至絕產(chǎn),只是莊稼不收還有來年,如果孩子的童年被你搞壞了,就沒有下輩子了。
很多人整天喊著慈悲,卻不知道慈悲真正含義,其實慈就是給別人以安樂,悲就是解除對方的苦難。如果地球上每個人都能慈悲,大地馬上就變成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