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分享過孩子寫作業(yè)磨蹭、拖拉,有關專注力和習慣的影響及培養(yǎng)、訓練等方面內容,今天咱們就來嘮一嘮怎么才能使他快速的回到寫作業(yè)狀態(tài),不再磨蹭、拖拉的具體操作。
我們大多媽媽們都會說這樣一句話,“不寫作業(yè),母慈子孝,一寫作業(yè),就雞飛狗跳”,一點都不夸張,好多家庭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
您開始做飯了,讓他先開始寫作業(yè)。5分鐘過去了,扭頭看一眼,他還沒開始。10分鐘過去了,再看一眼,還沒開始。這時心中已經(jīng)開始窩火了。吆喝一聲,“還不開始?”您看他開始把手伸進書包里拿書了。再過會兒,稀飯已經(jīng)熬好了,再看,他正在把一本本書和作業(yè)、文具都堆在書桌上。心中的火焰不由得蹭蹭想往外竄,實在忍無可忍,不再是吼了,直接劈頭蓋臉開罵了。終于打開書本開始了,一下拖到夜里十來點了還沒寫完。
我們知道,要想解決問題,就要知己知彼。要想使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中,就要先了解他為什么快不起來,為什么磨蹭?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去看:“作業(yè)”雖然只有這兩個字,但真正要完成它就需要費老大勁了。比如這兩個的背后是什么,或許對于小學生說是50道口算題,背一首古詩,默寫10個生字,熟讀一篇課文,再預習第二天要學習的新課等;對大班的孩子周末兩天的作業(yè)或許是寫兩張漢字,再寫兩張數(shù)字,寫10道加減法。這些我們看來可能一會兒工夫就完成的作業(yè),對于幼年的孩子來說,那就很不少了。
壓力帶給他逃避
這么多的作業(yè)都記在腦袋里,會給他們帶來什么?
是的,壓力。有寫的,有背的,還有要動腦子算的、記的,這些都堆在腦袋里就會形成一種隱性的壓力,雖然他不清晰到底咋回事,但總會無意識地想趕緊躲開這種難受的感覺。
但是媽媽不讓自己躲開,她催促的聲音一直一直都跟著自己。自己也想快點完成,讓媽媽的聒噪聲快點消失,可這么多的作業(yè)自己真不知道該從哪兒先開始,又不知道該怎么表達。無奈之下就干脆隔離吧:橡皮上怎么有點臟的呀,待會兒要是用到了會越擦越臟的,嗯,把橡皮整一下;怎么這么渴呢,喝點水吧;哦,肚子好餓呀,吃點東西吧;媽媽今天的脾氣怎么這么大呢,他今天工作不順利嗎?……總之,“我”真的好忙啊,作業(yè)只能再等等了。
就這樣,時間一分一秒都溜走了。
壞情緒使他逃避
怎么都阻擋不了媽媽的再三催促,媽媽每天都是這么的聒噪,每天都是這么的讓人心煩,總是催促寫作業(yè)。作業(yè)啊,真不是個好東西!
就在這一次次的吼罵聲中,媽媽變成了讓孩子不待見的媽媽,孩子也變的一聽作業(yè)就會把聒噪的媽媽和壞情緒連在了一起。
這樣就導致了只要一寫作業(yè),他的潛意識中就會與媽媽的吼罵、臭臉、壞情緒穩(wěn)固的連接,就會有了寫作業(yè)是一件不開心的事情認知。也因此,有的時候不一定是他不會寫,而是他往書桌前一坐,就會莫名的會有想逃避的感覺。因此:
一、太多的作業(yè)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讓他不知該從哪兒入手開始;
二、父母對孩子的不斷催促、吼罵,使孩子在沒有自主性的情況下無意識地逆反父母;
三、父母吼罵的壞情緒也影響著孩子,使他想快速逃開。
當我們知己知彼了之后,圍繞我們的主題,我們設身處地的去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怎么做才能使孩子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中吧!
先給大伙兒講個故事吧
去年準備考研的女兒聊到自己將要考試前的一次學習中,坐在書桌前,面對桌上攤開了的各科書、資料,足足看了幾分鐘,不知道該從哪一科開始,好像感覺哪一科都有那么多不會的、要背的。幾分鐘之后,她把書和資料都整理好摞起來,取出一張紙,寫上“今天”要完成的科目和量,并標注上序號,然后貼在迎面的墻上。
就這樣,每完成一項,就在它的后面打個勾,直到全部完成才休息,也做到了當日事當日畢吧!
20秒法則
其實每個人都一樣,看到很多事情都要完成的時候,就會想逃,不想做,但如果是順手能做的小事,逃避的就少了。這其實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種方法——20秒法則。
20秒法則是指當一個行為在小于20秒被啟動時,消耗的能量更小,更容易讓大腦接受,進而改變,反之,如果啟動的一個行為大于20秒,往往會動用更多的能量投入,容易讓大腦疲勞,甚至選擇放棄。
比如我們要讓孩子背一篇課文,他在20秒內肯定背不下來,所以就不想去做,但如果讓他把一首詩讀三遍,他就會很開心的一遍一遍讀完,這是因為每一遍朗讀都用不了20秒,大腦更容易接受。
成人也是一樣。以前每天下班回到家再晚都會練習一會兒書法,直到有一天老公換在另一房間練習,把硯臺拿走了,我回來之后,雖然這個房間的桌子上除了硯臺別的啥都沒少,且只要把硯臺取過來就好了,其實也花不了20秒,或再重新找個什么代替都用不了多長時間,但最終還是沒有把它請過來,也多天沒有再坐下練字了,雖然內心多次想過。
當有一天重新把自己的桌臺上請了硯臺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又可以隨手練習了。這基本上就是把目標行動放到最少阻力的路徑上,只要是很少的動力就可以做到,且無法忽視它。這也可以引申為“20秒法則”吧——降低障礙達到了改變。
周末休息,本來想把廚房打掃一下,抽煙機清理一下,但一想到那惡心難纏的油漬,就好像忘了這件事似的,悠閑地享受于泡茶品茶中了。但在洗漱的時候卻沒想太多就順帶把洗臉臺上清潔、整理的一遍。
這就是小目標帶來的好處。
清單法
清單法,就是我們所說的將作業(yè)建立一個順序,然后再一個個搞定。
如同上面我女兒的做法。父母在小孩子寫作業(yè)前,可以先跟孩子一起看看今天都有哪些作業(yè),哪些是寫的、哪些是背的,哪些是要計算的,引領著孩子把它們一一排序寫下來。
然后,問問孩子,他首先想完成第幾項,這時候他內心是會有一個簡單的評估的,比如他會評估哪一項作業(yè)用時短或長,哪一項作業(yè)比較容易或難,然后他會告訴我們他想先寫哪項作業(yè)。
如果他說想先寫50道口算題,可以啊,那我們可以引導他用20秒法則,把50道題拆解開來變成一個小目標,比如我們告訴他咱們先寫10道,“我從現(xiàn)在開始計時,看看你多長時間能完成這十道題”,使他一步步完成。
打勾法
顧名思義,打勾法就是在每完成一項作業(yè)的時候,我們就讓孩子在完成的這一項后面打個勾,代表完成了。
當他每完成一項打個勾,看到通過自己努力一項一項完成的標志,對自己就會是一種獎賞和鼓勵,就會促使他更努力地加快步伐繼續(xù)去完成后面的。當他看到全部完成、打了最后一個勾,見證到自己當下的努力時,這種喜悅會帶給他一種小小成就感。
在下次作業(yè)的時候,可能他就會主動用這種方法,時間久了,習慣也逐漸就養(yǎng)成了,且這種習慣不單單只在寫作業(yè)上面管用,在他成長之后,他會舉一反三運用自如。
總結:
使孩子快速進入寫作業(yè)狀態(tài)的三個實操法:
20秒法則
清單法
打勾法
關愛生活, 關愛心靈, 關注心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