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游牧民族(東胡、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
東胡
東胡人,是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強盛一時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
春秋戰(zhàn)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合稱東周時期。
東胡騎兵。匈奴冒頓單于時,乘東胡輕敵毫無準備之機,突然發(fā)動進攻,大敗東胡。
東胡滅亡時間應是公元前209年冒頓單于殺父即位到公元前206年西漢建國之間。從此東胡分為烏桓與鮮卑。
冒頓單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74年在位。東胡就是他滅亡的。
戰(zhàn)國時期,在今遼河上游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居住著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它就是東胡。東胡經(jīng)常對鄰國進行戰(zhàn)爭。在燕昭王時(公元前311-279年),東胡曾打敗燕國,后來,燕國又戰(zhàn)勝東胡,迫使東胡向北退卻一千余里。燕國便在東胡退出來的地方設置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懷來縣)等五郡,并修筑長城,以防東胡。東胡與趙國也發(fā)生過戰(zhàn)爭,曾被趙國戰(zhàn)敗。東胡勢力強大以后又擄掠過趙國代郡的人眾,勢力達到趙國的東邊。公元前273年(趙惠文王二十六年),趙國出兵打敗東胡,奪回東胡強占的代郡地方。公元前265年(趙孝成王元年),趙國又一次擊敗東胡。東胡勢力強盛時,不斷向匈奴索取人口和財物,經(jīng)常與匈奴兵戈相見。匈奴冒頓單于時,乘東胡輕敵毫無準備之機,突然發(fā)動進攻,大敗東胡。從此東胡分為烏桓與鮮卑。后來烏桓被曹魏消滅,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余的演化為柔然;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亞,與當?shù)厝巳诤?,成?strong>中亞人的一部分;蒙古一直生存到現(xiàn)在。
鮮卑
鮮卑與烏桓一樣,都是東胡的后裔,居地在今西拉木倫河流域。東漢時,鮮卑受匈奴的役屬。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歸附漢朝。東漢王朝采取聯(lián)合鮮卑、孤立打擊北匈奴的政策。從漢光武帝末年到漢明帝、漢章帝三、四十年間,鮮卑一直歸附漢朝。公元85年(漢章帝元和二年),鮮卑與南匈奴、丁零等族共同向北匈奴發(fā)起進攻,鮮卑騎兵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公元87年(漢章帝章和元年),鮮卑再次攻入匈奴腹地,大敗北匈奴,占據(jù)漠北地區(qū)。從此,鮮卑逐漸強盛起來。公元二世紀中葉,鮮卑首領檀石槐在高柳(今山西陽高縣)北三百余里的彈汗山建立牙帳,組成了"南抄漢邊,北拒丁零、東卻夫余,西擊烏孫"的部落大聯(lián)盟,分東、中、西三大部,有十二大人,勢力盛極一時。公元181年(漢光和四年)擅石槐***后,軻比能興起,兼并漠南各部,再度統(tǒng)一鮮卑。到公元三世紀中葉,鮮卑分裂為許多部落,其中強大的有慕容部、拓跋部和宇文部。拓跋鮮卑的祖居地在今呼倫貝爾高原。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內(nèi)蒙古鄂倫春旗嘎仙洞發(fā)現(xiàn)的石室,就是拓跋鮮卑祭祀祖先的地方。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人進入內(nèi)陸,鮮卑貴族建立了前燕、后燕等好幾個割據(jù)政權,后來拓跋鮮卑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
匈奴
公元前三世紀,匈奴興起于漠南黃河河套及陰山(今內(nèi)蒙古陰山)一帶,與當時的趙、秦、燕三國為鄰。匈奴騎兵經(jīng)常騷擾三國邊境。秦始皇時將匈奴擊退至漠北。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匈奴貴族冒頓自立為匈奴單于以后,國勢日盛,擊敗了周鄰一些部族,建立了匈奴鼎盛時期。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匈奴貴族冒頓自立為匈奴單于以后,國勢日盛,擊敗了周鄰一些部族,建立了我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游牧民族政權,統(tǒng)治區(qū)域東到遼河,西至蔥嶺,北抵貝加爾潮,南達長城。西漢初期,匈奴不斷入侵漢朝邊境,漢朝不能擊敗匈奴的進攻。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劉邦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戰(zhàn)敗,被迫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后來,匈奴仍不斷侵犯漢朝邊境。漢武帝時(公元前140-87年)經(jīng)過三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將匈奴擊敗,匈奴國力大為削弱。公元前一世紀中葉,匈奴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出現(xiàn)了五單于爭奪最高領導權的混亂局面,爭戰(zhàn)的結果,郅支單于戰(zhàn)勝了呼韓邪單于,占領了漠北廣大地區(qū)。呼韓邪單于遂南下投降漢朝,接受漢朝的封號,開始了漢匈兩族和平友好的新時期。由于郅支單于西遷至今伊犁河一帶,呼韓邪單于又率部眾回歸漠北。公元前33年(漢元帝竟寧元年),呼韓邪單于再次南下朝見漢朝皇帝,漢元帝根據(jù)他的請求,將宮女王嬙(字昭君)嫁給他為妻,這就是后來廣為流傳的"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進一步促進了漢匈兩族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鞏固和加強了和平友好關系。東漢初期,匈奴又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繼續(xù)與漢朝保持友好關系,逐漸進入內(nèi)陸,與漢族融合。漢朝與南匈奴聯(lián)合,先后對北匈奴發(fā)動大規(guī)模出擊,北匈奴勢力日益衰敗,有一部分投歸南匈奴,有一部分遷到西方,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殘留在漠北的十余萬戶后來與鮮卑融合。從此,活動在大漠南北約三百年的匈奴族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漢族融化;羯,匈奴的一部分,公元4世紀滅絕。
烏桓
烏桓是東胡人的一支,居地在今老哈河流域。匈奴強盛時期,烏桓人遭受匈奴的壓迫和掠奪。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漢將霍去病大敗匈奴左賢王兵,使烏桓人從匈奴的壓迫下解脫出來。漢武帝把烏桓遷徒到上谷等五郡邊塞外居住,設置"護烏桓校尉"管轄烏桓各部。烏桓降附于漢,經(jīng)常在漢朝的統(tǒng)領下共同攻擊匈奴。同時,烏桓又時而"與匈奴連兵為寇",在漢朝的邊境地區(qū)攻殺和擄掠。東漢時,在上谷寧城(今河北宣化市西北)仍置護烏桓校尉,代表漢朝政府管理烏桓各部。同時,東漢王朝用烏桓騎兵征討匈奴、鮮卑,甚至用烏桓打烏桓人,用烏桓騎兵鎮(zhèn)壓起義農(nóng)民。公元二世紀末期,中原地區(qū)爆發(fā)黃巾大起義,烏桓統(tǒng)治者蹋頓在漢獻帝初平年間(190-193)統(tǒng)一烏桓各部。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親征烏桓,大破蹋頓于柳城(今遼寧遼陽南),得降眾二十余萬人。這些烏桓人被遷入內(nèi)陸,逐漸與漢族融合。少數(shù)留居塞外的烏桓人,很快又為鮮卑人所征服。
柔然
約在公元四世紀末葉,柔然興起在大漠南北。它初居于烏蘭察布高原,后進入漠北。柔然的統(tǒng)治核心是東胡苗裔郁久閭氏族,但大部分臣民是突厥語族各部。柔然在首領社侖時,勢力開始強大起來,在漠北弱洛水(今蒙古土拉河)建立汗庭。公元402年(北魏天興五年),社侖自稱為丘豆伐可汗。柔然政權強盛時,疆域東接高句麗,西至天山,北達今貝加爾湖,南臨陰山一帶。柔然汗國與北魏王朝長期攻戰(zhàn),柔然勢力被削弱。公元410年(北魏永興二年)社侖為北魏所敗。公元五世紀后半葉,柔然內(nèi)部連續(xù)發(fā)生被奴役部落的反抗和逃亡。敕勒族一次有十余萬戶西遷,脫離柔然貴族的統(tǒng)治,對柔然政權的影響很大。此后柔然與敕勒展開了三十多年的拉鋸戰(zhàn)爭。到公元六世紀初,役屬于柔然的突厥族逐漸強大起來,開始反抗柔然貴族的統(tǒng)治。552年(西魏廢帝元年)柔然首領阿那瑰為突厥所敗,柔然汗國亡。柔然的語言是東胡后裔諸語言的一種方言,但在蒙古高原突厥語世界中逐漸被同化。
契丹
契丹族很早就居住在潢河(西拉木倫河)、土河(老哈河)流域。他們的子孫組成八個部落。北魏時,契丹各部落已開始對外擄掠,并以馬匹、皮毛與北魏交換物品。唐朝初年,契丹八部開始組成部落聯(lián)盟。聯(lián)盟長由大賀氏選充,有勝兵四萬。唐朝在契丹住地設松漠都督府,加號大賀氏聯(lián)盟長為松漠都督,賜姓李氏。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契丹背唐,依附于突厥。唐玄宗時,突厥逐漸衰落,契丹再度附唐。契丹貴族涅里背唐自立,重建部落聯(lián)盟,劃分為乙室、迭刺兩個大部,自遙輦氏貴族中推選聯(lián)盟長,號稱可汗。涅里任軍事首長,稱夷離堇。這時,契丹處在回鶻汗國的統(tǒng)治之下,長達一百多年。遙輦氏鮮質可汗時,契丹不斷向外擴張,擄掠鄰近部族和***地區(qū)的居民。痕德堇可汗時,迭刺部貴族耶律阿保機當選為聯(lián)盟的夷離堇,多次帶兵攻掠唐朝州郡,俘獲牲口。906年(唐天佑三年),耶律阿保機充任聯(lián)盟長可汗。此后,他又鎮(zhèn)壓了契丹貴族的反抗,在916年,建元神冊,建立了契丹國家。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自916年契丹建國至1125年為女真所滅,統(tǒng)稱為遼朝。遼亡后,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重建遼國,史稱西遼,又稱哈刺契丹(黑契丹)。契丹的語言是東胡后裔的語言,它和蒙古語親屬關系密切。遼代陵墓和墓葬壁畫中契丹人的身材和臉型,酷似今天內(nèi)蒙古東部區(qū)蒙古族。中間剃光,留下邊沿頭發(fā)的髡發(fā)發(fā)式,體現(xiàn)了東胡后裔諸族的特征,這種髡發(fā)發(fā)式在烏桓人、鮮卑人中也很盛行。契丹人后來大部分同化于***,一部分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回鶻
原稱回紇,唐德宗時改稱回鶻。唐初,漠北有九姓鐵勒,回鶻即其中之一?;佞X部落聯(lián)盟中以藥羅葛為首,后來的回鶻各可汗,大多出自這個氏族。駐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溫昆河(今蒙古鄂爾渾河)流域。隋唐時期,回鶻受突厥政權統(tǒng)治。公元605年(隋大業(yè)元年),回鶻聯(lián)合仆骨等部族起來反抗,終于擺脫突厥的統(tǒng)治,逐漸強大起來。公元646年(唐貞觀二丅十年),回鶻配合唐軍攻滅了薛延陀政權,首領吐迷度自稱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轄,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公元744年(天寶三年),回鶻首領骨力裴羅自立為可汗,建立回鶻政權。這時回鶻控制的地區(qū),東起今額爾古納河,西至今阿爾泰山,勢力日益強盛。公元840年回鶻政權被黠戛斯推翻后,大部分回鶻人向西遷徒。一支遷到蔥嶺以西,一支遷到河西走廊,一支遷到西州(今新疆吐魯番)。西州回鶻又向西發(fā)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鶻政權。西州回鶻后來改稱為"畏兀兒",也就是今天維丅吾丅爾族的先人。突厥、回鶻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突厥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字,使用動物名稱作符號以計算年份。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屬于突厥語世界。突厥和回鶻草原貴族都力圖加強對內(nèi)蒙古東部地區(qū)契丹人、室韋一達怛人的統(tǒng)治,在契丹、室韋駐有官員。后突厥還似乎曾向興安嶺一帶移民。突厥、回鶻勢力進入內(nèi)蒙古東部地區(qū),便向室韋一達怛等族打開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門戶。突厥和回鶻對室韋一達怛人的經(jīng)濟文化都有影響?;佞X生存到現(xiàn)在,即使今天的維吾爾族。
突厥
突厥是鐵勒族的一支,初游牧在今葉尼塞河上游,后來遷移到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公元五世紀中葉,柔然族攻占了高昌,突厥人被迫遷居于金山(今阿爾泰山)南麓。公元552年,突厥首領土門滅柔然,遂以漠北為中心,建立突厥汗國,自稱伊利可汗。木桿可汗時(公元553-572年),突厥勢力更加強盛,轄境東自遼水,西至里海,南達阿姆河,北抵貝加爾湖。公元583年,突厥分裂為東西二部。隨后東突厥向隋請和,585年(文帝開皇五年),沙缽略可汗率領部眾,駐牧在漠南一帶。東突厥在始畢可汗(609-619年)的統(tǒng)治下,勢力又強大起來,曾率領十萬騎兵圍隋煬帝于雁門(今山西代縣)。公元628年(唐太宗貞觀二年),役屬于突厥的薛延陀在漠北建立政權。630年(貞觀四年),唐朝聯(lián)合薛延陀,向突厥大舉進攻,東突厥政權亡。682年(高宗永淳元年),南遷至漠南的東突厥族骨咄祿叛唐,重新建立了一個突厥政權(通稱"后突厥")。后突厥在漠北于都斤山(今蒙古杭愛山)建立牙帳,在漠南黑沙城(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北)設南牙帳,派官駐守。公元745年(天寶四年),回紇首領率部眾滅后突厥。土門弟室點密在公元562年自立為可汗,號稱"十姓部落",在今新疆一帶建立西突厥政權。隋末唐初,西突厥政權控制了中亞及我國西域廣大地區(qū)。公元640-648年間,唐朝在對突厥的戰(zhàn)爭中,先后占領了天山以北地區(qū),并在西域設置了龜茲(今新疆庫車縣)等軍事?lián)c。公元651年(高宗永徽二年),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叛唐,并攻掠西域各地。唐朝遂于651-657年屢次發(fā)兵平亂,終于657年(高宗顯慶二年)擊滅西突厥政權。剩余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看了本文的讀者還看以下文章:
大同名勝古跡之六:跟我去看大同東城墻(二)(48p)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27b.html
大同名勝古跡之六:跟我去看大同東城墻(三)(34p)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288.html
大同名勝古跡之六:跟我去看大同東城墻(一)(65p)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1nx.html
大同名勝古跡之四:跟我去看華嚴寺(44p):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lz5j.html
大同名勝古跡之三:跟我去看云岡石窟(16p):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lxad.html
大同名勝古跡之二:跟我去看懸空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lx9c.html
大同名勝古跡之五:跟我去看大同府文廟(43p):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lzqu.html
大同名勝古跡之一:跟我去看九龍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lx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