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有朋友問我:如何快速看清一個人?
我很簡單直接地告訴他:通過錢來看清一個人,最直接、最簡單。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人最容易在利益面前表明態(tài)度的,繼而露出尾巴,而金錢又是一切人性和道德的試金石。
就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家書中對兒子所說:
利益是檢驗我們?nèi)诵缘脑嚱鹗@媸枪庹杖诵缘挠白?,在它面前,一切與道德、倫理有關(guān)的本質(zhì)都將現(xiàn)形,且一覽無余。
如何通過觀察一個人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來具體看清楚一個人呢?
以下三點,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有句俗語叫:觀人于酒后,觀人于忽微,觀人于臨財臨色。
一個人,平日里的一些不經(jīng)意的行為和動作,最能夠暴露其最真實的人品。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平日里,是否舍得為他人花小錢,為人是慷慨還是吝嗇,便可看清其為人。
有些人,逢利必爭,非常小家子氣,從不愿意自己吃虧,更是舍不得為他人花一分錢。
這樣的人,往往是骨子里自私自利的,而且氣量和格局都狹小,眼中只有自己。他們只能獨善其身,但是人緣不好,最終也終究難成大事,甚至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容易成為孤家寡人。
還有些人,與人相處的時候,舍得讓利與人,更舍得為身邊的親戚朋友花些小錢。比如說,請朋友吃飯、幫親戚付車費、逢年過節(jié)給晚輩發(fā)紅包,等等。
為什么他們會這么做?難道他們不在乎錢,他們的錢是大風(fēng)刮來的嗎?
都不是,只是因為他們更看重與親朋好友之間的感情,在用心呵護這段關(guān)系,寧愿自己吃點虧也心甘情愿。
用左宗棠的一句話來說,這就是:自奉寧過于儉,待人寧過于厚。
也就是說,自己過日子,寧可節(jié)儉一點,哪怕是縮衣節(jié)食;
但是對待他人一定舍得花錢,哪怕是多付出點也無所謂。
其實,這便是古人所說的:輕財?shù)靡跃廴耍?/span>你越是為人大度一點,舍得為他人花錢,越能贏得人心,最后眾人拾柴火焰高。
老子《道德經(jīng)》更是講到: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可見,真正聰明的人,往往都是大格局,不會斤斤計較,更有“舍得精神”,先舍后得,先付出后收獲。
綜上,我們看一個人平時是否舍得為他人花小錢,便可看出其氣量和格局,也可以看出對方是重感情還是重錢財,甚至可以大概預(yù)判其人緣和口碑如何,繼而最終判斷其人生能夠成事。
古語有云: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可見,一個人到底是真情實意、還是虛情假意,不能光憑嘴巴說,還要看關(guān)鍵時刻的所作所為。
什么是關(guān)鍵時候?就是家人生病了,躺在病床上,急需要錢治病救命的時候。
所以說,如果家人生病了,看一個人是否不惜一切代價,是否舍得花光積蓄為家人花大錢,我們便可看清一個人最真實的人品。
用老子的話說,這便是:六親不和,有孝慈,我們只要到了生死攸關(guān)的時候,才能看清楚誰是真親人,誰是假親人。
老梁曾在節(jié)目中告訴大家:如果你想了解人性,就去醫(yī)院看看,老婆和老媽的區(qū)別太大了。為什么他會這么說呢?
就是因為家人生病,有些人舍得花錢,有些人不舍得花錢,人性的善與惡、感情的真與假,一目了然!
比如說,一個人生了大病,治好的幾率很小,連醫(yī)生都建議放棄治療。如果讓配偶決定,或許有人會選擇不治療算了。但是那種寧肯浪費錢也要治療的人,一定是你的父母。
一個發(fā)生在我身邊的真人真事:
父親突然被查出了癌癥晚期,兒子寧愿多花了幾十萬,也要盡最大力量治療父親,還為父親能夠在人間多活幾天。最終,老人還是走了,但是我們也通過此事看清楚了這位兒子的真孝心。
如果家里有人生大病,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兩種選擇——要錢還是保命。如果選擇前者,那是冷血無情、自私自利;如果選擇后者,那是重情重義、肯于犧牲。
所以說,我們可以通過家人生病,看一個人是否在關(guān)鍵時刻舍得為家人花大錢,便可看清其為人是重感情,還是重金錢,繼而看清其人品。
莎士比亞說:“借錢給別人會讓你人財兩失,向別人借錢會讓你揮霍無度”。
猶太人有句名言:借錢給他人,就是掏錢給自己買敵人。
《羊皮卷》中也講:“借錢給朋友,將以失去友情作為利息”。
如果只是站在理性的角度來思考,借錢給他人的確是一種風(fēng)險很大、很不劃算的事情。
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不是冰冷的,感情是有溫度的,誰都有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
正如胡雪巖所說:誰都有雨天沒傘的時候,能幫人遮點兒雨就遮點兒吧。
還在當(dāng)跑堂小伙計的時候,胡雪巖就很喜歡主動幫助他人。
有一次,路上下著大雨,胡雪巖見同路的一個陌生人被雨淋濕。于是他就主動上前幫人家打傘,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后來,每逢下雨,胡雪巖都會幫一些陌生人打傘。時間一長,路上的很多人都認識了胡雪巖。
有時候,突然下起大雨,胡雪巖自己忘了帶傘,很多他幫過的人反過來為他打傘。
后來,胡雪巖生意越做越大,他經(jīng)常提到這條生意經(jīng):你肯為別人打傘,別人才愿意為你打傘。
有句話說得很好:借錢見人心,還錢見人品。
如果你真正遇到了困難,急需用錢,找親戚朋友,往往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
毫不猶豫把錢借給你的人,才是真正把你的當(dāng)親戚、當(dāng)朋友;
找理由推脫,不想借錢給你的人,他們大概率是沒有把你當(dāng)真的親朋好友;
同理,親戚朋友有困難,找我們借錢,我們是否舍得借錢出去,也可以看出對方在我們心中所占的位置:
如果我們借錢出來了,說明我們很在乎對方,非常重視與對方的感情;
如果我們不想借錢,則說明對方在我們心中并不重要,我們不信任他們。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借不借錢,是每個人的自由,借了是情分,不借是本分,大家千萬不可搞“道德綁架”。
不是說你認識誰,你和誰是親戚,對方就一定必須借錢給你。
如果大家都不肯借錢給你,這個時候你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想想自己是否平日里做人做事有問題。
不管怎么說,每個人的錢都來之不易,錢是成年人的底氣。如果他人肯借錢給你,你也肯借錢給他人,則可以說明你們彼此之間的感情足夠深厚,彼此都互相信任,正所謂是“借錢見人心”。
很多人忌諱談錢,認為“談錢傷感情”,殊不知,不談錢更加傷感情,因為很大關(guān)系破裂就是因為后面發(fā)生利益糾紛而導(dǎo)致了。
很欣賞這段話:和人談錢,往往會把人鍛煉成狼;而和人談感情,往往會把人養(yǎng)成白眼狼。因為靠感情維持的關(guān)系,一定會互相依賴,到最后就是互相記恨。
所以,我們不僅可以大大方方與人談錢,還可以通過花錢和借錢來可看清一個人的人品。因為一個人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便暴露了其最真實的人品。
今日話題:
你是更看重感情,還是看重錢呢?歡迎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