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運營攻略--入門
微信使用小技巧之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運營攻略--入門
寫公眾平臺文章的初衷有兩個,一是對自己過往工作生活的沉淀反思,二是從微信公眾平臺體驗移動產品的運營。以下為自己的一些小結,定位于個人公眾平臺,有些面窄,但運營之道,其實是想通的,其中的運營思維、手段與過程,供大家參考吧。 有人問,做個人微信平臺如何開始,我的回答是,趕緊登錄weixin.qq.com,立刻申請開通吧,就從開通賬號開始,流行語是:just do it !冷啟動3月21日,產品上線,也就是我開通了公眾平臺,發(fā)出了第一篇文章,我給自己訂的目標是到五一假期前,完成30篇文章發(fā)布,相當于產品的冷啟動階段,不關注用戶數(shù)量的增長,聚焦于產品完善,也就是個人微信公眾平臺的核心價值,原創(chuàng)內容建設。在這個階段的訂閱者,稱之為種子用戶,從哪里來呢:朋友圈推廣:每次發(fā)完文章,我會小結寫作心得,把文章發(fā)在朋友圈,最先收聽我的,就是我的朋友、同事,這里感謝下我的朋友們!大家的訂閱、交流與鼓勵,也是我堅持原創(chuàng),不斷寫下去的動力。線下推廣:每次吃早餐、午飯,甚至出去游泳,我都會在間隙插播個人微信公眾平臺廣告。其他渠道:QQ群、微博推廣、QQ空間發(fā)布文章鏈接等。其中效果最好的是線下推廣,基本上算硬推,成功率最高,缺點是投入大,靠人面對面?zhèn)鞑ィ^對是個高成本的事情。難為了那些被我拉著掃一掃的朋友們,但愿寫的文字對大家有幫助,而不是騷擾……產品功能完善節(jié)奏如果從產品功能來說,昨天,可以算是我開始寫微信公眾平臺的第二個里程碑,項目管理中的milestone ,我終于設置了微信公眾平臺的關鍵詞自動回復功能。大家試試回復以下幾個詞:產品經理、產品運營、用戶研究、數(shù)據分析、項目管理。如果網絡正常,相信會收到平臺反饋回來的文章。其實在公眾平臺一上線,就注意到有用戶回復:產品運營、目錄、1等關鍵詞過來,我意識到這應該是用戶在找文章,也回了消息確認,的確如此,但我沒有馬上設置關鍵詞回復功能,因為本來就內容不多,查看歷史消息就能滿足用戶需求,雖然這個功能隱藏得有點深。正如我們做產品內容運營,搜索,絕對是一個實用的功能,做出高效方便的搜索,在技術和后臺內容積累完善上,是非常有難度的。因此在產品初期,內容過少,我們就羅列內容,讓用戶逐個查看就好了。相信做過內容運營的都知道,80%的用戶,知識在找20%的內容,那么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就優(yōu)先滿足80%用戶吧。熱點運營這是做產品運營,必須保持的高度敏感,熱點抓得好,往往會成為一個產品運營的引爆點。4月20日上午,雅安地震,我開始關注各方反應,逐步收集各大網站陸續(xù)發(fā)出來的消息、專題、功能等,然后在中午12點發(fā)出。當時得到不少朋友反饋,這個動作很快啊,并進行轉發(fā)。也有朋友說,寫得粗糙了,確實,做運營的時候,經常碰到速度與質量的問題,大家多權衡下吧,某些時候,運營速度,太重要,但一定不要有致命的硬傷。用戶運營用戶成就了我們的產品,我們是否成就了用戶?產品上線,我們在不斷拉新,往后,我們更加重視用戶留存,再往后,我們發(fā)現(xiàn)已經流失了大量用戶,于是我們又做拉回流。我們如何讓用戶在產品體系、產品運營中找到存在價值?一般的做法,是用戶人群的細分,針對不同用戶推出不同的運營策略。譬如對新用戶,我們進行興趣細分,給予快速融入的新手獎勵,每一步成長,都有即時的反饋,每一次觸達新的產品領域,就如同游戲打開了新的一個地圖,是成就也是新的開始。對于發(fā)展中的留存用戶,產品運營逐步增強他們的存在感,逐步建立起從興趣到內容、到關系的沉淀。對于那些骨灰級用戶,心存感激的進行產品和活動設計,例如新功能的推出,他們必然是第一個可以觸達的,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特殊的存在價值,感覺到產品和平臺對他們的極度重視。我們必須要感謝當初陪伴我們誕生、生長的種子用戶,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自己產品的最前100個用戶,1000個用戶?是否還活躍?至今在哪里?有志于做用戶成長體系的產品經理們,可以好好研究下騰訊的用戶成長體系,從QQ等級到QQ會員、紅鉆、黃鉆藍鉆等等。想想這些體系為何這樣設置?不同級別的特權有什么不同?計算下到達不同級別的數(shù)值設定有什么技巧?隨著用戶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產品如何去滿足更多的需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