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1941-2017),山東萊陽人,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他將傳統(tǒng)與現代巧妙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著有《于永正課堂教學教例與經驗》《教海漫記》等,著作輯為《于永正文集》。
關 于 上 課
文 | 于永正
(一)
不打無準備之仗。
再忙、再累,頭一天晚上也要把第二天上課的內容熟悉一下。如果執(zhí)教的是第一課時,我會把課文再朗讀一遍,熟能生巧,熟能生慧,說不定會讀出新的感受和發(fā)現。力求讀正確,否則,我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就會打點折扣。生字和所有要板書的字,我會再練寫一遍,力求規(guī)范。所謂規(guī)范,就是入楷書之體。我被評為特級教師之后,對自己的板書要求更嚴格了——要求寫在黑板上的字能成為學生的字帖。這似乎有點苛刻。但我必須努力做到這一點,因為我是老師。師者,榜樣也。至少,要讓學生感受到我的認真和規(guī)矩。我不但是“經師”,而且要做“人師”。
有時候,課前還會迅速瀏覽一下教案,保證大的環(huán)節(jié)不出問題。特別是執(zhí)教新課文,我是慎之又慎的。當我走到教室門口時,想的是:一開始我要做什么、講什么;課堂上,當學生在活動時,我便默想著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干什么,我要說什么;當一個學生讀書、回答問題時,我一邊聽,一邊迅速地思考:我應該怎樣評價。
總之,我為上課、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而“時刻準備著”。
(二)
我牢牢記住了——
1.學語文是為了“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2.閱讀教學要“意文兼得”;
3.讀(尤其是朗讀)是內化語言的唯一途徑。
因此,閱讀課我始終把讀放在首位,把讀貫穿始終。
每一篇課文,都要求學生讀得正確,流利。這是“保底工程”,人人必須做到。讀得有感情更好。但由于每個人的悟性不一樣,感受能力不一樣,所以這個要求要因人而異。
初讀課文時,我特別關照后進生,必定聽聽他們的朗讀,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多做示范。對小學生來說,示范就是指導,必要時領讀。有時不厭其煩,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三遍。這一點,我是從音樂和英語老師那兒學來的?!耙黄n文學完了,結果還有的學生不能流暢地讀下來,這樣的課要避免?!边@是張慶老師經常告誡我的話。張慶老師還常說:“全班學生不把課文讀熟,你就別開講,先把‘讀’這一關過了再說。白話文,真正要講的,很少?!庇谑?strong>“不把課文讀熟不開講”就成了我閱讀教學的一個信條。
學生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不僅基本上理解了課文內容,即得“意”了,而且也得“文”了,因為有專家說,學生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課文的規(guī)范的語言就基本屬于他了。是呀,能讀到“其言皆出吾口”的程度,能不屬于他嗎?當然能熟讀成誦更好,“成誦”了,語言自然更屬于他了。事實上,學生讀多了,自能成誦。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也是學習語文的根本手段??上В捎谑軕嚱逃绊?,有些人沒有把這一目標落實好,而是把大量的時間用來講解,用來做泯滅學生天性、靈性的練習冊、練習卷了。我的一位同事的孩子,高考一結束,回到家里,把讀高中所做的一大堆練習冊付之以炬。他望著熊熊的火苗,痛哭流涕地說:“三年來,我做了一堆垃圾?。 蔽衣犃?,心中滴血。
坦率地說,我的所有公開課,“初讀”這一環(huán)節(jié)都不如平時扎實。公開課上的我,不完全等于平時的我。真正的我,在平時的課堂上。
(三)
品味,賞析。
“舊書不厭百回讀”。書是讀出來的。凡是文質兼美的課文,我會細細地去讀。老師讀出味兒來,才能教出味兒來。學生讀出味兒來,才能獲得讀書的樂趣,才能逐漸喜歡讀書、會讀書。
初讀《圓明園的毀滅》,幾乎沒有什么感覺,甚至覺得課文寫得不好;再讀,有味道了;連讀四五遍,讀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說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的原因了!首先看它的布局:當中三座大園,周圍有許多小園,作者用了一個“眾星拱月”作了形象的概括。這是從高處看圓明園,是“鳥瞰”。再看它的建筑:走進圓明園,那里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熱鬧的“買賣街”,也有僻靜的“山鄉(xiāng)村野”;有根據各地名勝“仿造”的建筑,也有根據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想象出來的建筑;既有“民族建筑”,也有“西洋景觀”……有大有小,大小相間;有鬧有靜,鬧靜結合;有仿有創(chuàng),交相輝映;有中有西,中西合璧,豈不美哉!整個圓明園,從布局到建筑,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變!藝術求新,藝術求變!沒有變化就沒有藝術!我引領學生徜徉其間,越品越美,品出了“三味”,也品出了作者運用對比的寫作技巧。
執(zhí)教《秋天的懷念》,我則引導學生品味描寫母親言行的關鍵詞語,從中感受母愛。兒子摔東西、砸玻璃,母親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兒子望著窗外樹葉刷刷啦啦地飄落,為什么要把窗戶“擋”住?兒子說話態(tài)度生硬,母親為什么卻“笑”了……這些詞語是非抓不可的!“躲”告訴我們母愛是理解!因為母親知道,兒子需要宣泄。沒有理解,就沒有真正的愛,理解是愛的別名?!皳酢弊值谋澈蟾嬖V我們的是什么?是母親的善于體察??!“自古逢秋悲寂寥”,雙腿癱瘓的史鐵生看著秋天的樹葉刷刷地飄著,能不想到自己嗎?能不對生活失去信心嗎?能不產生輕生的念頭嗎(史鐵生幾次想到過自殺)?母愛是什么?是細心的體察。是真情的呵護。兒子說話的態(tài)度十分不好,母親不但不計較,反而笑了。一個“笑”字告訴我們的又是什么?母愛是寬容。只有母親才會有這樣的襟懷啊!
有的句子也要品。《秋天的懷念》最后一段描寫菊花的句子,實際上是寫了轉變后的史鐵生對人生的一種新的認識。
有的段落也要品。《荷花》一課是葉圣陶先生為小學生寫的一篇美文。第二、三、四段有什么不同?第二段是具體地寫,第三段是概括地寫,第四段則是寫的想象。只寫第二段,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寫第三段,人們對荷花就缺少了具體的感知;不寫第四段,就少了一種情趣,一種意境。
有的課文還要品篇、品修辭、品寫法,等等。不品,就少了一種厚度,失去了語文的味道和魅力,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也很難得到落實。但品味的東西不要多,多了消化不了。有的課文也不需要品,朗讀好了就行了。朗讀好了,味兒也就出來了。
(四)
要把“寫”擠進去。
周一貫先生多年前就指出:在語文課上,不能“君子動口不動手”。寫,除了片斷仿寫、造句、筆答某一個問題外,還包括寫字、抄寫詞語和課文。
小學生一定要把字寫好,寫好字是小學生的一個標志性目標。寫字不能“想當然”,要遵循“描紅、仿影、臨帖”的規(guī)律去寫。寫字教學要從嚴要求,持之以恒,還要讓學生接觸一些碑帖,了解一些書法知識。我們使用蘇教版教材已經十幾年了,我們的學生的字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小學生把字寫好了,誰都會高興,誰都不會持有異議。學寫字就是學做人。我重視寫字,并不只是因為我喜歡寫字。
我十分重視造句和片斷仿寫。不是每篇課文都要安排寫的訓練,要視情況而定。寫一段話顯然比寫一句話的價值大,所以到了高年級,我把造句都改為“造段”——寫一段話,用上要求用來造句的那個詞語。
我教一、二、三年級時,很重視抄寫課文(不一定是全抄),而且要求學生必須按照課文的行文格式抄,標點也不得馬虎。這樣做,對他們寫作文很有好處,他們會逐漸懂得寫作文時如何行文,如何使用標點符號。
(五)
教學過程是對話的過程。
對話教育昭示的是平等、民主、尊重,不是表面上的你一言我一語。
教學藝術是處理教材的藝術加善待學生的藝術。教學不只是教知識、培養(yǎng)能力。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有良好的情感的參與,包括老師,也包括學生。無“情”的教學是死的,學生的學、老師的教,都是被動的,應付的。被動,哪里會有好的效果?
我走進課堂,便“寵辱皆忘”,精神飽滿,一般情況下是微笑著的。至少臉不難看。
走進課堂,我關注的主要是學生。教材、教法是裝在心里的。我要讓每個學生感覺到我在注意他。上課時,我說得最多的是提醒的話、激勵的話。學生在我的目光下(專注的、尊重的、高興的、激勵的、不滿的、生氣的,等等),在我的評價與鼓勵中,在我的幽默詼諧的話語中,精神一般會處于一種亢奮的、專注的狀態(tài)中。師生關系的融洽,課堂氛圍的和諧,使學習變得輕松而有成效。
大教無痕。教育主要靠影響。學生之所以喜歡我的課,喜歡我教的語文,除了我能善待他們外,還因為我的板書工整、規(guī)范;我的講解深入淺出;我的朗讀有聲有色;我寫的“下水文”富有情趣……
所以,老師的語文素養(yǎng),也是教材的一部分。所以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