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時代有一種病,還是現(xiàn)在比較流行病,十個人當中九個都有,這種病叫上熱下寒。
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上熱下寒?因為上面動的太多,什么是上面動的太多呢你的眼睛老在動看手機。你的嘴巴動的太多是什么呢因為你吃的各種垃圾食品過度的油膩超高熱量的漢堡食物,喝是冰鎮(zhèn)各種碳酸飲料,服用的是各種抗生素,腦子也是老是在動各種念頭都有,操心國家大事又操心自個那些小事..........
唯獨不動的就是你的下半身,老是久坐,上面動的太多,血不足,氣有余便是火,這個火本來是可以引導下面,溫暖我們的雙腳的,但是由于你的久坐與飲食的原因中焦脾胃又不通了,火被阻擋了,那么怎么辦?只好反彈上去,于是出現(xiàn)了上熱下寒。
天地有大宇宙,地氣溫表向上,天氣下降,天地交泰,才有了萬物生靈。人體也有自己的小宇宙,心火要往下走,溫暖我們的下半身,腎水要往上走,滋潤我們的上半身,這樣我們身體才會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平衡。
具體來說一下,上熱的癥狀:就是動不動就上火,臉上還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痘痘,經(jīng)常口腔潰瘍,喉嚨腫痛、眼睛干澀,眼睛經(jīng)常干澀、經(jīng)常牙齦出血、流鼻血、這些都是常有的癥狀。
那么下寒癥狀都有哪些呢:大便不成型、便溏、腰膝酸軟、經(jīng)常會感覺冷、手腳怎么也暖不熱、尿頻、還有宮寒痛經(jīng)............簡單通俗的說就是上熱下寒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陰盛于下、虛陽上浮導致的一系列癥狀的出現(xiàn)。
我們千萬要記住這一點,上熱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陽虛的厲害,而是身體里的火沒有被利用起來。真正陽虛的人全身都會是一片寒涼包括下半身。
那么上熱下寒到底怎么調理?
張仲景不僅給我們思路,還給了我們方子。
思路是什么:打通我們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這樣上下對流,自然就上不熱下不寒了。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雙管齊下,治標有治本,我們來看一看張仲景的這個方子他就是《甘草瀉心湯》炙甘草15克、黃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棗12枚(掰開)、黃連5克。
以上六味藥材,取2升的水,煮成1.2升去渣煎取600毫升。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我們遵循張仲景的思路、這樣的方子中的中藥才可以寒熱并行功補同行達到最大效果。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健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氣,張仲景用了炙甘草、干姜、大棗。這三味藥材是健脾養(yǎng)胃,還有一味那就是人參。如果食欲不振,脾胃非常虛寒可以加人參6克。
中焦邪氣怎么辦?
比如濕氣比如積食比如痞塊,這是半夏就派上大用場了,半夏的作用就是降逆的,比如嘔吐、打嗝、他都能搞定,胃氣以降為主。
那么上面有虛火怎么咋辦呢?方子里有干姜、黃芩,這兩味藥可以把上焦的火清掉還可以把堵塞中焦的痞塊掃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