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薛金銀拳照
樁功是內(nèi)家拳的基本功之一,所有的傳統(tǒng)武術的學習,都是從站樁開始的。樁功如同寫字的第一筆一樣,這一筆寫的好不好,直接影響后面筆劃的布局和空間。各家拳法套路的開始和結(jié)束動作,都是以靜樁的姿勢為基礎的,明眼人一看起勢,就能判斷出師承和門派來。樁功如同戲臺上的亮相一樣,一出場,就分得出生旦凈末丑。
在歷史的傳承過程中,人們?yōu)榱吮阌谡莆蘸陀洃?,總結(jié)了一套簡單有效的口訣,如虛靈頂勁、舌頂上腭、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虛腋開跨、尾閭中正、寬胸實腹等。站樁的意義,在于定身形、調(diào)節(jié)氣息、感受內(nèi)外的信息交互。定身形是指,在站樁時使身體符合:(1)本門武術要求的內(nèi)外相合的形體要求;(2)技擊預備式的最佳姿態(tài);(3)武者的精氣神。
本文在站樁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根據(jù)重心、精細動作和神態(tài)來區(qū)分“死樁”與“活樁”,以避免站“死樁”而走入誤區(qū)。
死樁最典型的描述是:木頭樁子,如果自己站的感覺是一根木頭樁子,恭喜你,答對了,人體的感覺不會騙人的?;蛘?,站樁在外人看起來如同木頭樁,也一樣算死樁。一種典型的死樁是“板凳樁”,身形如坐板凳,四平八穩(wěn),這種樁的最大問題在于重心后移,在實戰(zhàn)中如果身形要從樁變?yōu)楣艋蛘叻朗厣硇危紫刃枰耙浦匦谋阌诳刂栖|干和四肢,前移重心的動作,既暴漏了我方意圖,又失去了寶貴的攻防時間,還未動手已落下風。
在與人對抗中,身體隨時處于戒備和準備移動狀態(tài)。作為起勢的活樁,有三個要點:(1)是便于技擊的預備動作;(2)靜中有動,氣息下沉而全身穩(wěn)定平衡;(3)渾身為一個整體。
首先說預備動作,其目的是能夠馬上進攻而不留任何預兆的空間和時間。按照這個要求,典型的馬步站樁時,身體重心應該前移,這就是所謂的“中而不中,不中而中”。比較普遍的例子如短跑運動員,其重心無一例外都是靠前的。排球和羽毛球選手在接球時,預備動作也是重心前移。因此,形意拳三體式樁雖然重心在后腳,但是需要隨時準備轉(zhuǎn)換重心至前腳。這就需要:(1)有前撲的意念;(2)注意力與眼神相合。三體式樁的眼睛如果平視前方,則含胸不易;如果眼神略向下一個角度,隨前手食指和中指縫看去,則既容易做到虛靈頂勁,又能做到含胸拔背。這就是形意拳中所說的“視人如蒿草”,雖然這句話的另一個含義是為了壯我方膽量,但是對三體式的樁功身形的描述無疑也是合適的。
第二點,靜中有動的動態(tài)平衡。張氏形意拳的三體式站樁,或者八卦掌的定勢掌法中,有兩個形體細節(jié):食指上翹和掌跟下按。如果其他動作均標準而食指不上翹,則墜肘不易,氣浮于胸,難以做到氣沉丹田。張氏形意拳三體式和八卦掌磨盤掌的前手食指上翹,塌腕和墜肘就很容易做到,只要虛靈頂勁,自然就能做到沉肩。位于丹田處的后手食指上翹,則后手腕下塌,氣就很容易下沉。肘的下沉出掌有力且可護心,攻守兼?zhèn)?;氣息的下沉使得重心下墜,便于步法和身法的穩(wěn)定。食指上翹時,掌跟會有酸麻的感覺,這是正常的反應。
第三個要點,整體勁。張氏形意拳三體式和八卦掌磨盤掌站樁掌跟如果不下按,胳膊是胳膊,身體是身體,聯(lián)系不緊密。而掌跟的下按勁使得手臂與身體形成一個整體,有助于練出整體勁的發(fā)力。再如太極拳的渾圓樁,如果雙臂略下沉,則胳膊是胳膊,身體是身體,如果雙臂略上抬,則胳膊立刻如同從身體長出來一樣,連為一體。因此,渾圓樁要站出整體勁,須注意略上抬雙臂,以做到穩(wěn)重如山的感覺。站樁雖為入門功夫,但是如果沒有肢體細微動作的配合而僅僅靠意念來引導氣沉丹田等,對于初學者是很難把握和體會的。
本號在“學武過程的那些坑”一文中,提出“站樁坑”的看法。本文的觀點依然認為,站樁只是一個開始動作,對于技擊的幫助是有限的,不應放大其功用。古往今來,只聽說有打出天下無敵的,沒聽說站樁站出武術大師的。如果有人要說站養(yǎng)生樁,那是另外一回事,不做討論。以技擊為目的的站樁,應盡量避免一站半小時以上,除了滿頭大汗雙腿打顫而沒有其他感覺的死樁,而應練習形神具備、便于立刻發(fā)動攻擊的活樁。張氏內(nèi)家拳的套路中,起勢的站樁動作在雙手打開和下按的過程中,對丹田、身形、眼神、手指的變化的細微要求,都是為了表現(xiàn)其“活樁”的特點,以做到“一動無有不動”。
張勝利拳照,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