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藥方》這個序里面呢嗯孫思邈是這樣說的:
吾幼遭風冷,屢造醫(y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所以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至于切脈診候,采藥合和,服餌節(jié)度,將息避慎,一事長于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至于弱冠,頗覺有悟,是以親鄰國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
這段就是說孫思邈幼年的時候中了風中了寒了,經常的去拜訪醫(yī)生去治病,為了治病呢把這個家都整窮了。孫思邈花了不少錢去治病。所以孫思邈就是一直都非常重視學習醫(yī)術,小時候病怕了認真去這個學頭發(fā)都白了也是一直在看書。
后面這句:至于切脈診候,采藥合和,服餌節(jié)度,將息避慎,一事長于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至于弱冠,頗覺有悟,是以親鄰國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
孫思邈認真學習了診脈、采藥、煎藥如何服食的以及的如何調理、忌諱這些東西,有人在這一個方面能夠學得很好的他就不遠千里去到那里去拜訪去認真學習。所以學到了不少東西,給親戚朋友治了不少病。
論大醫(yī)習業(yè)第一
凡欲為大醫(yī),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并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y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鉆研,始可與言于醫(y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于醫(y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藥王孫思邈這個醫(yī)術還是非常非常全面的。就是說一個人想做大醫(yī)的話那須學《素問》、《甲乙》即《針灸甲乙經》、《黃帝針經》即《靈樞》,明堂流注、十二經脈即人體的經絡,三部九候即診斷,五臟六腑即臟腑辨證,表里孔穴即人體生理等、本草藥對即藥物、藥性等,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這是中醫(yī)幾大高手的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這些就是打卦也可以了解身體內部情況。若不爾者,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殞。如果說你做不到這些本事,那就好像是沒有眼睛的人,夜晚來回溜達動不動就可能會死去。除了前面的內容要學還要學習《千金方》這樣才可以說能夠入醫(yī)道。
后面還有:又須涉獵群書,你還得博覽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你也不讀這個五經的話呢你確實不懂仁義之道。四書五經的五經要不讀的話對仁義這個學問吉兇禍福就不清楚。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史記》、《漢書》、《后漢書》這個三史你不了解這個見聞是很狹窄的。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諸子百家得學學。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這個內經就是佛經,慈悲喜舍是佛教講的不看不行。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須探賾。五行的生旺墓絕,星象運行規(guī)律,通通都學的話那我們就這個醫(yī)道沒有阻礙沒有堵塞就是盡善盡美了。從這個大醫(yī)習業(yè)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孫思邈他本人的這個學問是非常非常廣博。
《千金方》這個目錄看一看,我們就會想到有一個人能夠掌握這么多學問那是這個這個人太太了不起了啊,所以說藥王孫思邈是特別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