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莆仙民俗中,每逢農(nóng)歷初二、十六,商賈之家必定要在當天下午日落之前,備辦五果六齋,恭祭莆田商界的祖師爺陳米牙。有人解釋說“祭牙”是打牙祭,那是一種謬誤之說。其實,“祭牙”就是祭祀陳米牙。陳米牙本名陳實,是宋代莆田的一位米商“牙人”。古代的商業(yè)信息不發(fā)達,每種生意想做大,都離不開“牙人”,“牙人”即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中介。
陳實的老家在莆田華亭的一個山村——松柏崙,少時家貧,及長,在華亭古街開了一家米牙商鋪,因為“牙人”是靠介紹買賣為營生,投資最少,適合這個沒啥本錢的后生仔。陳實為人厚道誠實,每談攏一樁生意,僅向買賣的雙方收取一指甲的米作為報酬,只不過他把右手小指的指甲留的長一點罷了。雖然收益微薄,但他的信譽有口皆碑,生意十分興隆,日子也過得很順心。不久,他的名聲傳到興化府衙,知府十分賞識他的誠信為人,就舉薦他為修建莆田闊口橋的總監(jiān)。陳實不負重望,使闊口大橋提前兩年完工,節(jié)省銀兩三萬余兩。為褒獎陳實之功,知府特獎賞他五百兩大銀,他用這筆錢在闊口旁買塊地,建了新房,全家遷居至此,他依然做著米牙的老營生。
二十多年過后,陳實的兒子陳俊卿考中進士第二名,與第一名的莆田籍進士黃公度同時被皇帝招上金鑾殿面試?;实鄣脑囶}很簡單,問:“卿家何處,有何特產(chǎn)?”黃公度熟知莆田特產(chǎn),隋朝時九鯉湖所產(chǎn)的披綿黃雀被列為貢品,北宋初江口通印港所產(chǎn)的子魚亦為貢品。所以對曰:'披綿黃雀秀,通印子魚肥'。陳俊卿少時住在華亭松柏崙,那是一個窮鄉(xiāng)偏壤,唯有漫山松柏激風濤。因此答道“山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皇帝大喜,認為俊卿才華高出公度一籌,贊俊卿實有狀元之才。這便是莆田科舉史上“魁亞占雙標”的典故。
南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十月,陳俊聊被授于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使兼樞密使,職同宰輔。隔五代,陳俊卿的后裔孫陳文龍也中了狀元,官居宰相。于是,闊口玉湖陳氏家族有了“一門兩宰相,九代八太師”的無比榮耀。
宋代莆田商界盛傳陳米牙經(jīng)商有道、為人厚德,而享有子孫昌盛,文脈長傳,富貴綿綿的福報,紛紛尊奉陳米牙為莆郡商業(yè)祖師爺,地位僅次于神,故請神吉日在每月的初一、十五,而祭祖師爺則以初二、十六為吉日,這便是莆田商賈之家“祭牙”的由來。
隨著莆商的傳播,初二、十六祭牙習(xí)俗逐漸擴散到莆田周邊地區(qū),并隨之擴散到臺灣以及東南亞一帶莆僑聚居區(qū)。而在莆仙本地,即使不是商賈之家,也要在農(nóng)歷二月初二做“頭牙”,即一年中的第一個祭祀陳米牙的節(jié)日。因為陳米牙的商德已經(jīng)成為一種社會公德,誠信為本,取財有道。所以,遑論士農(nóng)工商、官兵民等,無不崇而敬之。所以,莆商以此為精神力量,建功故土,拓業(yè)海外,影響著人類商業(yè)的進步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