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全國各地都有著相同的過年習(xí)慣,其實質(zhì)就是要拜年。
拜年是什么?
傳統(tǒng)文化中的拜年,是在家族或宗族的親戚之間串門走動,拜見老年的親戚,給老人送禮、磕頭、祝福;
同時接受孩子們的新年問候,給孩子壓歲錢。
為什么有這種活動?是因為這一天被當(dāng)作每一個人的生日。
每到年后也總會聽到有人說“又長一歲了,新的一年......”
可見春節(jié)有增歲的意義,就隱含在過春節(jié)的各種具體活動之中。
可是這時候并沒有過生日,為何說漲了一歲呢?
這其實是說的虛歲。
人從降生的那一刻起,便有周歲、虛歲之說,甚者分得更細還有實歲、毛歲的說法。
那周歲、實歲、毛歲、虛歲該如何算?有何區(qū)別?
▽▽▽
虛歲是中國古代的記齡方式(當(dāng)時沒有虛歲這種叫法),在民間延用至今。
它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大于周歲,因此被稱為虛歲。
虛歲是相對周歲而言的。
從出生開始滿一年即是一周歲,從懷孕開始滿一年即為一虛歲。為了方便起見,一般都是周歲加一歲,即為虛數(shù)。
虛歲又叫毛歲,是中國傳統(tǒng)的計齡方法;周歲則叫實歲,來自西方。
古人的年齡計算方法,我們現(xiàn)在稱為“虛歲”,這個稱謂應(yīng)該起于晚近,所以古書中并不存在這個說法。
按照中國古人的觀念,女子受孕結(jié)胎之時,便已經(jīng)算作生命之開始,所以在經(jīng)過十月懷胎之后,嬰兒落地之時,便算作一歲。
而年齡的遞增并不像我們今天這樣,要過了確定的生日之后才算作長了一歲,而是從新的一年開始(陰歷大年初一)就算長了一歲。
中國古人并無現(xiàn)代人的“生日”概念,與“生日”含義最接近的詞是“生辰”或“誕辰”。
▽▽▽
周歲,是國際通用的年齡計算方式。
它計算的是出生后已經(jīng)度過的時間長度(也可以計算尾數(shù),如三歲零兩個月,七歲半等)。
說得通俗點就是,虛歲從一算起,逢新年長一歲,遵農(nóng)歷;周歲從零算起,逢生日長一歲,遵公歷。
▽▽▽
虛歲只和過年有關(guān),周歲只和生日有關(guān):
*出生時1虛歲,0周歲
*過完春節(jié)長一虛歲,過完生日長一周歲
*虛歲=今年-出生年 1
*周歲=今年-出生年(已過生日)
*周歲=今年-出生年-1(未過生日)
周歲和虛歲的關(guān)系:
*在過年到生日期間——虛歲=周歲 2(即虛兩歲)
*在生日到過年期間——虛歲=周歲 1(即虛一歲)
周歲、虛歲計算實例:
*出生年月:1983年5月20日
*農(nóng) 歷:四月初八
*農(nóng)歷生日:2007年5月24日
*周歲算法:2007-1983=24 (過完生日)、 2007-1983-1=23(未過完生日)
*虛歲算法:2007-1983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