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華山廟碑,東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一六五年)立于陜西華陰縣西岳廟內。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一五五六年)毀于地震,殘石未存。
西岳華山廟碑,東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一六五年)立于陜西華陰縣西岳廟內。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一五五六年)毀于地震,殘石未存。
碑文內容為記敘周至漢間歷朝祭西岳華山的祀典弘農太守袁逢、繼任太守孫璆主持重修西岳華山廟之事。據(jù)《金石萃編》載,華山廟碑原石高七尺七寸,寬三尺六寸。碑額篆書二行六字,碑文隸書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
碑末刻有『監(jiān)督水掾霸陵杜遷市石』、『書佐新豐郭香察書』、『刻者穎川邯鄲公修』等字。漢碑一般不鐫書者、刻者姓名,此碑則不同。其書法之精美,頗為后人所稱頌:碑額篆書字體麗婉多姿,靈而不亂;碑文隸書字形方整卻不顯拘泥,富于變化而不躁媚,筆劃肥碩豐潤,而絶無拙笨之氣。清初學者朱彝尊認為漢碑有三大特點,即方整、流麗、奇古,而此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淮吮畬τ跁ㄋ囆g和文字研究方面,均有較高的價值。
華山廟碑原石毀后,錢寶甫、阮元等人又先后重摹刻碑,置于重修的華山廟中。華山碑原石拓本傳世甚少,其中著名的有四種,即長垣本,因明代河北長垣王文蓀所藏而得名,此本字最完整,現(xiàn)存日本中村不折家;小玲瓏山余本,又稱順德本,以曾藏于馬曰璐小玲瓏山館和順德李文田泰華樓而得名,此本紙墨最古,較長垣本字損處少,惜中缺兩開,計九十六字,現(xiàn)存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華陰本,又稱關中本,明代陜西東肇商、蔭商兄弟所藏,后歸華陰王弘撰藏,故得名,此本題跋最多,現(xiàn)存故宮博物院;四明本,明代寧波豐熙所藏,以四明為寧波別稱而得名,此本特點是全拓整幅,可窺全貌。
本冊是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華陰本,此拓本為明代裝裱,配有木面、木匣,匣上刻有郭宗昌等人的題跋。拓本系白紙挖鑲剪條裱,麻紙一般黑墨擦拓,共計十九開,碑額一開半,碑文十七開半。傳拓時間較長垣本晚,從第一行到第十七行約損泐百余字。此本早于四明本,約多二十余字,最顯著的如七行『者以』二字完好。此拓本縱22.25厘米、橫12.8厘米。
此碑《石墨鐫華》、《金石文字記》、《關中金石記》諸書均有著錄。
===========================
請點擊“原文閱讀”瀏覽完整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