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句厚黑學名句流傳很廣。大家看到這句話,很容易就會聯(lián)想到身邊一些圓滑世故、八面玲瓏的人。
比如“寵臣”和珅。
比如“多面間諜”韋小寶。
為什么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呢?心理學上有以下三種解釋:
每個人都同時有多重社會角色,比如一位中年男性,他可能同時是一個兒子、一位家長、一名丈夫、一個員工等。
不同的社會角色,對人們的語言、行為、與他人的互動方式有不同的要求。
比如說作為員工時,面對同事我們說的內(nèi)容大多以工作任務(wù)為主,夾雜些與工作場合相關(guān)的瑣事,而關(guān)于個人生活、情感的表達會有所保留,表達方式相對正式、禮貌、克制。
而作為一名家長,面對孩子時,我們說的大多是孩子生活、學業(yè),情感上會有帶有愛意、關(guān)心的表達,同時,作為家長有引導孩子的行為和思想責任,所以在說話時也會特別注意措辭是否合適、是否符合良好的價值觀。
有時面對同樣的事情,因為不同社會角色的要求,我們可能會說些矛盾的話。比如“夾心丈夫”,當妻子和母親產(chǎn)生矛盾,她們有不同觀點時,夾心丈夫往往左右搖擺,變動說辭。因為“夾心丈夫”面對母親時,他是兒子,需要孝順,需要體諒母親的難處;而當他面對妻子時,他又是丈夫,需要保護妻子、照顧妻子的感受。
和自己認同的人在一起時,人們會自然地產(chǎn)生情感聯(lián)系,本能地產(chǎn)生相似的情緒、感受。也就是說,我們和別人一起時,我們的情緒、情感會互相影響。我們感受到的情緒,不僅僅是自己內(nèi)在的感受,也是對方情緒的影射。
而這些情緒和感受會影響我們的表達方式。
和不同的人一起時,產(chǎn)生的情感聯(lián)系不同,我們的表達自然也會不同。
比如,和消極的朋友一起,我們自然也會感到情緒低落,傾向于一起吐槽生活中、工作里的煩心事。和積極的朋友一起,我們往往會覺得處處充滿了希望,傾向于一起談?wù)撌虑榈慕鉀Q方案、未來的規(guī)劃。
人們不時會有取悅他人的動機。為了討好、迎合他人,我們往往會改變自己說話的內(nèi)容、方式,說對方想聽的。
想要取悅他人,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在意他人的評價,他人的評價會對我們的人際關(guān)系、自我形象、金錢收入等往往都有一定影響。有時因為我們不愿和別人產(chǎn)生沖突,也就順著對方的話說,迎合對方的觀點。
一部分人因為太在意他人的評價,或是取悅他人的習慣根深蒂固,成為了“老好人”。“老好人”總是在努力爭取身邊每一個人的認可和喜愛,像上癮一樣重復著討好這個行為。
痛苦糾結(jié)的老好人
他們的世界中心是“別人”:
他們很難對別人說“不”;
他們做決定往往是基于對“對方想要聽什么”的猜測,總是說著“沒關(guān)系,我都可以”、“挑你喜歡的就好”;
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取悅他人了,無暇顧及對自己而言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歡迎點贊并關(guān)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干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qū),在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