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個人,寫下許多與廣西有關的詩,為官剛直,嚴嵩想殺未能殺掉他,最后卻為家奴所殺。他叫董傳策,松江府華亭縣(即今上海松江)人。明嘉靖二 十九年(1550)中進士,官授刑部主事。 嘉靖年間,內(nèi)閣首輔嚴嵩,把持大權,陷害忠良,搞得怨聲載道,但他深受 嘉靖皇帝信任。董傳策只是一個六品小官,二十八九歲的他卻置個人生死于不顧,向 嘉靖皇帝上疏,列舉了六項罪狀彈劾嚴嵩。巧的是,這一天他的同僚張翀、吳時來也加入彈劾嚴嵩的行列。嚴嵩獲悉后,想機一舉除掉政敵,立即向皇帝密報,說這是一次對他有預謀、有組織的陷害,主謀就是官職僅次于他的徐階。因為董傳策與徐階是松江府同鄉(xiāng),而張翀、吳時來是徐階的門生。皇帝下令把他們?nèi)俗テ饋?,但無論怎樣嚴刑拷問,三人都不認罪,嘉靖皇帝覺得三人殺頭的條件還不夠,又怕觸犯 “天”威,就把董傳策貶到了南寧,張翀貶去貴州都勻,吳時來貶到廣西橫州。
董傳策于1558年被貶謫戍南寧,當年中秋時分到達桂林全州,作《中秋全州》《全州大雨》兩首詩記之。沿途寫了不少美詩美文,在桂林游覽許多地方,寫了《游桂林諸洞巖記》。
遙望青秀山
十月初,董傳策行船到達南寧的青秀山下。面對廣西的山水,雅興來了,那些沿途見聞,被他寫進了《奇游漫記》。為了省錢,董傳策買了一艘?guī)畹男〈∶?飛廬"。董策在南寧10年,寫了詩著《采薇集》4卷,《幽貞集》2卷,《邕歙集》6卷。 董在南寧期間,經(jīng)常到青山(今青秀山)登高賦詩,抒發(fā)情懷。當?shù)毓倜癯缇此?,特為他?造青山亭館,并在青山坳上鑿石。
有人統(tǒng)計董傳策在廣西期間寫詩850篇,其中寫山水田園的約有200篇,詩歌題目含有“青山”二字或內(nèi)容涉及南寧青秀山的詩和文約有50余篇;也有人考證他真正寫青秀山的作品共有38篇,其中詩35篇、文3篇。如《游白云精舍四首》《登青山絕頂》《青山構白云精舍》等,其中有一首《青山歌》廣為流傳。
隆慶元年(1567),董傳策奉詔離開南寧,回京復職去了。官至太仆卿,大理卿。萬歷年初,擔任南京禮、工部侍郎。后來,又被免官職回了故鄉(xiāng)。萬歷七年(1579)五月,因約束家奴過嚴j觸犯眾怒,被殺。《明史·董傳策傳》的原文是這樣說的:“繩下過急,竟為家奴所害?!?/span>真沒想到,歷盡官場險惡的他,沒有死于與大權奸的抗爭上,卻死于無名小卒的家奴之手。這也告訴我們,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待人不要過于苛刻。古希臘哲學家、數(shù)學家和音樂理論家畢達哥拉斯有句名言:“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后悔告終?!倍瓊鞑?,連后悔的機會也沒有了!
蔣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