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軍
生活中,從冒著熱氣的面條,到餡料熱乎的包子餃子及滾燙的火鍋,中國人的飲食一直離不開“熱”這個字。日前,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一項對咖啡、馬黛茶(系南美地區(qū)一種用巴拉圭冬青葉子沖泡的傳統(tǒng)飲品)及過熱飲品的致癌性評估報告顯示:溫度超過65℃過熱飲品被列入2A類致癌物名單。該報告指出,在中國、土耳其及南美洲國家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地區(qū)的人們通常習慣飲用65℃或70℃以上的水、咖啡或茶,罹患食管癌風險也隨之提升。
人體口腔和食道表面都覆蓋著一層柔軟的黏膜,正常情況下,口腔和食道溫度多維持在體溫也就是37℃左右,所以最適宜進食溫度是10℃~40℃,口腔和食道能耐受的高溫也只在50℃~60℃。在接觸到75℃左右食物時,嬌嫩的黏膜就會被輕度灼傷,幸好這些部位血液循環(huán)非常豐富,受傷組織會及時脫落、增生、修復,所以口腔和食道內(nèi)時不時的燙傷會很快恢復。但是,長期飲用過熱飲料后,可能會經(jīng)常燙傷口腔和食道黏膜,而這些反復對食道的刺激、損傷,會引起食管黏膜的慢性炎癥反應,從而增加食道癌變風險。
食管癌是指下咽部到食管與胃結合部之間食管上皮來源的癌。我國食管癌高發(fā),發(fā)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中醫(yī)也不主張飲食過熱,認為在消化道內(nèi),食物消化過程適宜在接近體溫溫度,過熱食物會導致氣血過度活躍,胃腸道血管擴張,對腸胃產(chǎn)生刺激。因此,最合適食物溫度是“不涼也不熱”。許多家長給小寶寶喂飯時,都會吹至微溫后再喂,其實這個溫度對成人來說同樣是最合適的。用嘴唇感覺有一點點溫,也不燙口,最適宜。人們飲水時也應該講究溫度,最好飲用溫水,即水溫18℃~45℃之間。過燙的水不僅會損傷牙齒琺瑯質(zhì),還會強烈刺激咽喉、消化道和胃黏膜。即使冬天,喝的水也不宜超過50℃。